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如果你的孩子懂編程,他就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如果他不懂,他只是使用者。」前芬蘭教育部長一語道破編程對孩子的重要性。
我們發現:當中國的孩子還在擠破頭學英語的時候,以英語為母語的兩個主要國家卻已經把編程作為他們的「第二外語」,開始為下一代布局。
在去年年底的GES未來教育大會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應邀發言。現場,他並沒有推崇美國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沒有展示自己國家全球領先的教育設備,反而跟在場的每一位嘉賓說:編程學習應該和字母學習,一起開始。
而蘋果的CEO庫克更是說:學習編程要比學習英語更重要。
他呼籲全世界的學校都應該將編程作為必修課程,因為編程是唯一一種可以與全世界交流的語言。作為全球頂級科技公司的CEO,庫克的斷言更是引起了普遍關注。
程式語言是全世界無國界、無文化差異的通用語言。除了母語和外語,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基本的編程思維。
根據教育認知學,孩子會在6歲左右開始形成抽象邏輯思維,整個6-18歲是抽象邏輯思維的最佳形成期。所以孩子從小開始學編程,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學習編程並不是讓孩子成為程式設計師,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即使將來孩子不做程式設計師,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標準化,程序化問題。
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一種學習方法,讓孩子從小學習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在複雜的環境和問題下,運用編程的計算思維指導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
學習編程不僅是培養孩子的一種技能,還是培養孩子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對孩子常規學習語數外也會有所幫助。
人工智慧是國策,但對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還是陌生的領域。未來已來,幫助孩子準備好迎接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掌握好編程能力,還需要家長更多的了解和支持,甚至參與其中,陪伴孩子學習並共同體驗編程的樂趣。
編程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掌握的基本技能。
高考加分項的調整,對信息技術學領域來說是利好消息,國家鼓勵綜合能力培育,弱化傳統的應試教育。因此,未來奧數人群有很大概率轉移學習編程,在升學加分的問題上,編程甚至超過奧數競賽的勢頭。
在英國5歲以上的學生都要學編程,美國有超過60%的孩子都接受過編程教育,日本也頒布新規,要求2020年以後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編程。而中國則不到5%。如此的滲透率差異結合新高考的調整——信息技術科目納入應試。
在未來,編程教育不僅是新奧數,也是新英語。
但隨著國家影響力的提高,社會競爭的「賽道"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2018年,奧賽高考加分全面取消了,同時全國各地緊鑼密鼓地出臺英語「一年兩考"的改革方案,甚至江蘇省在2018年將英語科目分值下調到120分。
而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教育"開始成為K12教育階段乃至高考招生的新「賽道"。
從政府公開政策上看:在2016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就明確要求要將STEAM教育納入基礎學科,而在2017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更使K12階段的「編程教育"引起大眾關注。
從教育視角上看:在2018年全國取消「奧賽"加分的背景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大等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中,仍然不約而同把「信息學"全國競賽成績作為報名重要的指標。
現在除了浙江將編程納入高考科目外,像是北京、南京、廣州等城市也陸續將編程列入中考特招項目。幾乎是在一兩年內,編程就從一個默默無名的科目,一下子晉升成為各省市追捧的對象。
目前浙江省已經把編程納入高考,在涉及設限專業的選考科目裡,信息學僅次於物理和化學的佔比,遠高於歷史政治、生物地理的傳統科目。
回想我們當年學習的物理化學、政治歷史,乃至奧數和英語,卻很少能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使用到,但編程,完全可以發展成為讓孩子們受益一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