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波在太行」國畫長廊亮相涉縣

2020-12-18 河北新聞網

近日,「紅色電波在太行」巨幅國畫長廊在涉縣西戌鎮沙河村建成。解放戰爭時期,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臺長期駐紮於涉縣,錢家楣、孟啟予、齊越、魏琳等一批新聞工作者通過電波,傳達了黨中央重要指示和戰略反攻的聲音。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何曉芳、王俊傑 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近日,「紅色電波在太行」巨幅國畫長廊在涉縣西戌鎮沙河村建成。解放戰爭時期,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臺長期駐紮於涉縣,錢家楣、孟啟予、齊越、魏琳等一批新聞工作者通過電波,傳達了黨中央重要指示和戰略反攻的聲音。國畫長廊生動再現了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在同沙河村黨員幹部群眾一起戰鬥、生活的感人故事。

    國畫長廊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專業畫家張鏞,涉縣青年畫家段啟明共同創作完成,分為進駐涉縣、捷報頻傳、新聞創作特寫等8個板塊,畫芯長80餘米,高2.4米,總面積達192平方米,歷時5個多月創作完成。

 

相關焦點

  • 涉縣西戌:紅色新聞小鎮藏深山
    與天氣一起熱起來的,還有這裡的紅色遺址。涉縣西戌鎮沙河村,這個深藏太行深山中的村落、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舊址所在地,陸續迎來了眾多訪客。邯長高速已經通到了涉縣,以前被視為「畏途」的道路,如今已是一條坦途。記者趕到沙河村的時候,時近中午,街面上人煙稀少。依山而建的村子中間,有一條寬闊的溝渠,那是村子的排水渠。
  • 邯鄲涉縣太行紅河谷全力打造「特色小鎮」
    初夏時節,邯鄲市涉縣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遊經濟帶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涉縣赤岸研學小鎮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忙著搬運砂石、壘磚、砌牆、種植果木、硬化巷道,高效快速推進小鎮的各項建設。涉縣赤岸研學小鎮。
  • 鉤沉|太行窯洞裡的「陝北臺」
    一年多時間,「來自陝北延安的聲音」隨著道道紅色電波,從太行山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共中央對外廣播的唯一通道。7月中旬,時任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廖承志率隊,經過100多天的長途跋涉,新華社、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等新聞宣傳隊伍分三批到達涉縣西戌鎮,至此延安、太行兩支新聞宣傳隊伍實現會師。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與邯鄲新華廣播電臺合二為一,擔負起面向全國的宣傳任務。
  • 鉤沉|紅色電波傳四方 太行窯洞裡的「陝北臺」
    一年多時間,「來自陝北延安的聲音」隨著道道紅色電波,從太行山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共中央對外廣播的唯一通道。 7月中旬,時任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廖承志率隊,經過100多天的長途跋涉,新華社、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等新聞宣傳隊伍分三批到達涉縣西戌鎮,至此延安、太行兩支新聞宣傳隊伍實現會師。
  • 【新聞】太行西子 涉縣江南 ——玉泉湖景區開遊嘍!
    走進玉泉湖,群峰環繞,碧波蕩漾,夕陽晚照,泛舟蕩漿,一派「太行西子」之風光、世外桃源之情韻。遠看小舟輕盈、楊柳依依;近看亭臺嫋娜,花草含情。       領略山野風光,撫慰太行西子,品嘗魚宴美味,體驗健身樂趣,涉縣江南,遊樂天堂——玉泉湖誠邀五湖四海的朋友前來參觀遊覽!
  • 探尋全域旅遊發展的「涉縣模式」
    從八山半水分半田,到青山綠水似桃源;從紅色聖地,到百花齊放;從國家級貧困縣,到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從旅遊工程的建設到旅遊體系的建設,再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百餘項改革,涉縣走出了一條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成為了邯鄲旗幟、河北領跑、全國先進,打造了「黨建統領、改革創新、全民共建、群眾共享」的全域旅遊「涉縣模式」。
  • 涉縣入畫來 紅綠正芳華
    探訪「新涉縣」 本報記者 王彩娜 王小霞太行群山中,七彩千裡鄉村旅遊通道,如虹似練,蜿蜒伸展。「昔日三十萬大軍出太行,今朝千萬遊客進涉縣。」「到了這兒,才真正領略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秋意,太美了,我得發朋友圈炫一把兒。」深秋,太行紅葉大峽谷,到涉縣偏城鎮旅遊的外地遊客趙女士,被漫山紅葉「圈粉」。搶搭全域旅遊的快車,革命老區涉縣的新日子,恰如太行山間秋日的紅葉,一片紅火。
  • 涉縣這個小村居然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首播之地
    涉縣有這麼一個小村,號稱「新中國從這裡開始」,「新中國的靈魂」,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有一定的歷史根據,那麼今天所說的這個小村就是河北邯鄲涉縣西戍鎮沙河村。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首播。這是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對外廣播的開始,我黨通過電波衝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新聞封鎖」,把中國人民的聲音傳向世界。新華廣播電臺的第一位英語播音員是魏琳。
  • 我給梯田寫首詩,一起來看涉縣詩人眼中的太行梯田!
    涉縣旱作梯田位於太行山東麓,以王金莊地區為核心,更具代表性。1988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暑的專家在考察3737項目時,稱王金莊梯田為「中國第二大萬裡長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涉縣詩人眼中的太行梯田~~~五絕.王金莊梯田之鄉印象文/陳雙榮夢繞雲天起,神依溝壑延。毛驢馱日月,繭腳踱流年。五絕.王金莊梯田(新韻)文/鳴羽昔日刨荒米,今朝建景觀。春風依舊樣,農院變新顏。
