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一早一晚依舊涼爽,時近七月,山裡的天兒還是熱了起來。與天氣一起熱起來的,還有這裡的紅色遺址。
涉縣西戌鎮沙河村,這個深藏太行深山中的村落、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舊址所在地,陸續迎來了眾多訪客。
邯長高速已經通到了涉縣,以前被視為「畏途」的道路,如今已是一條坦途。
記者趕到沙河村的時候,時近中午,街面上人煙稀少。依山而建的村子中間,有一條寬闊的溝渠,那是村子的排水渠。
「去年『7·19』發大水,這條溝可起了大作用。」涉縣文化館王礦清說,當天,他正陪從北京來的記者拍攝邯鄲·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片子,被澆了個透心兒涼。
王礦清原來是西戌鎮的文化站站長,現在在涉縣文化館供職。不過,他的家還在沙河村,他的事業也還是挖掘與傳承紅色文化。凡是當地與新華廣播電臺、與紅色新聞有關的事,還是他在操持。「十多年了,這輩子就做這一件事了。」王礦清感慨地說。
也是,從開始注意到散落在西戌鎮的紅色新聞舊址,到現在「紅色新聞文化」引起外界關注;從當年一孔孔快要坍塌的窯洞,到現在稍有規模的舊址;從老鄉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到《紅色號角》廣播劇,王礦清已經說不清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了。至少從個人的角度看,那可是滿滿的成就感。
他說,西戌鎮正在打造一個全國獨有的紅色新聞小鎮。這裡已被命名為中國紅色新聞文化之鄉,全國新聞廣播、大專院校系統的革命傳統和教育實踐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了沙河村的新華廣播電臺舊址,還有東戌村的人民日報舊址、西戌村的新華社舊址等。
西戌,一個鮮為人知的深山小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發揮了「不亞於十萬精兵」的號角作用,在新中國的新聞和廣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王礦清(右)在沙河村講述紅色新聞的故事。
沙河村:紅色電波從這裡飛向世界
這是北方農村常見的黃土崖頭挖出的窯洞,難得這厚厚的黃土,成為當年「陝北的聲音」天然的屏障。位於涉縣西戌鎮沙河村的簡陋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
如今,昔日的破敗已經整飭一新。當初為了把舊址保護起來,王礦清沒少找舊址的戶主李如海談心。他一次次往李如海的家裡跑,還將其請到文化站收聽自己參與創作的紅色廣播劇《太行之聲》,最後終於達成協議,李如海另外選址建房,紅色舊址得以保護起來。
邯鄲·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音機房舊址。
從外邊走進來,蜿蜒的青石路盡頭,一棵老槐樹下,一口甜水井旁,就是西戌鎮沙河村革命老區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
推開大門,眼前是一個整潔的小院,不大,但窯洞一字排開,院子中間,佇立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位英語女播音員魏琳同志的雕像。「魏琳」的身後,窯洞裡邊,就是當年的播音機房。機房內設備簡陋,只有一張播音桌,一架送話器,一把絨墊椅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也沒有門窗,播音時就掛上一條羊毛毯子當門帘。
在窯洞內,為了隔音和防止回音,窯洞天花板上釘著折皺的白土布,四壁釘著本地產的灰白毛氈。隔壁一洞是音樂播音室,裡面有一架舊鋼琴、一部打擊樂器,另一洞是機器房間。
播音員齊越是在1947年4月底從陝北來到太行山區的。此前,沙河村是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的所在地,因為陝北戰局日緊,受中央指示,邯鄲新華廣播電臺隨時準備接替陝北的廣播。1947年3月29日晚,邯鄲新華臺忽然聽不到來自陝北的聲音。為了不中斷人民的聲音,同志們立即決定以陝北延安的波長播出《兄妹開荒》唱片,然後反覆呼叫「陝北新華廣播電臺,XNCR……」並且重播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次日,邯鄲新華廣播電臺正式接替陝北廣播。就這樣,「來自延安」的紅色電波沒有中斷,從太行山麓傳向中國大地。
1947年9月11日,陝北新華廣播電臺又在這裡開闢了英語廣播,讓毛主席、黨中央的聲音不僅響徹太行山的上空,響徹古老中國大江南北的上空,也響徹全世界的上空!
