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衣尚中國》幕後|電視人對品質的執念都藏在這裡了

2021-01-07 傳媒柯南001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名句曾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溫暖了許多人。

千百年來,服飾,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基礎需求、反映人類精神面貌與審美情趣之外,更作為文化載體,將歷史、民俗、藝術、美學等人類智慧結晶集於數尺絹麻之上。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恰恰將這種「衣之大美」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自2020年11月開播以來,《衣尚中國》實現了話題、熱度、口碑的多贏。節目微博同名話題#衣尚中國#閱讀量2.1億,討論量37萬;節目相關內容更催生出#古人有多愛玩諧音梗#、#這才是童裝秀應該有的氣氛#、#復興中國審美#、#穿在身上的中國美#、#影視劇衣服這麼講究#等熱門話題。

話題熱度之外,《衣尚中國》還斬獲了觀眾的好評,眾多口碑評價之中更不乏來自於年輕人的讚美。看過節目後路轉粉的大有人在:「因為周深看了節目,卻被絕美的舞臺和中國傳統服飾驚豔,認真的看了下去並決定追。難得的好節目,這才是應該火的綜藝。」

《衣尚中國》是李思思第一次擔任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和總導演湯浩率領團隊深入調研和反覆梳理,在推翻了國潮、非遺等不同方向的十幾個方案之後,最終確定了以審美為主題的服飾文化方向,形成了新的結構和表達。

「中國服飾的美涵蓋了方方面面,從海量的資料裡提取出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實屬不易,這當中導演和編劇們做了大量的學習、搜集和整理的工作」據悉節目第一期錦繡之美,當期導演從策劃案到定檔臺本寫了幾十版,將近30萬字。

「讓中國美給你看。」是節目的slogan,把這句slogan落實著實不易。近日,傳媒柯南專訪《衣尚中國》節目幕後製作團隊,聽他們聊聊《衣尚中國》是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每一處美的呈現都「費盡心機」

想省事是不存在的

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注入潮流基因、用當代審美視角講好中國服飾故事,《衣尚中國》用十期節目輸出十個主題,其中既有終其一生只做一事的匠人精神,也有或動人溫暖或悽美婉轉的人生故事;有穿越千年傳承至今的服飾技藝,也有乘風破浪於時代審美的最IN潮流。

節目執行總導演文康作為團隊核心成員之一,他說,「美」是百姓對服裝最共通的需求,因此《衣尚中國》將「美」作為了節目內容表達的共同核心。

具體到十期節目的主題甄選標準,《衣尚中國》節目組也進行了深思熟慮——「百姓對服裝的認知首先是功能性的,所以先有了驍勇之美、良緣之美、童真之美、躍動之美、節慶之美、戲韻之美這幾期基於功能和使用場景分類的主題」。

而在功能性之上,節目組在調研過程中查閱了大量資料,並與歷史專家、美術專家、人文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服裝審美進行了進一步提煉,於是又確定了錦繡之美、自然之美、雅韻之美、和合之美另外一個維度的服飾之美表達。

可以說,《衣尚中國》雖以服飾為引,卻包羅萬象,因此觀者總能在其中找到審美共鳴。

具體到每一期主題美的呈現,節目又通過「三大空間」生動、鮮活、有層次,充分對胃當代審美——「歷史空間」代表過去,「匠心空間」代表現在,「創演空間」代表未來,「三大空間」巧妙的設置極致彰顯東方美學優勢。

然而如何將這些看著比較虛的審美主題實在的表達出來,節目組決定首先從視覺上就要給觀眾直觀的感受,他們給自己找了件「麻煩」事,做十期不同的主視覺。

《衣尚中國》視覺總監申宇傑介紹說:『在整體節目的視覺設計上,我們首先希望每一期節目都能體現一個與當期主題相關的傳統美學符號作為當期的主值班視覺,比如水墨、剪紙、拼布、版畫、皮影戲、建築、刺繡、首飾等等。通過節目儘可能多的將中國美學的各個門類都能有所體現。」

《衣尚中國》的主舞臺突破了以往的舞臺造型,採用立體環形設計,這一點也給視覺帶來新的難題,「因為三層樓板加上廊柱的分割已經很難將三層樓的畫面整體使用了,但凡一個紋樣跨層都會出現被樓層割裂的效果。後來經過反覆測試論證,最終認為在如此強的舞臺結構之下,本身三層樓、雕塑、圓環等舞美結構的空間設定下,視覺的內容不易做的太零碎,儘量將三層樓做到樸素,從而襯託出主題雕塑與圓環屏幕,更好地完成整體視覺氛圍。」申宇傑說。

