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個有全天外教的幼兒園,甚至全體老師都說英語的幼兒園,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而缺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期待私立雙語幼兒園為孩子解決英語啟蒙問題,是中國家長的一個普遍願望。
畢竟,孩子的英語啟蒙再早都不為過,而為孩子提供一個沉浸式的英語環境,不僅事半功倍,也給家長省了太多力氣,為以後的雞娃大業開闢了一條光明的道路,唯一的不足似乎只是價格高一些罷了。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在自己開辦幼兒園,並走訪參觀了幾十家北京的幼兒園之後,我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雙語幼兒園,甚至是純英語幼兒園的普遍盛行,並不是因為教育或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這種模式會給孩子帶來更理想的教育,僅僅是家長對於幼兒園解決英語啟蒙的期待而催生出來的。
真正理想的教育模式,反而在市場期待的倒逼之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成為了非主流的形式。
問題根源:可遇不可求的語言環境
作為一個發展認知心理學工作者,首先我必須肯定一下家長對於孩子雙語學習的熱情。
人類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確實是在學齡前階段。在生命的前幾年,幼兒對於環境中的語言非常敏感,學習的效率極高,與成年人相比具有顯著優勢。
此外,也有一些初步證據顯示,從小浸潤在雙語環境中的孩子,相比完全單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高級認知功能的發育有一定優勢,比如孩子的自控力、記憶力和創造力等。
種種研究都支持孩子從小接觸雙語甚至多語言環境,包括中國的方言。因此,如果有機會讓孩子浸潤在多語言環境中,對孩子而言確實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多語言環境應該以真實為準。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當孩子有了真實的交流需求的時候,他的語言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比如說,家裡不同的大人有不同的母語或者方言,他們使用自己最舒適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孩子自然能夠習得這些語言;或者,孩子生活的社區裡有不同國家的人,孩子的幼兒園裡的人員構成天然就很豐富,大家因為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各自的語言進行交流,孩子也能得到很好的語言刺激和發展。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基本上是一個單語言國家。即使在北京,除了少數外國人聚集的區域以外,大多數地方的天然語言只有中文。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雙語而雙語」,生搬硬造出來的人造雙語環境,與天然的雙語環境有了顯著的區別,也因此為很多問題埋下了隱患。
真正理想的外教,是母語國家學前教育出身的老師。他們既了解孩子、有相關經驗,也能積極參與到孩子的照護和保育環節中,成為孩子能夠信賴的照料者,也就成為了孩子真正能夠學習的對象。
但是現實中,我們會發現,除了極少數隻招收外國學生的國際幼兒園外,這樣理想的外教在線下的幼兒園中幾乎是完全找不到的。
我認為,有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幼兒教師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屬於相對收入較低的弱勢群體。在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在五萬美金左右,而幼兒園老師的平均工資只有兩萬三千美金,即使跳槽,工資的漲幅也不會太大。這導致幼兒老師出國流動的能力和意願都很低。除非有家庭原因或者一些特殊的機遇,很少有外國的專業學前教育幼師會跑到中國來長期工作。
其次,一個非幼師出身的母語國家外教,到中國之後會優先選擇進入國際學校的中小學,因為國際學校安全性強、假期長、福利好,還有外國人的社交圈;其次,會傾向於選擇英語培訓機構,因為培訓機構時間靈活、自由度高、工資也比較高。
幼兒園是很多人都最不愛去的地方,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幼兒園非常辛苦,責任大、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假期少、社會地位也不高,一個好好的母語外教,去幼兒園到底圖什麼呢?
最後,即使幼兒園高度重視外教,不惜一切代價高薪請來了比較優質的母語外教,也幾乎不可能要求外教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照料過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