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邯鄲電(記者邢雲通訊員王礦清)昨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對邯鄲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涉縣西戌鎮沙河村北發現了保存完好的60多孔窯洞,目前已確認這是原新華社口播部即「晉冀魯豫軍區通訊處培訓學校」舊址。這些窯洞的發現,為研究我黨新聞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了解,解放戰爭時期,新華通訊社(包括新華臨時總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社前身一部分晉冀魯豫《新華日報》及晉冀魯豫軍區通訊處等機關曾駐紮西戌村和沙河村。
此次發現的窯洞群位於西戌鎮沙河村東北方向,左靠山梁,右朝平涉線,沿著高高的土堰一字排開,隨著地形向前延伸。洞有深淺,最深達7米,大多數相連。洞壁全部用黃泥和白灰覆蓋,部分窯洞內尚有當年的篆字標語「艱苦樸素」、「緊張活潑」,還有一幅手繪的「中華全國全圖」及批評欄、表揚欄等。據沙河村村民樊南方、張來富回憶,這些窯洞是當年部隊和電臺機關的培訓學校,有「中華全圖」的那孔窯洞是會議室,其餘則是教室、食堂、宿舍和儲藏室等。據介紹,涉縣有關方面與當年在新華電臺後勤處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黨組成員、臺長助理的石塘貴老人取得了電話聯繫。石塘貴老人雖年近八旬,但記憶清晰,他證實了老鄉們的說法。
與此同時,省文物普查人員還在沙河村南兩公裡處的大南山交發現「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的備用臺址,這是兩個在峭壁上開鑿出的大窯洞,其中一個洞壁上有「大南山交民國三十六年」字樣,窯洞附近還有機房、發電廠、警衛室、水井等址。據介紹,該備用臺址始建於1948年,新華社和軍區首長遵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已經做好了長期鬥爭的打算,又根據工作需要,為確保電臺的安全,特地選擇大南山交作為新臺址,但隨著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該臺址並沒來得及使用。
(責任編輯:黃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