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革中斷十餘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制度得以恢復。毋庸置疑,這不僅在教育史,在新中國歷史上也具有深遠意義的。
由於當時的特殊情況,1977年的高考試卷沒有組織全國統一命題,而是採取分省自主命題。安徽省淮南師範學院退休教師王家聲是1977年高考安徽命題組成員,本文根據王家山老師的口述整理而成,記錄了當年命題工作的整個過程。
一、臨危受命
1977年高考全國各省開考的時間並不統一,安徽高考的開考時間是當年的12月10日,那時我還在淮南市教委工作。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 ,我正在單位上班。大概九點鐘,黃科長突然來找我,通知我提前下班,立刻去省裡開會。 他說安徽省教委要開一個中學教材研討會 ,需要從淮南抽調一名化學和一名地理老師參會。市教委領導研究決定,化學就派你去。你現在回家準備30斤全國通用糧票和生活用品,今天務必趕到合肥報到。
接到通知後,我騎車趕回家中,先去糧店換了30斤全國通用糧票,帶上生活用品和相關資料,下午坐火車到了合肥。從接到通知開始,我就覺得這次會議不尋常。因為離高考開考只有二十天左右了。當時城鎮居民一個成年人,一個月商品糧定量就是30斤。讓帶30斤糧票去,說明這個會可能會開一個月。
在各方面都在緊張備戰高考的關鍵時刻,召開一個不那麼迫切的教材研討會,而且會期跨越高考前後,報到時間還要求那麼急。我心裡隱隱覺得這次會議應該和高考有關,但是這只是自己的猜測,並沒有說出來。
報到地點在長江飯店,這是當年合肥市條件最好的賓館之一。報到當晚,在長江飯店的一個小會議室,安徽省教委中教處陳處長召見全體參會人員開會。他首先對照報到登記表,逐一點名,並詢問每個人所在地市,工作單位和所屬學科。當時,共有來自全省各地共40名老師,分語文、數學、政治、外語、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八個組,每個組五名老師。我所在化學組報到時也是五名老師,但是在以後工作中有一名老師因故退出。點名結束後,陳處長叮囑大家注意身體健康,早點休息,第二天上午八點,有大客車來賓館接大家去開會地點,但並未透露的地點在哪裡,會議就結束了。
第二天上午八點,我們就坐著大客車出發了。大約開了兩個多小時,到了舒城縣龍河口水庫。龍河口水庫是一個大型水庫,水面開闊,周圍群峰環繞,風景秀麗,我們就住在水庫的招待所裡。招待所位於水庫大壩邊上的一個山崗上,環境很幽靜。
安徽省教委派了一個負責組織協調和服務的三人團隊也隨車一起到達。領隊的同志四五十歲,看上去沉穩幹練。另外兩位,一位約有四十歲,負責安全保衛工作;一位是剛畢業分配到省教委工作的工農兵大學生,負責大家的後勤夥食。
當天下午,全體成員在駐地開會。由省教委派來的領隊同志主持。會議開始他就鄭重宣布:「今天請各位老師來到這風景優美的地方,昨天說是開教材研討會,那是為了保密的需要,實際上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1977年高考。這次高考,國家不組織統一的命題和考試,由各省區自行組織命題和考試。各位老師來到這裡,就是做好這次安徽省高考命題工作。接著他又說了這次高考的重大意義,做好命題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在11月底之前高質量完成命題工作。最後強調了保密規定,此次高考命題工作地點和工作任務不得對外透露。命題工作期間不得與外界有任何聯繫, 包括書信、電話和電報,也不得未經允許離開駐地。會議持續了一個小時,會後,高考命題工作正式開始了。
二、封閉命題
這次高考命題工作大致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醞釀準備,第二個是擬定試題。
當時八個學科組在八個房間各自獨立工作,每個房約20平方米左右。裡面放三張帶上下鋪的雙層床,三張雙層床中間放一張辦公桌和幾把辦公椅,我們每天工作休息都在這個房間裡。
醞釀準備階段,主要是確立命題原則、熟悉教材和考試大綱。大家就是每天學習教材,看帶去的資料,學習研究具有指導性的考試大綱,分析其中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對確定試題應涵蓋的教材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次考試既要充分考慮到十餘年來未舉行高考,積壓了大量考生,加上文革對教育事業的破壞,考生學業水平普遍不高,題目的難度不能太大,但是又要考慮到高考畢竟是為選拔人才服務,試題可以有一點靈活性。