  • 邯鄲V視|太行紅河谷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快速推進
    太行紅河谷水面景觀項目負責人 楊浩波我們正在施工的是太行紅河谷水系工程河道水面景觀項目,計劃整治長度約6.9公裡,通過清整河床、局部開挖蓄水、岸坡石籠防護,新建30座拱水壩,可形成60百平方米的河道水面,打造生態休閒、景色宜人、綿延百裡的清漳水路,目前各項工程正在推進中。
  • 河北邯鄲:走進涉縣劉家村 太行深處鄉村村美民富
    2018年10月10日,綠水青山間的河北省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景美如畫。2018年10月10日,綠水青山間的河北省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景美如畫。2018年10月10日,綠水青山間的河北省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景美如畫。2018年10月10日,綠水青山間的河北省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景美如畫。2018年10月10日,綠水青山間的河北省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景美如畫。
  • 河北邯鄲涉縣是革命老區,是千年文化的地區
    涉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隸屬河北省下轄縣。涉縣縣境位於北緯36°17′--36°55′,東經113°26′--114°之間,東西橫距37.5公裡,南北最大縱距64.5公裡。涉縣走出了2位元帥、360多位將軍,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的搖籃」,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是全國先進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全國首批國防教育基地。央視播出的歷史抗戰劇《太行山上》在赤岸村一二九師司令部原址拍攝。
  • 邯鄲聯通搶修保通信暢通:涉縣搶修紀實!
    點擊上方↑「涉縣大管家  涉縣,地處邯鄲西部,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的搖籃】,是全國先進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4A級紅色經典旅遊景區、全國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 人民廣播事業的奠基人溫濟澤安葬涉縣
    點擊播放 GIF 0.5M2019年清明時節,涉縣紅色新聞小鎮——沙河村西山上的槐樹、榆樹葉漸漸變綠,這片山嶺從此改稱「記者嶺」,人民廣播事業的奠基人溫濟澤和夫人1947年3月,新華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撤離,溫濟澤奉命率隊趕往太行,在戰火中跋山涉水,走了近一個月,走過一千多裡,其中有許多是迂迴曲折、崎嶇陡峭的山路。一路上,他機智勇敢,淡定指揮,衝在前面,照顧同志,最終到達了晉冀魯豫中央局所在地武安冶陶鎮。休息一天後,他和錢家楣一起趕到陝北臺的新址——涉縣沙河村,錢家楣馬上投入播音工作。
  • 邯鄲學院領導到西坡書院涉縣寫生基地調研
    邯鄲學院領導到西坡書院涉縣寫生基地調研> 8月22日,中共邯鄲學院黨委書記朱勇,邯鄲學院校長趙新生,邯鄲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王琦等到西坡書院涉縣基地進行工作調研【西坡書院涉縣基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邯鄲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韓步勇創建於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尋寶清漳兩岸 悠遊太行紅河谷
    長城內外,燕山太行,春景如畫。這場戰疫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祖國好、家鄉好。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卻有很多隻聞其名,未曾領略。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請查收這份自駕攻略吧!
  • 涉縣醉美村莊王金莊、劉家村、大窪村、古臺水庫……
    莊子嶺景區位於邯鄲涉縣偏城鎮大巖村。從百度中得知:抗日戰爭時期,莊子嶺有一個著名的女英雄叫李才清,抗日時期,八路軍首長用大隊騾馬把十幾位八路軍傷員和三十二馱冀南銀行鈔票,八大箱金銀器交給李才清照顧。這就是英雄母親的故事,故而這裡也稱為紅色莊子嶺。每年的金秋十月也是莊子嶺最美的時候,山上紅、黃、橙等顏色組合在一起,使很多外地驢友、遊客慕名而來,在欣賞美景的時候同時接受紅色革命教育。
  • 風雨同舟路 無私奉獻人 涉縣光華中學舉行教學暨疫情防控表彰會
    、西戍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以及涉縣光華學校領導、全體師生、教職員工等。涉縣光華中學地處紅色新聞之鄉的西戌鎮西戌村,是已故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十大傑出母親、中共十四大代表、全國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劉金魚於1986年投資創辦的河北省第一所民辦公助寄宿制學校。原中顧委委員黃鎮將軍題寫校名「涉縣光華中學」,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題寫「河北涉縣光華中學青少年軍校」。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長、名譽校長為劉金魚,校長為其女兒趙交娥。
  • 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太行精神
    壺關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暑假走進武鄉開展紅色研學旅經濟網山西訊:8月7日,壺關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兒童中心優秀學生共計120餘名師生,為深切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繼承八路軍光榮傳統,弘揚太行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愛國之情,走進紅色武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