另外在舞台歷史高光區域,非常先鋒戲劇化的只用24根升降LED與4根用來補位的落地移動柱來完成所有場景。這一設計又讓視覺組絞盡腦汁,「由於所有柱子的前後間隔有3米的距離,基本上任何角度都不大可能構成整體畫面,所以我沒有辦法讓它形成一個有透視關係的景片式場景,也很難將歷史場景完整準確的還原出來,如果一意去還原,只會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優雅造型肢解得支離破碎。但好處是它自帶的物理空間關係可以使得演員在其中的行動會更有層次。所以我們最終決定,既然不能寫實還原,那就簡單寫意,讓場景弱化,通過符號化構成氛圍,將更多的視覺空間留給服飾自身的美,不要讓視覺去跟服裝爭,從而讓服飾得到更好的展現。」申宇傑說。

「這次項目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視覺製作量巨大,我們動用了北京棠惠風4臺D3主機來作為現場播控,但3000平米P2+P3的LED加起來要裁成15個視頻文件,僅僅渲染量就大得驚人,然後所有節目錄下來我們前前後後設計製作了將近80個高光場景,100多個訪談值班及大秀節目場景,不斷修改替換的hap視頻文件將近7000條,10TB的視頻素材。」申宇傑「吐槽」雖然當時視覺組的小夥伴們被折磨得差點一夜禿頂,但現在看來都是值得的。

從外及內

美不僅驚豔眼睛還要走到心裡

《衣尚中國》,讓中國美給你看。然而這個「看」,並不是浮於表面,還要走進心裡。如何讓美由外在走進內心,引發情感共鳴,節目組也花了一番功夫。

在「良緣之美」的主題裡,一段短視頻讓不少人潸然淚下。八十多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握著白髮蒼蒼的妻子的手說她美得像個小仙女。在抗疫一線經歷了生死的女醫生送給老公一塊表,說希望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是餘生,她的老公也是一名親歷了抗疫的醫生。

當期導演劉胤佳說:「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不一樣,我們想表達的良緣之美也絕不是一個模式,所以我們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找了近20對夫妻,有旅行夫妻,有一家四口擠在10平米房子的夫妻,有整天互懟卻一步步走到白頭的47年夫妻。雖然小片只有不到五分鐘,我們還是希望能展現出更多。」

在「驍勇之美」的主題裡,當期導演李虎說,「軍裝和普通人其實是有距離的,最初採訪和了解了很多軍人故事,但始終不具備情感上的強關聯。於是我們最終鎖定軍服收藏者。」「驍勇之美」軍服收藏者張皓甫的故事,令無數人淚目,解放軍日報、學習軍團也都進行了轉載。而張皓甫是李虎小組搜遍全網,最後從一篇幾百字的報導中找到的。

在張皓甫之前,李虎他們已經採訪了6位軍服收藏者,「有時候會覺得『好故事是浪費出來的』,花時間作大量的採訪和比較,才能判定最終可實施的效果。」在節目中,張皓甫講述了老兵的堅守,配合著他的敬禮,由11支部隊協助拍攝的「超燃部隊短片」再度掀起高潮,這個精心設計讓戎裝主題有了更好的接續和有力的收尾。

「燕尾青、月白、秋香、百草霜,」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是中國獨有的色彩表達,在即將播出的《衣尚中國》第八期「自然之美」中,節目不僅介紹了這些顏色,還現場展示了植物染色的過程,讓觀眾能夠更直觀的理解「自然之美」。

植物染色的全部內容在節目中播出時長不到十分鐘,但是據當期導演宋佳介紹,幾盆染料的籌備過程花了一個通宵,「像黃櫨、槐米、茜草這些要熬煮4個小時,紅花不用熬煮,但需要一晚上時間來準備。」其實導演組最初也考慮過用外拍小片來展示「植物染」的過程,可大家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現場最好,不就是多熬一個通宵嗎。

每一個小創新都深思熟慮

大膽突破尋求全新表達

《衣尚中國》第一個破圈話題當屬首期「錦繡之美」中,周深唱的那首《畫絹》。

微博上#畫絹#的相關話題閱讀量有近三億,「織染署中吱吱呀呀的細語,我在彩色風中重逢你。」這首被周深演唱出超強韻味的主題曲《畫絹》,作詞是節目編劇孫鶴齊。

孫鶴齊透露,這首歌最初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幅名叫《搗練圖》的畫:「畫上有一把扇子,上面畫著清冷的河岸,彷佛是初冬下過第一場雪的樣子,所以有了歌詞中的第一句:霜雪河岸輕輕飄來羽衣。」

