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名句曾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溫暖了許多人。
千百年來,服飾,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基礎需求、反映人類精神面貌與審美情趣之外,更作為文化載體,將歷史、民俗、藝術、美學等人類智慧結晶集於數尺絹麻之上。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恰恰將這種「衣之大美」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自2020年11月開播以來,《衣尚中國》實現了話題、熱度、口碑的多贏。節目微博同名話題#衣尚中國#閱讀量2.1億,討論量37萬;節目相關內容更催生出#古人有多愛玩諧音梗#、#這才是童裝秀應該有的氣氛#、#復興中國審美#、#穿在身上的中國美#、#影視劇衣服這麼講究#等熱門話題。
話題熱度之外,《衣尚中國》還斬獲了觀眾的好評,眾多口碑評價之中更不乏來自於年輕人的讚美。看過節目後路轉粉的大有人在:「因為周深看了節目,卻被絕美的舞臺和中國傳統服飾驚豔,認真的看了下去並決定追。難得的好節目,這才是應該火的綜藝。」
《衣尚中國》是李思思第一次擔任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和總導演湯浩率領團隊深入調研和反覆梳理,在推翻了國潮、非遺等不同方向的十幾個方案之後,最終確定了以審美為主題的服飾文化方向,形成了新的結構和表達。
「中國服飾的美涵蓋了方方面面,從海量的資料裡提取出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實屬不易,這當中導演和編劇們做了大量的學習、搜集和整理的工作」據悉節目第一期錦繡之美,當期導演從策劃案到定檔臺本寫了幾十版,將近30萬字。
「讓中國美給你看。」是節目的slogan,把這句slogan落實著實不易。近日,傳媒柯南專訪《衣尚中國》節目幕後製作團隊,聽他們聊聊《衣尚中國》是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每一處美的呈現都「費盡心機」
想省事是不存在的
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注入潮流基因、用當代審美視角講好中國服飾故事,《衣尚中國》用十期節目輸出十個主題,其中既有終其一生只做一事的匠人精神,也有或動人溫暖或悽美婉轉的人生故事;有穿越千年傳承至今的服飾技藝,也有乘風破浪於時代審美的最IN潮流。
節目執行總導演文康作為團隊核心成員之一,他說,「美」是百姓對服裝最共通的需求,因此《衣尚中國》將「美」作為了節目內容表達的共同核心。
具體到十期節目的主題甄選標準,《衣尚中國》節目組也進行了深思熟慮——「百姓對服裝的認知首先是功能性的,所以先有了驍勇之美、良緣之美、童真之美、躍動之美、節慶之美、戲韻之美這幾期基於功能和使用場景分類的主題」。
而在功能性之上,節目組在調研過程中查閱了大量資料,並與歷史專家、美術專家、人文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服裝審美進行了進一步提煉,於是又確定了錦繡之美、自然之美、雅韻之美、和合之美另外一個維度的服飾之美表達。
可以說,《衣尚中國》雖以服飾為引,卻包羅萬象,因此觀者總能在其中找到審美共鳴。
具體到每一期主題美的呈現,節目又通過「三大空間」生動、鮮活、有層次,充分對胃當代審美——「歷史空間」代表過去,「匠心空間」代表現在,「創演空間」代表未來,「三大空間」巧妙的設置極致彰顯東方美學優勢。
然而如何將這些看著比較虛的審美主題實在的表達出來,節目組決定首先從視覺上就要給觀眾直觀的感受,他們給自己找了件「麻煩」事,做十期不同的主視覺。
《衣尚中國》視覺總監申宇傑介紹說:『在整體節目的視覺設計上,我們首先希望每一期節目都能體現一個與當期主題相關的傳統美學符號作為當期的主值班視覺,比如水墨、剪紙、拼布、版畫、皮影戲、建築、刺繡、首飾等等。通過節目儘可能多的將中國美學的各個門類都能有所體現。」
《衣尚中國》的主舞臺突破了以往的舞臺造型,採用立體環形設計,這一點也給視覺帶來新的難題,「因為三層樓板加上廊柱的分割已經很難將三層樓的畫面整體使用了,但凡一個紋樣跨層都會出現被樓層割裂的效果。後來經過反覆測試論證,最終認為在如此強的舞臺結構之下,本身三層樓、雕塑、圓環等舞美結構的空間設定下,視覺的內容不易做的太零碎,儘量將三層樓做到樸素,從而襯託出主題雕塑與圓環屏幕,更好地完成整體視覺氛圍。」申宇傑說。
