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前些年的一陣留洋熱潮來說,近兩年中國球員登陸海外版圖的人數少了很多,而今年,從年初的張稀哲、本月初登陸荷甲的張玉寧,再到剛剛租借到西甲的張呈棟,無一不是染指歐洲頂級聯賽。這一小波的留洋潮爆發,也再次引發了外界對於中國球員留洋的思考。留洋模式逐漸轉換,贊助商「送人」的模式,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球員因此受益,但其中利弊卻不是錢能解決的。
京華時報記者鄭楠
回顧
楊晨依舊是留洋標杆
對於北京球迷來說,最早的「留洋印象」還是登陸法蘭克福的楊晨,不論是作為徵戰歐洲五大聯賽的第一人,還是因為穩定表現從租借變成了買斷,抑或是效力四個賽季打入21個進球,這筆轉會即便是現在來看,仍是中國留洋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那個階段,還有孫繼海與邵佳一,皆有上佳表現,如果對於現在留洋的球員來說,「出場」便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那當年的孫繼海、楊晨與邵佳一各自在英超、德甲的出色表現,就已經找不到更厲害的形容詞了。
其實即便是最近大熱的贊助商推送,也並不是新鮮的模式,畢竟李瑋鋒、李鐵也同樣受益於此。
之後的一段歲月中,中國留洋球員的效果和成績卻遠不如當初,在某個時期,甚至是現在還是有很多青少年,是以所謂的「人才輸送」、「組團交流學習」、「戰略合作」等名義輸送到各大俱樂部的甲乙丙丁梯隊去,在這些人裡,好的能像張呈棟、董方卓那樣在頂級聯賽中登場,但更多的都是被球隊邊緣化、只能打打預備隊或者友誼賽,在試訓一陣之後就默默地回到中國。對於最後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留洋,不如說是遊學。
心態
日韓球員更有狠心不留後路
相信大部分人在剛剛決定要去留洋之時,或者在年少懷揣留洋夢,無限嚮往五大聯賽時,動機都是單純的,那就是作為職業球員,徵戰頂級賽場的頂級聯賽便是最終的奮鬥目標。但現實卻是冷冰冰的,在西乙或者德乙打拼的球員都能感受到那種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落差,更何況那些「組團遊學」的青少年,不少國內的俱樂部都有一些歐洲球隊的資源,可以通過技術交流、青訓戰略合作等手段讓年輕隊員有了出去長見識的機會,也有各式各樣的贊助商出於不一樣的動機做著類似的事情,但正是這些參差不齊的出口途徑,讓出口的隊員無法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在留洋,也不能真正在大牌俱樂部中學到東西。
在這樣的環境下,仍有一些球員得到了鍛鍊,在國安隊中也不乏留洋歸來的球員,有于大寶、張呈棟、陳志釗以及剛剛加盟的張池明這樣在國外打拼過一段時間,在各級聯賽中輾轉過的,也有像雷騰龍、李提香這樣短暫一個賽季去海外充電的,回來之後可以明顯感受到在語言、身體對抗等方面的進步。還有很多的年輕球員,組團遊學一趟回來,身價就漲上來了,在海外的這段時間有什麼進步、收穫了什麼不得而知。
張呈棟在走之前這樣說過:「佳一哥說過一句話非常好,我們的夢想是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平臺,可能就把它當做一個終點了。但對香川真司、岡崎慎司、孫興民等日韓球員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起點,還要到更高的平臺、更高的俱樂部去踢球。所以說,我們在思想上比日韓球員還是有一些落後,他們更有狠心不給自己留後路。」
選擇
瞄準最好的東家不如最合適的
張稀哲選擇回國的那一刻,這一次新的嘗試就註定失敗了。當然外界不應該把太多的筆墨浪費在吐槽張稀哲「零出場多麼失敗」「有多大頭就該戴多大帽子」「淪為商業營銷的一顆棋子」這些已經看到的事情上。