值得一提的是,《衣尚中國》的文學總撰稿於新玲,也是《國家寶藏》的總編劇。此次,關於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編劇組帶給觀眾不少驚喜。

比如「驍勇之美」主題中,rap與曲藝battle令人眼前一亮。孫鶴齊說:「我們嘗試用rap對陣曲藝,是想用多種文藝形態賦予服飾以性格,rap可以給『胡服』自由灑脫,曲藝可以給『深衣』精神意義,希望能夠讓觀眾,不僅是年輕觀眾新鮮的關於服飾之美的感受。」

再比如。「童真之美」主題中,節目虛構的「山間涼亭」匯聚各個時空的媽媽們,她們在此對話,雖然所處時代的文化不同,但媽媽們談起對孩子的愛卻是共通的。

與跨時空的「山間涼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編劇組在「和合之美」中設計的一場中西對話,從隔海相望的古羅馬和漢代,到貿易往來頻繁的波斯和隋唐,最後是一場兩大帝王,路易十四和康熙的世紀之交。孫鶴齊談到創作初衷時坦陳:「我們希望用這三個故事,展現美與美之間,從聽說、觸摸、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部宏大漫長的歷史,希望這幾個切面,可以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對美的更多好奇。

執行總導演文康也介紹說:「現場最難的就是要把主持人與歷史空間的舞臺空間調度設計好,因為節目不帶觀眾錄製,所以主持人既要引領環節,還要代表觀眾視角來審視、體驗、觀察歷史現象。」

比如在「良緣之美」歷史空間的第二部分,節目用《青廬交拜》的舞劇來展示唐代青紅色婚服的相關信息,文康介紹,「在舞劇的設計中,我們把主持人以『過路人沾沾喜氣看看熱鬧』的視角嵌了進去,迎親的男賓和她擦肩而過,出嫁的新娘和她分享闕扇,這位『路人』會提問、會評論、甚至會共舞會參與,觀眾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舞蹈敘事節目,而是感受到更立體、更有溫度的唐代婚禮民俗。」

主持人在節慶之美中是「紫薇星官」,在躍動之美中是下凡的「武曲星」,而在自然之美中,她又化身成清代的「李格格」「十期節目,觀眾伴隨主持人十個完全不一樣的沉浸視角中一起『轉角遇到美』,提出並實現這種沉浸式戲劇空間,是讓觀眾多維度的『get』美,我們創作得更過癮,觀眾也能看得更投入更明白。」文康說到。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逐本尋源之後不斷地反思與發問,抓住可以歷經時間考驗的藝術內核。《衣尚中國》讓觀眾更多元化地感知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交融的美好。

電視創作也有「冰山理論」

水下那八分之七更為「深刻」

「冰山理論」無論在心理學還是文學創作中都會被談起,雖然各領域解讀不同,但其核心指向卻是一致:「隱匿的八分之七決定了露在水面上那八分之一的品相。」

電視創作也是一樣,水下的那八分之七的工作量遠遠比呈現出的八分之一更大。

「節慶之美」和「和合之美」的導演杜娟數了數她的方案,「2020年9月29日錄製和合之美,共寫了52版方案,2020年10月12日錄製節慶之美,共寫了49版方案。」她說,從四月初第一次進組,到九月底節目正式開始錄製,160多個日日夜夜,2期節目近百版方案,節目組的每個人就像是一位位繡娘在織繡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筆一墨仿佛是一針一線,《衣尚中國》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節目第一期「錦繡之美」的導演趙珺說:「節目中能呈現的部分是留給全體觀眾的,而節目之外的感動,我們導演可以私藏,這種很個人的體驗是做節目最迷人之處,也是支持我們去感受更遼闊人生的動力來源。」

「錦繡之美」有段話在B站被刷屏,「我們的錦繡華章必將萬世不絕,與天無極。」

趙珺回憶,想要做和絲綢有關的選題,怎麼都繞不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最初去找趙豐時,導演組的小夥伴內心忐忑,生怕在專家面前露怯,於是死磕了不少相關的專業書籍,才敢和趙豐老師對話,然而還是被懟的「體無完膚」。好在做電視的人「臉皮厚」,不懂就學,不會就問,推翻了再重來,不知從什麼開始,趙豐老師開始不再挑刺,開始接受他們的想法,後來錦繡團隊的人和趙豐老師成了「忘年交」。

