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也是一個中國傳統的節日,到現在已經有了2500年以上的歷史。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於過年。
把冬至定為節日來要追溯到漢朝時期,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漢代的時候把冬至"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到了唐宋時期,冬至這一天就變成皇家祭祖的一天,老百姓們也要向父母長輩拜祭,而明清時期,冬至也是百官像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北方——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據了解,醫聖張仲景回到老家南陽的時候,那時候的南陽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南陽的老百姓們很多人的耳朵因為天冷都被凍爛了,心裡是非常難過的,就趕緊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然後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起來形狀特別像人的耳朵,在放進鍋中煮,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老百姓吃完之後耳朵陸續的都好了,後來,每到冬至這個節日,人們便開始模仿,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南方——湯圓
湯圓是南方冬至必備的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研製成的圓形甜品,湯圓的這個名字,也是很有講究的,「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而到冬至這天吃湯圓意味著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南方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句諺語:「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離開家鄉的人,無論在哪個地方到了冬至這一天都是要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但大致是相同的。畢竟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
那麼你對冬至的了解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