曾經的中國足球湧現過多名效力於歐洲聯賽的球星,從楊晨、範志毅、孫繼海、李鐵到蒿俊閔、孫祥、鄭智等,都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歐洲足壇的歷史名冊之中。近年來,中國國內球員收入越來越高、水平卻裹足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當留洋的韋世豪、楊立瑜受到U23政策的號召高薪回歸,這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現在足協及時調整,用降薪、限薪的方式,鼓勵和推動球員留洋。亡羊補牢的同時,期待著會有下一個楊晨的出現。(本文首發於直播吧)
足協秘書長道出降薪背後的目的:鼓勵球員留洋,期待下一個楊晨
在此次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後,中國足協秘書長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出臺工資帽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球員留洋,年輕球員在國內拿高薪,他們就不願意走出去。」
現在球迷都將武磊視為留洋的典範,不過武磊在走出去的時候,已經是中超金靴、國內頭牌。相比於早年間的留洋,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登上歐洲足壇的第一人楊晨,在離開中國時,是一名不被關注的年輕人。24歲的楊晨,當時在甲A踢了4個賽季,只是打入7球。不曾想登陸德甲第一年,楊晨就上演23場8球的漂亮成績單,為中國球員後續走上歐洲舞臺打響了廣告。
不曾想中國足協為了培養年輕人推出的U23政策,卻成為了「殺死」留洋之路的原因。大量的年輕人放棄了在海外發展的機會,只為得到一份來自於中超、中甲的大合同。
甚至連原本決心紮根歐洲的「梅斯少俠」王楚,也在傷病和堅守的落寞中放棄心中的堅持,回國找尋一份遲到的「大合同」。當然相比於其他回來的年輕人,27歲的王楚回國還是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與祝福。
所以此次中國足協降薪的目的,有一部分是要彌補曾經的錯誤,另外就是期待著能有一個新的楊晨走出國門,在最「漲球」的年紀成為中國足球下一代的棟梁。就像昔日裡楊晨從一名甲A球隊的邊緣人,成長為國足領軍大將。
日韓球員為什麼願意走出去?想賺錢必須去歐洲
如果將目光轉移到我們的近鄰,會發現日本和韓國聯賽的年輕人都將走出國門視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必經之路。留在國內聯賽更多是因為實力上不達標,帶來的無奈。
根據數據顯示,中超俱樂部2019賽季國內球員平均收入553.6萬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是日本J聯賽球員的5.8倍,是韓國K聯賽的11.7倍。日韓球員就是因為收入低,使得他們有更大的動力闖蕩天涯。
因為早早就決定出國留洋,日韓聯賽的年輕人第一站往往也會選擇相對偏弱的聯賽。在2020-21賽季的比甲賽場,今年共有多達10名日本球員,這裡成為了他們旅歐的新大陸。
比如在上賽季震驚歐洲的小紅牛三俠,除了大名鼎鼎的哈蘭德之外,還有他的亞洲搭檔南野拓實和黃喜燦。將奧地利聯賽作為自己登上歐洲舞臺的跳板,南野拓實隨後加盟歐冠冠軍利物浦,成為球隊贏得英超冠軍的成員之一。
中國球員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張玉寧在荷甲聯賽一度站穩腳跟,用一個又一個的進球引發熱議。不過他隨後選擇加盟德甲,多少有些心急,這反倒是讓他的職業生涯開了倒車。中國的年輕球員如果能夠更耐心一些,未必不會有在歐洲低級別聯賽開花結果的可能。等到時機成熟,再從荷甲、比甲的中下遊到歐戰隊伍,最終走入五大聯賽,會是更明智的選擇。
降薪之後殺回歐洲?韋世豪、楊立瑜敢不敢走出去?!
在降薪的大環境下,中國球員就會面臨2個選擇:一個是在國內賺份縮水的「小錢」,另外一個就是殺向/殺回歐洲賽場。尤其是像韋世豪、楊立瑜這樣有過留洋經驗的年輕一代領軍人物,將會成為大家關注的風向標。
作為當前年輕人中的佼佼者,韋世豪當年在葡萄牙留洋時,也是少有真正能夠踢上職業聯賽的那一個。相比於只能為預備隊出場的楊立瑜等人,韋世豪實實在在踢上了葡甲球隊的輪換,完成過進球。甚至還在杯賽中,與葡超豪門本菲卡這樣的強隊過招。
過因為U23新政,以及大合同的召喚,讓韋世豪等人放棄了留洋的夢想,選擇回國發展。先後效力過上海上港、北京國安和廣州恆大,出道於魯能青訓的韋世豪可謂遊歷了中超各大豪門。原本在去年就有韋世豪要二次留洋的說法,但是因為合同金額談不攏等多方面原因,他最終還是選擇留下。
這一波的降薪風潮之下,韋世豪會成為二次留洋的代表人物嗎?除了他,還有曾經在荷甲取得過成功的張玉寧,也完全有能力有機會再次踏上歐洲的舞臺。
武磊一個人在歐洲賽場堅守的太辛苦,以至於他承受了太多的國人期盼與壓力。一旦發揮不好,也會遭遇很多的嘲諷和譏笑。如果有更多的中國球員走出去,他們得到的將會是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東方不亮西方亮,任何一人進球都會點燃球迷的激情,也會讓更多人願意去關注留洋的球員,帶動更多的商家來支持他們、給予經濟上的回報。
篇尾語:
足球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夢想,足球小將的故事終究只是一部童話。當今足壇有著太多現實的考慮,無論是經濟角度、個人名望,都會影響球員們對未來的規劃。但是中國足球需要他們更快、更好地成長起來。斷了他們的「糧道」,逼著他們破釜沉舟,中國足球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勇氣與更大的決心。
#足協出臺最新限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