趙珺說:「最最讓我記憶深刻的畫面是我錄製前去找趙豐老師對本子的時候,看到他獨自坐在桌前修改自己措辭的樣子:一個人,靜靜地琢磨,細細地推敲,摘摘眼鏡再反覆默念,這才能有了我們最終聽到的『我們的錦繡華章必將萬世不絕,與天無極』這句我每每想到就起雞皮疙瘩的句子,那種永遠懷抱熱忱的赤子之心,對絲綢事業的熱愛溢於言表,令人心生敬佩。我想不管他的聲量多大,哪怕這份炙熱抵達了一位觀眾的內心,我們也會覺得這漫長的努力很是值得。」

節目第七期「童真之美」播出後,當期導演陳帆帆發了一條朋友圈「做文化節目的一大好處,就是在密集的幾個月時間裡,除了綜藝節目基本的設計撰稿操作等外,會在和眾多專家的會聊和大量補足相關書籍論文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垂直領域的知識。一站又一站 要一直努力鴨。」

後記:每個接受我們採訪的導演都說「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重來的時候,他們有過迷茫有過痛苦有過懷疑自我,不過如今回憶起來,更多的是溫暖與感動。《衣尚中國》的製作人李思思在採訪中也說,「曾經好幾次停下來問自己幹嘛要做這件事,然而當你的表達被更多人聽到,而且有很多人因為你的表達想要親近這個領域,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讓中國美給你看!歐瑪燈光助力央視《衣尚中國》
    《衣尚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匠心打造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節目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聚焦中國傳統服飾,通過講述服飾故事,探尋服飾背後的審美表達。勾連古今,揚中華文化!節目剛播出,舞美、內容等話題被誇上熱搜,這與幕後強大的製作陣容息息相關。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李思思擔綱製片人,湯浩擔任總導演,沈晨擔任副總導演組成主創陣容,舞美設計師尚天寶,燈光設計師楊浩,總導播盧剛,特邀舞美製作總監範國利,視覺總監申宇傑等國內頂尖設計師締造具有中華文化內涵及節目內蘊的舞臺。
  • 《衣尚中國》藏在衣服中的自然與詩意
    從18000年前,山頂洞人嘗試用樹葉、獸皮裝飾自己,形成中華服飾文化的雛形,到2600年前,東門之池,漚麻的姑娘小夥一邊勞動一邊對歌,再到絲綢書寫出中華服飾新篇章,中華服飾的發展始終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領悟。本周六晚7點檔,央視綜藝頻道正在熱播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就將帶領觀眾走進充滿「自然之美」的服飾世界。
  • 節目《衣尚中國》:嘉賓探尋「雅韻之美」
    中國風,是浸潤於世界精髓的東方雅韻。而「雅」又是中國特有的審美時尚與美學體系,其與中華民族勤勉、自律、誠懇,有同理心的精神內核一起,構成了今天中國的「雅韻之美」。12月12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節目中,張信哲、朱贊錦、楊採鈺將與設計師李想、服飾文化專家華梅一起,感受中國人的風雅,探尋帶有「雅韻味道」的生活美學。
  • 央視《衣尚中國》品婚服之美
    先秦結婚是在黃昏,唐代的婚服是紅綠搭配,明代的鳳冠霞帔最讓人嚮往,「帔」與當今的紗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衣尚中國》之「良緣之美」讓人輕輕鬆鬆地「漲姿勢」,了解到婚俗的演變歷程,舉重若輕地帶領觀眾穿越古今,讀懂了婚服中蘊含的精神圖騰。
  • 《衣尚中國》破題文化節目新品類 以服飾之美傳遞中華美育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等分別代表節目合作單位,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文藝評論家仲呈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副院長俞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杭敏,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倪賽力,
  • 《衣尚中國》定檔,卡薩帝洗衣機攜手央視探華服、護錦繡
    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將於11月7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卡薩帝洗衣機將攜手《衣尚中國》以「衣」為載體,解讀傳統服飾背後的文化美。  據悉,首期節目以「錦繡之美」為主題,卡薩帝將以「空氣洗」柔護錦繡,讓高端衣物護理真正回歸家庭。
  • 《衣尚中國》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 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本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觀眾一邊重溫戲曲的意趣,一邊深入地了解戲服背後承載的千古流傳之美。本期節目將觀賞性與知識性巧妙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觀眾看後氣澹神明,回味悠長。
  • 《衣尚中國》聚焦「節慶之美」 讓藝術照進現實
    可貴的是,中國服飾中的「文化密碼」並沒有封存在歷史中,而是通過現代人的「解碼」得以延續和創新 ,《衣尚中國》發出的「過中國年、穿中國衣」的倡導更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吸粉無數,在第四期中,《衣尚中國》以包容萬象的氣度,展現了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在節慶時的盛裝服飾,它們就像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映射出藝術發展的悠長紋絡,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本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觀眾一邊重溫戲曲的意趣,一邊深入地了解戲服背後承載的千古流傳之美。本期節目將觀賞性與知識性巧妙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觀眾看後氣澹神明,回味悠長。