另外在舞台歷史高光區域,非常先鋒戲劇化的只用24根升降LED與4根用來補位的落地移動柱來完成所有場景。這一設計又讓視覺組絞盡腦汁,「由於所有柱子的前後間隔有3米的距離,基本上任何角度都不大可能構成整體畫面,所以我沒有辦法讓它形成一個有透視關係的景片式場景,也很難將歷史場景完整準確的還原出來,如果一意去還原,只會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優雅造型肢解得支離破碎。但好處是它自帶的物理空間關係可以使得演員在其中的行動會更有層次。所以我們最終決定,既然不能寫實還原,那就簡單寫意,讓場景弱化,通過符號化構成氛圍,將更多的視覺空間留給服飾自身的美,不要讓視覺去跟服裝爭,從而讓服飾得到更好的展現。」申宇傑說。
「這次項目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視覺製作量巨大,我們動用了北京棠惠風4臺D3主機來作為現場播控,但3000平米P2+P3的LED加起來要裁成15個視頻文件,僅僅渲染量就大得驚人,然後所有節目錄下來我們前前後後設計製作了將近80個高光場景,100多個訪談值班及大秀節目場景,不斷修改替換的hap視頻文件將近7000條,10TB的視頻素材。」申宇傑「吐槽」雖然當時視覺組的小夥伴們被折磨得差點一夜禿頂,但現在看來都是值得的。
從外及內
美不僅驚豔眼睛還要走到心裡
《衣尚中國》,讓中國美給你看。然而這個「看」,並不是浮於表面,還要走進心裡。如何讓美由外在走進內心,引發情感共鳴,節目組也花了一番功夫。
在「良緣之美」的主題裡,一段短視頻讓不少人潸然淚下。八十多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握著白髮蒼蒼的妻子的手說她美得像個小仙女。在抗疫一線經歷了生死的女醫生送給老公一塊表,說希望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是餘生,她的老公也是一名親歷了抗疫的醫生。
當期導演劉胤佳說:「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不一樣,我們想表達的良緣之美也絕不是一個模式,所以我們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找了近20對夫妻,有旅行夫妻,有一家四口擠在10平米房子的夫妻,有整天互懟卻一步步走到白頭的47年夫妻。雖然小片只有不到五分鐘,我們還是希望能展現出更多。」
在「驍勇之美」的主題裡,當期導演李虎說,「軍裝和普通人其實是有距離的,最初採訪和了解了很多軍人故事,但始終不具備情感上的強關聯。於是我們最終鎖定軍服收藏者。」「驍勇之美」軍服收藏者張皓甫的故事,令無數人淚目,解放軍日報、學習軍團也都進行了轉載。而張皓甫是李虎小組搜遍全網,最後從一篇幾百字的報導中找到的。
在張皓甫之前,李虎他們已經採訪了6位軍服收藏者,「有時候會覺得『好故事是浪費出來的』,花時間作大量的採訪和比較,才能判定最終可實施的效果。」在節目中,張皓甫講述了老兵的堅守,配合著他的敬禮,由11支部隊協助拍攝的「超燃部隊短片」再度掀起高潮,這個精心設計讓戎裝主題有了更好的接續和有力的收尾。
「燕尾青、月白、秋香、百草霜,」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是中國獨有的色彩表達,在即將播出的《衣尚中國》第八期「自然之美」中,節目不僅介紹了這些顏色,還現場展示了植物染色的過程,讓觀眾能夠更直觀的理解「自然之美」。
植物染色的全部內容在節目中播出時長不到十分鐘,但是據當期導演宋佳介紹,幾盆染料的籌備過程花了一個通宵,「像黃櫨、槐米、茜草這些要熬煮4個小時,紅花不用熬煮,但需要一晚上時間來準備。」其實導演組最初也考慮過用外拍小片來展示「植物染」的過程,可大家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現場最好,不就是多熬一個通宵嗎。
每一個小創新都深思熟慮
大膽突破尋求全新表達
《衣尚中國》第一個破圈話題當屬首期「錦繡之美」中,周深唱的那首《畫絹》。
微博上#畫絹#的相關話題閱讀量有近三億,「織染署中吱吱呀呀的細語,我在彩色風中重逢你。」這首被周深演唱出超強韻味的主題曲《畫絹》,作詞是節目編劇孫鶴齊。
孫鶴齊透露,這首歌最初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幅名叫《搗練圖》的畫:「畫上有一把扇子,上面畫著清冷的河岸,彷佛是初冬下過第一場雪的樣子,所以有了歌詞中的第一句:霜雪河岸輕輕飄來羽衣。」
值得一提的是,《衣尚中國》的文學總撰稿於新玲,也是《國家寶藏》的總編劇。此次,關於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編劇組帶給觀眾不少驚喜。
比如「驍勇之美」主題中,rap與曲藝battle令人眼前一亮。孫鶴齊說:「我們嘗試用rap對陣曲藝,是想用多種文藝形態賦予服飾以性格,rap可以給『胡服』自由灑脫,曲藝可以給『深衣』精神意義,希望能夠讓觀眾,不僅是年輕觀眾新鮮的關於服飾之美的感受。」
再比如。「童真之美」主題中,節目虛構的「山間涼亭」匯聚各個時空的媽媽們,她們在此對話,雖然所處時代的文化不同,但媽媽們談起對孩子的愛卻是共通的。