中斷了十餘年的高考恢復了,各方面的關注度都比較高,命題組老師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大家幾乎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是在屋裡研究相關材料,每天在食堂吃過飯後的半小時,就是大家僅有的放鬆時刻。
我們會沿著招待所門口的水庫大壩內側護坡散步,溜達到大壩底部靠近水面的地方活動活動,互相聊聊天,說說些比較輕鬆的話題,但是不聊任何和命題工作有關的話題。記得物理組有個來自馬鞍山市的老師,愛給大家講笑話,逗大家開心。我和他是安徽師範大學校友,年齡相仿,彼此一見如故,每天見面都要聊上幾句,互相打趣一番。放鬆活動一般天黑前結束,都是大家一起去的,沒有個人去的。這樣的放鬆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對對緩解大家的緊張壓力還是很有效果的。
對於1977年高考,國家的重視程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安徽省委對此也對此也是高度重視。就在醞釀準備階段進入尾聲的時候,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趙守一同志親自來看望、慰問命題組全體老師。趙書記來的時候我記得是上午,事先沒有通知命題組,陪同的只有兩個人,時任安徽省委大學科學部部長,省委委員魏心一同志和文教部副部長萬立譽同志。他們來的時候我們還正在各自房間研究教材,為了不影響老師們的工作,趙書記沒有召集全體老師開座談會,而是和兩位部長依次來到各個學科命題組房間,看望正在工作的老師。
印象中趙書記穿著很樸素,看上去60多歲,面容清瘦,為人謙和,和我們交流時沒有任何架子,談笑風生,讓我們感覺很親切。他主要詢問老師們生活是否適應,休息的好不好?囑咐各位老師要注意保重身體。每個命題組房間待三五分鐘,全程半小時左右吧,隨後趙書記和兩位部長就乘車返回合肥。
這次省委領導親臨看望讓我們很受鼓舞,雖然趙書記言談中並提到高考,但此時無聲勝有聲,這讓我們感受到這次高考的深遠意義。一張薄薄的考卷,將改寫多少人的命運!作為高考命題參與者,我既感到光榮,更感到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省委領導慰問後的第二天,就開始了擬定試題工作。在此前的醞釀準備階段,化學組的一位老師,因為個人原因離開的命題組,化學組只有四位老師了,經過協商,大家決定由我來負責執筆,共同完成命題工作。命題內容包括三個部分,試題、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三部分,環環相扣,試題擬好了就有要確定標準答案,然後再根據試題的內容、難易程度、先後順序等確定分值和評分。由於是高考命題,我們對試題各方面的要求極為嚴格,每一道試題乃至具體到每個標點符號,都要仔細斟酌,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由於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試題的擬訂定進展比較順利。但是有道題我們內部爭論有些爭論,題目是氨在特定條件下,被氧化生成的一氧化氮量的計算問題,這道題現在看不算難,當年的通行教材上也有,只是超出考試大綱規定的範圍。我開始是保留意見,覺得超範圍了,可能不妥。但是來自高校的一位老師堅持說,高考是選拔人才的考試,試題可以適當拔高。後來我考慮這個內容和化工生產有聯繫,也算理論聯繫實際,對於很多已經工作多年的考生可能會有意義,也就同意了。現在看由於當年高考錄取率不到5%,適當提高試卷難度也有相對合理的一面。從這道題的爭議也可以看出,由於文革對教育事業的破壞,當時考生的學業水平相比今天是低多了。
11月30日試題擬訂全部完成,12月1日下午命題組全體老師,就帶著擬定試題樣稿,坐大客車返回合肥。
三、印製試卷
到合肥後就入住了稻香樓賓館,這是安徽省委招待所。1958年毛主席視察安徽時曾下榻於此。命題組選擇這裡,估計主要還是從試卷保密的角度。
我們到了賓館剛吃過晚飯,突然接到通知,要求每個學科命題組馬上選派一名老師去安徽新華印刷廠配合印刷工作。化學組當即決定派我去。晚上七點左右,八位老師帶著擬好的試題樣稿,分別乘車前往安徽新華印刷廠。我坐的是一輛綠色吉普車,車上只有司機和我。賓館距離印刷廠不是很遠,當時市區車輛很少冬,季天黑后街上的行人也不多,我們很快就來到了新華印刷廠。
當天下午安徽新華印刷廠就已經宣布放假三天。廠裡只留下了負責印刷試卷的少數技師,從這時開始他們也處於與外界隔離狀。一名老師和一名技師搭檔,配合完成試卷的排版製版。