  • 《衣尚中國》第七期揭示「童真之美」
    從這首與「虎頭帽」有關的歌謠中,可以看到每一件童裝都映照著孩子的童心與童趣,寄予著父母對於孩子的愛與期待。而《衣尚中國》第七期「童真之美」, 便揭示了童裝之美,美在童真;童心不改,夢想猶在;眼裡有光,心中有趣。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
  • 《衣尚中國》譚正巖、張萌、馬可邀您共賞「戲韻之美」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12月19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六期「戲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張萌、馬可將在「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帶領下,探尋唱念做打背後的濃墨重彩,揭秘隱藏在京劇衣箱裡的一顰一笑。
  • 《衣尚中國》李思思古法染絲巾感悟「自然之美」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發現傳統的時尚,解讀現代的經典,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也豐富和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情趣。本期的《衣尚中國》之「自然之美」清新脫俗,解讀了中華服飾上浸染的山水之靈、草木之精,更揭示了其採之有時,?之有道,取之天成,順其?然的高尚理念。
  • 央視《衣尚中國》本周六粉墨登場,譚正巖、張萌、馬可邀您共賞「戲...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12月19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六期「戲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張萌、馬可將在「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帶領下,探尋唱念做打背後的濃墨重彩,揭秘隱藏在京劇衣箱裡的一顰一笑。
  • 《衣尚中國》之第六期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本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觀眾一邊重溫戲曲的意趣,一邊深入地了解戲服背後承載的千古流傳之美。本期節目將觀賞性與知識性巧妙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觀眾看後氣澹神明,回味悠長。   「勾欄瓦舍」中的戲曲啟蒙  戲服是穿在人身上的故事,成就了一顰一笑,也蘊含著每個角色的信念與堅持。
  • "衣尚中國"第五期呈現「雅韻之美」衣品 內在於心外在於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與神採,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每一期過後都是「全網催更」。而《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也在人們的期待之中播出,不僅展示了中國服飾的典雅風韻,傳統禮儀的儒雅風範,還深入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揭示了「雅韻」是衣品,更是人品,關乎情懷與境界,引領觀眾去發現和創造美,整個節目讓人芬芳盈懷,餘韻留存。
  • 《衣尚中國》第五期呈現「雅韻之美」衣品 內在於心 外在於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與神採,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每一期過後都是「全網催更」。而《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也在人們的期待之中播出,不僅展示了中國服飾的典雅風韻,傳統禮儀的儒雅風範,還深入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揭示了「雅韻」是衣品,更是人品,關乎情懷與境界,引領觀眾去發現和創造美,整個節目讓人芬芳盈懷,餘韻留存。
  • 《衣尚中國》今晚首播,李思思、朱廣權、胡杏兒、周深帶你一起感受...
    錦繡凝聚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極致呈現,它取靈感於世間萬象,又用絲線裝扮了萬象世間,是中國人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不斷到達,又不斷超越的巔峰。回溯它的美學之源,錦繡最初的定義是什麼?今晚19: 10,央視綜藝頻道《衣尚中國》首期節目,讓我們一起感受錦繡之美!錦繡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美的發展史,回望過去,每一代人都在其中留下了自己追求美的印記。《衣尚中國》邀請朱廣權、胡杏兒、周深、叶音、鍾晨、王敬軒,共同用藝術的形式演繹關於錦繡的故事。
  • 周深發新歌了,《畫絹》成為《衣尚中國》主題曲,循環聽起來!
    如果世界上有某些聲音能讓人眼泛淚光,周深歌聲一定是其中一種。 11月22日,周深通過微博向喜歡他的網友釋放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周深又發新歌了,這首歌大家其實現場版的已經聽過了,就是第一期《衣尚中國》中周深演唱的《畫娟》了,而且相信不少資深的周深的歌迷,這首歌已經循環播放不下幾百遍了吧!
  • 《衣尚中國》講述"雅韻之美",卡薩帝"空氣洗"還原東方品格
    本周六晚,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的《衣尚中國》迎來了第五期主題「雅韻之美」。  現場,主持人李思思與國際服飾文化學會會員華梅老師,著名演員楊採鈺,著名歌手、收藏家張信哲一起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雅韻之美,並現場分享卡薩帝「空氣洗」對古代雅韻服飾的洗護方式。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