與跨時空的「山間涼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編劇組在「和合之美」中設計的一場中西對話,從隔海相望的古羅馬和漢代,到貿易往來頻繁的波斯和隋唐,最後是一場兩大帝王,路易十四和康熙的世紀之交。孫鶴齊談到創作初衷時坦陳:「我們希望用這三個故事,展現美與美之間,從聽說、觸摸、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部宏大漫長的歷史,希望這幾個切面,可以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對美的更多好奇。
執行總導演文康也介紹說:「現場最難的就是要把主持人與歷史空間的舞臺空間調度設計好,因為節目不帶觀眾錄製,所以主持人既要引領環節,還要代表觀眾視角來審視、體驗、觀察歷史現象。」
比如在「良緣之美」歷史空間的第二部分,節目用《青廬交拜》的舞劇來展示唐代青紅色婚服的相關信息,文康介紹,「在舞劇的設計中,我們把主持人以『過路人沾沾喜氣看看熱鬧』的視角嵌了進去,迎親的男賓和她擦肩而過,出嫁的新娘和她分享闕扇,這位『路人』會提問、會評論、甚至會共舞會參與,觀眾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舞蹈敘事節目,而是感受到更立體、更有溫度的唐代婚禮民俗。」
主持人在節慶之美中是「紫薇星官」,在躍動之美中是下凡的「武曲星」,而在自然之美中,她又化身成清代的「李格格」「十期節目,觀眾伴隨主持人十個完全不一樣的沉浸視角中一起『轉角遇到美』,提出並實現這種沉浸式戲劇空間,是讓觀眾多維度的『get』美,我們創作得更過癮,觀眾也能看得更投入更明白。」文康說到。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逐本尋源之後不斷地反思與發問,抓住可以歷經時間考驗的藝術內核。《衣尚中國》讓觀眾更多元化地感知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交融的美好。
電視創作也有「冰山理論」
水下那八分之七更為「深刻」
「冰山理論」無論在心理學還是文學創作中都會被談起,雖然各領域解讀不同,但其核心指向卻是一致:「隱匿的八分之七決定了露在水面上那八分之一的品相。」
電視創作也是一樣,水下的那八分之七的工作量遠遠比呈現出的八分之一更大。
「節慶之美」和「和合之美」的導演杜娟數了數她的方案,「2020年9月29日錄製和合之美,共寫了52版方案,2020年10月12日錄製節慶之美,共寫了49版方案。」她說,從四月初第一次進組,到九月底節目正式開始錄製,160多個日日夜夜,2期節目近百版方案,節目組的每個人就像是一位位繡娘在織繡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筆一墨仿佛是一針一線,《衣尚中國》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節目第一期「錦繡之美」的導演趙珺說:「節目中能呈現的部分是留給全體觀眾的,而節目之外的感動,我們導演可以私藏,這種很個人的體驗是做節目最迷人之處,也是支持我們去感受更遼闊人生的動力來源。」
「錦繡之美」有段話在B站被刷屏,「我們的錦繡華章必將萬世不絕,與天無極。」
趙珺回憶,想要做和絲綢有關的選題,怎麼都繞不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最初去找趙豐時,導演組的小夥伴內心忐忑,生怕在專家面前露怯,於是死磕了不少相關的專業書籍,才敢和趙豐老師對話,然而還是被懟的「體無完膚」。好在做電視的人「臉皮厚」,不懂就學,不會就問,推翻了再重來,不知從什麼開始,趙豐老師開始不再挑刺,開始接受他們的想法,後來錦繡團隊的人和趙豐老師成了「忘年交」。
趙珺說:「最最讓我記憶深刻的畫面是我錄製前去找趙豐老師對本子的時候,看到他獨自坐在桌前修改自己措辭的樣子:一個人,靜靜地琢磨,細細地推敲,摘摘眼鏡再反覆默念,這才能有了我們最終聽到的『我們的錦繡華章必將萬世不絕,與天無極』這句我每每想到就起雞皮疙瘩的句子,那種永遠懷抱熱忱的赤子之心,對絲綢事業的熱愛溢於言表,令人心生敬佩。我想不管他的聲量多大,哪怕這份炙熱抵達了一位觀眾的內心,我們也會覺得這漫長的努力很是值得。」
節目第七期「童真之美」播出後,當期導演陳帆帆發了一條朋友圈「做文化節目的一大好處,就是在密集的幾個月時間裡,除了綜藝節目基本的設計撰稿操作等外,會在和眾多專家的會聊和大量補足相關書籍論文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垂直領域的知識。一站又一站 要一直努力鴨。」
後記:每個接受我們採訪的導演都說「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重來的時候,他們有過迷茫有過痛苦有過懷疑自我,不過如今回憶起來,更多的是溫暖與感動。《衣尚中國》的製作人李思思在採訪中也說,「曾經好幾次停下來問自己幹嘛要做這件事,然而當你的表達被更多人聽到,而且有很多人因為你的表達想要親近這個領域,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