我們八位老師和八位技師共八組,分別在八個製版車間工作。首先是排版,我對照試題樣稿,逐字逐句包括標點符號,念給搭檔的技師聽,技師找出對應的鉛字放在版模上,印表機印出來初稿。我對初樣校對三遍,看看有無錯字、漏字和不規範的地方,試題之間的行間距是否準確等,有錯誤的地方技師需要修改。修改過的版面印出來我又要校對三遍,對查出的個別細微錯誤再進行修改,修改後的第三版印出來後,我要校對三遍。對查出的個別細微錯誤再進行修改,修改後的第三版印出來後我還是校對三遍。就這樣,每個版面至少排版打樣三次,每次打樣我至少校對三遍,有的重要的地方可能校對四遍五遍,才能完成一個版面。
到了這個階段不能出任何差錯,當時還沒有AB卷,距離高考開考時間也很近了,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所以整個校對過程我都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不敢半點馬虎。最後技師用這個確定版列印,這樣的循環操作,把試卷一個版面一個版面校對完。接著是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都是如此操作。從晚上七點半開始,通宵達旦工作到第二天清晨五六點鐘,十個小時左右,才完成所有版面的排版校對。那個責任和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雖然工作一夜,此時我也絲毫不覺得睏倦。接著就是製版工作,技師將所有打好的紙型依次放入製版機內,澆入熔化的鉛水鑄成可以上機印刷的鉛板。所有版面鑄好後我隨同技師來到印刷車間。技師將板面放入轉輪機內開機印刷。一個多小時化學試卷印刷完成。上午八點左右各科試卷全部印刷完成,老師們返回到稻香樓賓館。
回到賓館後不久,印刷廠負責印刷試卷的技師帶著印好的試卷也一起住進稻香樓賓館。而我們命題組的工作還未結束,還有最後一項的重要工作,將試卷分裝到試卷袋裡。我們化學組在稻香樓賓館裡還是都住在一個房間裡,是帶套間的客房,外面有個客廳,所有印刷好的化學試卷都放在客廳。
我們的工作是將所有的試卷分裝到試卷裡,試卷袋外面標有地市名稱、考場編號、考生人數等,每袋試卷數按考生人數再多加一份分裝。這個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有的試卷一張張摺疊好分裝到幾千個袋子裡,每袋數量都要仔細清點,不能弄錯了,裝好後再用漿糊封口,最後貼上專門的加密封條。命題組的全體老師整整幹了五天,12月6日才把所有的學科試卷分封密閉完。
大概是12月7號早上,我們把分封好的密封試卷袋交給外面的工作人員,由他們轉交給各地市前來領取試卷的考務人員運回。就這樣在安徽省委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省教委精心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全力配合,命題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此次高考命題工作。
當天晚上,為了讓已經辛苦封閉工作半個多月的老師們輕鬆一下,賓館方面特意搬來一臺進口彩色電視機,放在客房外的走廊播放,在那個黑白電視機都很少的年代,命題組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老師都是第一次看彩電。
四、結束工作
命題工作雖然結束了,但是高考還沒有結束,我們還不能自由活動,又在賓館休息了兩天。12月10日上午八點,也就是安徽省高考開考當天,命題組全體成員和印刷廠參與試卷印刷的技師,分乘坐兩輛大客車離開合肥,印象中當時為了保密,大客車擋風玻璃後放著的牌子上寫著安徽省中學教材研討會。
當晚我們抵達河南信陽入住當地賓館。第二天坐火車到了長沙,12日當安徽省高考最後一門外語加試結束,命題組領隊在長沙當地宣布大家解除隔離狀態,可以自由活動和外界聯繫。我和許多老師都趕到郵局寫信寄回家,隨後幾天大家前往韶山毛主席故居等地參觀。大約一周後我們返回合肥,在安徽省委大院,省委書記趙守一等領導接見所有參與高考命題工作的人員,併合影留念。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包括教育事業在內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1977年恢復高考,即是教育事業撥亂反正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轉向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對中國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歷史轉折意義的重要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