1948年5月23日,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與中宣部、新華通訊社、口播部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起到達西柏坡,重新回到黨中央的身邊。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繼續在沙河村戰鬥,1949年9月遷入山西太原,成為山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而一部分人員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地。
目前,當地已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紅色新聞舊址保護開發項目的總體規劃,完成了沙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舊址的恢復整修並向公眾開放,每年有兩萬多人前來參觀。
西戌鎮是紅色新聞富礦
根據涉縣西戌鎮旅遊總體規劃,紅色新聞舊址是西戌鎮不可替換的珍貴旅遊資源,但亟待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目前,一期工程——紅色電臺遺址整修復原及文物徵集仿製回位已基本就緒;二期工程——太行軍區司令部辦公室舊址、中共太行區委舊址、原晉冀魯豫《新華日報》印刷廠、原新華社書店的整修、重建、復原及相關文物的徵集、仿製、回位等正在推進之中。
用王礦清的話說就是:「西戌鎮的特色就是保存完整,原汁原貌。另外一個,它究竟在中國紅色新聞史上佔什麼位置呢?新華社出版的一本書叫《影響新中國傳播事業的六十人》記述的60人中,在這裡工作過的就有40人。這是多麼大的比例啊!」
西戌村:紅色新聞事業的核心機關
現在的西戌鎮所在地西戌村是當年太行區黨委、太行軍區司令部、太行區武委會的所在地,也是我黨當時整個紅色新聞文化事業的核心機關所在地。中宣部、新華通訊社、口播部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及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編輯部等都曾在這裡駐紮。
抗戰勝利後,1947年3月,新華通訊社社長廖承志率領大隊人馬渡過黃河,由晉西北、晉東南向太行山區的涉縣西戌鎮西戌村轉移。與此同時,晉冀魯豫軍區和中央局早已根據延安黨中央的指示,緊急抽調《新華日報》(太行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太行文聯、北方大學的精幹人員在延安大隊人馬到來之前成立了新華社臨時總社,擔負起面向國內外的宣傳任務。當時,《解放日報》解散,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停播,這裡就成了我黨面向國內外的唯一的宣傳通道。
1947年5月,以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為首的小分隊先期到達西戌,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7月,延安大隊人馬到達西戌村,與太行的新聞隊伍勝利會師。此後,開始出版《參考消息》,開闢英語廣播,設立前線總分社和國外分社等。
東戌村:《人民日報》的重要成長和轉折地
抗戰勝利後,晉冀魯豫中央局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走下太行山後於1946年的5月15日將《新華日報》華北版一分為二,一方面繼續在涉縣保留《新華日報》太行版,一方面進入邯鄲創辦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華日報》在涉縣幾經輾轉,從桃城到中原,又於1948年到東戌村,到1949年8月,一部分到西柏坡與華北《人民日報》會合,一部分到山西太原接管國民黨報紙,成為《山西日報》的前身。
由於解放戰爭的爆發,創刊於1946年5月15日的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從邯鄲市區遷入武安的南文章村,後又相繼遷到武安河西村、石洞鄉青煙寺,最後於1948年6月15日轉戰西柏坡與《晉察冀日報》會合,成為華北《人民日報》,進入北京後正式成為《人民日報》至今。
另外,東戌村還駐紮有《新華日報》(太行版)、新華通訊社印刷廠和太行區文聯、太行區黨校等機關,與《新華日報》(太行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一起在新中國的紅色報業史上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印記。
據王礦清介紹,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安崗與東戌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60年,他在北京的《人民日報》社又採訪了東戌村的黨支部書記等,雖然所寫文章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發表,他在當時卻付出了成為「右派」的代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至今,他家裡先後所請的八位保姆都是東戌和西戌的,他們全家無私幫助這些老區的孩子們學文化、上大學、找工作,親如一家。(記者 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