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基本上代表了宋詞的最高水平了,在全宋詞排行中不排第一也能進前三。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由於接觸的早(如小編是小學四年級時學的上片),可能未必全理解詞的意思,小編自己也是個例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句就沒能理解表達的意思,如今再讀這首千古名篇,與大家共賞。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 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因黨爭多次遭貶。贈太師,諡「文忠」。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其文學創作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俱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為宋詩的代表;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題材、風格、意境等方面都作了開拓和創新,是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在書畫方面也造詣精深。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①,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不知天上宮闕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⑤,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⑥,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⑦,低綺戶⑧,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⑨。
【注釋】
①丙辰:熙寧九年(1076)。
②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③把酒:端起酒杯。
④闕: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⑤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像中的仙宮。
⑥弄:賞玩。
⑦朱閣:朱紅的樓閣。
⑧綺戶:雕花門窗。
⑨嬋娟:月亮的美稱。
【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年。我想要乘風回到天上,又怕居於月宮美玉砌成的樓閣中,禁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我婆娑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這哪裡像在人間呢?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掛在雕花的窗戶間,照著無法入眠的人。明月不該心含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自古以來莫不如此,難以周全。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中秋之夜,遠謫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的詞人把酒賞月,圓圓的月兒引起了詞人對弟弟蘇轍的深深懷念。詞人馳騁想像,創造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抒發了自己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
上片把酒望月。「明月幾時於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化用李白的《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而來,點明飲酒賞月。
面對著浩渺宇宙,詞人繼續發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自己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幾句寫出了詞人徘徊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心理。幻想中的仙境引發詞人的出世之想,但經過再三考慮,還是留戀人間的溫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自有可樂處,在人間也能舞出不一樣的境界。這兩句寫出了詞人月下起舞的飄逸之姿,反映出他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下片對月懷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離人:中秋佳節,同自己一樣不能與親人團圓的人不知有多少。轉、低、照三個字寫月亮的移動順序,一字不可動。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兩句以埋怨的語氣發問,看似無理,卻襯託出詞人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情意,以及表示出了對離人們的深深同情。在情與理的矛盾衝突中,詞人最終還是清醒地把握住了現實,道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詞人個人的離愁在這一刻得到了消解,卸下了心事的他向人世間發出了最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裡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這首詞堪稱中秋詞之絕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高度評贊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 餘詞盡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