從失敗的案例中找到原因,避免發生類似的錯誤,才是當務之急。而對於這一次轉會來說,從一開始的選擇就存在問題,沃爾夫斯堡是最好的選擇麼?顯然不是,在張稀哲想要留洋之初,擺在他面前同樣也有西甲的中下遊球隊,不過當事人一心想要踢德甲,最終選擇義無反顧,且不說德甲的打法風格、身體素質怎麼樣,就是這支球隊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拼到聯賽第二,也給足了不會讓張稀哲上場的理由,即便是贊助商給力云云,球隊的成績也容不得半點賭注的成分。
與張稀哲打過交道的媒體都知道,張稀哲面對媒體有些內向,話不多有些靦腆,這樣的情況到了德國也沒有太大的改善,狼堡主帥黑金就曾勸誡過張稀哲,儘管理解語言是他最困難的環節,但也必須試著去說。語言的不順暢也多少讓性格內向的他在和隊員相處時有了一些障礙,在張稀哲臨走之際,有消息傳出俱樂部辭去了他在德國的翻譯,很多人認為這是張稀哲要走的前兆,當然,主帥黑金的說法是想讓張稀哲能更堅決地克服語言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敞開大門迎接張稀哲的國安俱樂部高層,還是主帥曼薩諾,抑或是隊員,其實對於張稀哲這半年的變化都是給予肯定的,成熟了不少,綜合素質提高了不少。
條件
贊助商只能做鋪路石
張稀哲回來,張呈棟走了。外界很難不去把兩人拿出來對比,當然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贊助商運作、贊助商買單,雖然錢寶作為巴列卡諾的大讚助商也仍然無法將出場次數列進合同中,但對於張呈棟的了解,巴列卡諾顯然比狼堡對於張稀哲的了解要多得多。畢竟早在2012年張呈棟效力馬夫拉期間,巴列卡諾就已經盯上他了。
儘管張呈棟到了西甲之後仍然面對巨大挑戰,但相對張稀哲來說,張呈棟語言沒有問題、有過留洋經驗心態更容易調整,最重要的是,巴列卡諾這支球隊在西甲的位置不上不下,很大程度上給了球員公平競爭的空間。
隨著中國企業和國外俱樂部越來越多的「聯姻」,更多的球員嘗到了甜頭,就像萬達和馬競的合作也讓徐新有了以「青年球員」身份加盟馬競的機會。然而贊助商的熱情,僅僅是給了球員一個到達更高平臺的踏板,球員的實力卻並沒有因為這些外在因素而增減,所以即便是留洋經驗豐富的張呈棟,也依然要用實力踢上球。
難關
交不到朋友難過心理關
跟前兩人不同的是,登陸荷甲的張玉寧確確實實是被維特斯俱樂部欽點的,並且沒有贊助商幫他買單,也就是說,正是基於這一點,張玉寧上場的機率要大得多。「如果俱樂部不是看中了他的能力,不會付出這樣的代價去籤張玉寧。」張玉寧的經紀人這樣說道。
張玉寧之前就是以試訓隊員的身份參加了維特斯青訓,因為表現優秀,維特斯俱樂部表達了希望張玉寧能來俱樂部效力的願望。張玉寧的經紀人談到運作張玉寧的時候,稱操作一個球員留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早是在全運會的比賽中我們看中了他,然後我們先和他接觸了一下,想先了解一下他有沒有留洋的想法,得知他自己想要去荷甲,恰好公司這邊有荷甲的資源,就介紹他過去試訓了,但從我們看中他直到他被籤下來,之間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時間了,其實之前這個階段我們肯定是沒有回報的,但我們的理念並不是和球員短期的合作,把他賣給哪個俱樂部拿完錢就走人,我們希望能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做一個互相陪伴的角色。」
張玉寧的經紀人認為,很多球員在國內踢得很好,但並不一定適合留洋,因為心理關是留洋球員最大的困難,「我們選擇張玉寧,第一是因為他語言很好,第二就是性格比較堅硬,再就是身體好,他們家很早就給他進行各種營養品的搭配,最後就是他處理球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們選人的先決條件還是語言,很多球員到了國外就是過不了心理關,因為語言問題,他們交不到朋友,十幾歲的孩子心理防線很脆弱,他們在那邊沒有朋友就很容易呆不下去,在那邊試訓的孩子,因為呆不下去放棄的佔了30%-40%,並不都是因為踢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