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要點:
最近英國《自然》雜誌評選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一項是「壓力大會導致頭髮變白」。該發現是通過壓力條件下小鼠毛髮變白的實驗來驗證。該實驗雖然是在小鼠身上做的,但是黑素細胞幹細胞的衰變機制理論上在哺乳動物中是共通的。
查證者:張江林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副主任
一、最新研究發現壓力過大可能是頭髮變白的因素之一
最近,《自然》雜誌評選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一個研究成果是壓力大會是頭髮變白的因素之一。哈佛學者張冰(音譯)在小鼠上對突發性白髮的機制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壓力可以使小鼠的毛髮變白,而原因可能是極端壓力誘導下黑素細胞幹細胞被耗盡。研究使用了3種壓力模型建模,這三種壓力模型的小鼠毛髮都變白了,然而對照組小鼠的毛髮並沒有變化。
圖註:對照組與壓力組小鼠毛髮顏色對比 圖源:Nature. 2020 Jan;577(7792):676-681.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免疫攻擊或腎上腺壓力相關激素並不能導致黑素細胞幹細胞死亡。但在壓力情況下,去甲腎上腺素(一種參與應激反應的神經遞質分子)從支配黑素細胞幹細胞巢的交感神經系統神經元中爆發性釋放。當暴露於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時,黑素細胞幹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顯著增加,導致巢內黑素細胞幹細胞永久性耗竭且不可逆,從而引起頭髮永久性變白。
這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雖然是在小鼠身上做的實驗,但是黑素細胞幹細胞的衰變機制理論上在哺乳動物中是共通的。另外也有臨床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部分交感神經切除術的患者,離斷的交感神經支配的一側軀體產生的白髮減少。這也側面印證了壓力與白髮產生有關。
二、除了壓力的因素外,頭髮變白也與染髮劑或疾病有關
其實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之前,人們就對壓力導致頭髮變白進行了種種猜想與研究。除了壓力大會出現白髮之外,染髮劑的使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頭髮變白的重要原因。
第一個因素是染髮劑的使用。在20世紀以前,由於對頭髮缺乏了解,不少染髮劑只是將植物色素附著在頭髮表面,起暫時的改變形象的作用。那時的染髮劑效果差,在潮溼的天氣中或者人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很快就會被洗掉。
第二個因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2種疾病,斑禿和白癜風,它們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由情緒、壓力等因素誘發。其中可能導致頭髮短期內變白的斑禿類型被稱為彌散性斑禿。它不會導致頭髮由黑變白,但會錯誤性地攻擊能夠產生黑色素的毛囊,導致黑髮脫落。原本不產生黑色素的白髮毛囊不受影響,白髮得以保留,所以產生了類似「一夜白髮」的印象。斑禿往往可以自愈,當毛囊復甦時,有時長出的新發是白髮。也就加深了突發性白髮的印象。白癜風是黑素細胞破壞導致皮膚出現白斑的疾病。它會導致新長出來的毛髮變白,但是已有的黑色頭髮不受影響。如果本身頭髮很短的人群,出現頭皮瀰漫性白癜風,也可能讓人產生「一夜白髮」的印象。
三、所謂「一夜白髮」的說法,在醫學上稱為「突發性白髮」,但並沒有這麼誇張
關於「一夜白髮」的說法,也在中外很多故事中流傳:比如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傳說他們都是在巨大壓力下頭髮「一夜變白」。
所謂的「一夜白髮」,在醫學上的專業術語為「Canities Subita」,即「突發性白髮」。它的意思其實是在短時期內快速出現的白髮症,但沒有規定具體時間。2010年瑞士有案例報導1名56歲的健康男性在未經歷任何壓力性事件的情況下,在6周之內頭髮、眉毛全白了。另外,也有研究者系統回顧了迄今為止醫學文獻中記載的突發性白髮的案例,發現與老化、軀體創傷及疼痛、精神因素、以及特定疾病(斑禿、白癜風、白髮症)有關,也有的「突發性白髮」是沒有明確原因的。
圖注: 一名健康男性6周之內頭髮、眉毛全變白了 圖源:Dermatology. 2010;220(1):55-6.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幾個推論:第一個是壓力及情緒因素的確有可能導致白髮,而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斑禿、白癜風等也可導致白髮。第二個是我們大家所說的「一夜白頭」,大概率不是在一夜中發生的。更符合邏輯及事實的現象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發色變白,也就是醫學中的「突發性白髮」。當然,我們現在仍沒有完全弄清楚突發性白髮的原因,這一有趣的現象亟待後人進一步的探究。
本文編輯:fycfeng
點擊騰訊新聞APP搜索框,查看【較真榜】,每日最熱闢謠科普一網打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