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財經 區塊鏈1月5日訊危機與機遇並存的2020年即將要結束,相信這一年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難以忘卻的回憶,這場危機也給整個社會運行帶來了巨大改變。由於防疫要求,許多企業開始要求員工在家遠程辦公、學校開始通過網絡給學生直播上課、甚至醫生也開始使用遠程視頻方式對患者問診等。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雲計算的支持。人們也因此開始思考一個問題:2021年會是去中心化計算服務之年嗎?
相信消費者對於剛過去的淘寶「雙十一」和「雙十二」購物節的火爆場面還歷歷在目。要知道,阿里巴巴在這些購物節期間投入了巨大計算資源。此外,還有我們熟悉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推出的「黑色星期五」,每年的這天亞馬遜網站流量就會暴增數倍,交易額數字不斷飆升。幸運的是,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早已超前部署,他不僅購買了大量計算設備,還預購網絡帶寬以應對促銷活動期間的流量洪峰。
雲計算服務目前面臨的問題
但是,當這些購物節的短暫興奮過後,網站的交易量又會回歸到正常水平,大量計算資源開始處於閒置狀態,這無疑會給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運營帶來巨大成本。不過,這個問題並沒有難倒這些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會在平日裡將這些閒置計算資源以租賃方式賣出去以提高資產利用率。比如,亞馬遜提供的Amazon Web Services (AWS)服務,一開始只為用戶提供「計算資源即計算機」、「存儲資源即網絡雲盤」等基礎服務,但很快便滲透到資料庫、實時處理企業交易日誌,還有AI和深度學習等多個行業領域。此外,阿里巴巴也推出了我們熟知的「阿里雲」服務,將購物節投入的巨大計算資源在平時冗餘時出售給其他企業。這些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雲計算」概念。
其實,雲計算發展至今已接近15年時間。按照中國報告網披露的數據,2020年三季度國內雲計算行業總營收達到21.15億元,同比增長18.53%,增速較二季度上升11.34%。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趨勢,主要是因為企業、學校和政府等機構組織的雲計算需求開始大幅上漲。
然而,縱觀全球雲計算行業,你會發現這一領域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壟斷問題。壟斷目前已經給雲計算行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競爭減少價格上漲、計算資源利用率低、安全和透明度不高、用戶參與度不足等。
根據網絡巨頭思科和知名市場分析機構Forrester的分析,2020年雲基礎設施供應商將佔據全球網際網路流量的53%,而全球80%的網際網路有效載荷僅由極少數的幾家科技公司提供。在全球市場,亞馬遜、谷歌、微軟和阿里巴巴這幾家公司幾乎瓜分了雲計算的所有市場份額:亞馬遜AWS市場份額佔31%、微軟Azure佔20%、谷歌雲佔6%、阿里巴巴佔5%。而在中國市場,阿里巴巴控制了40.1%國內雲基礎設施市場份額,華為市場份額佔比為15.5%、騰訊佔比為15.1%。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網際網路未來將會面臨被少數寡頭整合、擺布的中心化風險。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壟斷帶來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市場競爭變小。這會導致行業寡頭幾乎沒有任何動力進行創新,久而久之就會引發用戶粘性下降、參與度不高。
如果能將區塊鏈技術融入雲計算市場,那麼既可以利用基於區塊鏈原生代幣的經濟激勵吸引更多用戶參與,用戶活躍度上升勢必會「刺激」雲計算資源提供商輸出更好的服務,同時代幣還能將平臺利益與用戶利益綁定,繼而有效增加用戶忠誠度,實現雙贏。
現階段,已經有一些去中心化雲計算平臺開始使用原生代幣來確保公共區塊鏈的經濟安全性,並通過公平代幣分配釋放網絡效應,將經濟激勵與適當的用戶行為結合起來了。這些可被用於雲計算交易市場的流通貨幣可以在去中心化網絡中支付租用計算基礎設施的費用;不僅如此,這些代幣在交易中還可以有效簡化雲基礎設施行業的價值交換,通過為計算提供低成本,並通過代幣補貼為供應商提供他們所尋求的回報,「買方用戶」和「賣方用戶」參與度均可大幅提升。
從這些去中心化雲計算平臺的做法可以看出,代幣經濟可以創造一個自主經濟體系,繼而實現了一個雙向繁榮市場所必需的兩個關鍵目標:降低需求方成本以及提高供應方回報。
另一方面,亞馬遜、谷歌、微軟和阿里巴巴這些超巨在傳統雲計算市場裡還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控制著整個行業「遊戲規則」的制定,這也引發了用戶很大不滿,尤其是當個人和企業信息被「存放」在雲計算提供商伺服器上,也會讓人們對數據隱私問題感到不安。
而區塊鏈技術則可以通過鏈上數據的公開且不可篡改性,來有效解決安全和透明度不高的問題。區塊鏈的底層協議和共識機制確保了每個交易和底層數據的獲得最高級別安全性,繼而為每個參與者建立了透明性和可問責性。分布式帳本能為永久性審計追蹤系統提供支持,保護每個參與者的匿名性並保留每一筆交易記錄。通過一個開放透明的平臺,去中心化雲計算服務商可以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環境中創建信任,任何有能力的計算資源提供商都可以在平臺上競爭提供服務。
由於去中心化雲計算平臺是一個沒有單一實體控制的去中心化網絡,整個互動過程沒有「中間人」參與交易,因此就不會有實體被激勵去控制或從網絡中提取邊際收益,網絡中的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同時鏈上的數據是不可篡改的,所有交易都有公開記錄,包括每個雲計算資源供應商的過往服務履行情況。這就解決了業內專家提出的雲計算提供商在遙測和透明性方面做得不夠的情況。
另外,相比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傳統雲計算基礎設施在安全方面也不能做到讓人完全省心。比如使用亞馬遜AWS服務的幣安就多次發生過宕機事件,這是由於該交易所因AWS出現緩存服務問題導致API發出大量錯誤信息,結果造成用戶提款功能完全癱瘓。而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在這方面更為可靠,由於去中心化網絡加入了一個能在客戶端供應商之間自動分配工作負載和部署配置的點對點協議,一旦某個計算供應商出現問題,平臺就能夠快速切換到運行正常的供應商,激活世界各地未使用的數據中心容量,確保雲計算容量最接近用戶及其技術和設備,從而減少延遲並加快災難修復,有效避免出現傳統雲計算基礎設施引發的宕機問題。不得不說,去中心化的這種安全特性增強了雲計算的整體安全性。
最後我們來討論下如何解決傳統數據中心算力資源低利用率的問題。這其實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雲計算基礎設施發展至今,每年平均只向市場提供了不超過最大算力6%的服務,高達 30% 的雲伺服器仍處於「睡眠」狀態,全球840 萬個數據中心裡估計有 96% 的雲伺服器沒有被充分利用。
作為雲計算資源的需求方,一些機構或公司在雲計算領域並沒有太多其他選擇,不得不定期向那幾家大型服務商寡頭定期支付費用。但其實有時機構或公司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計算資源,比如阿里雲旗企業級Windows通用型ecs.g6.26xlarge雲伺服器ECS標準目錄月價為12480元,假定以30%「睡眠率」計算,意味著每月有可能「浪費」3744元,也許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這聽起來並不是很多,但如果這個數字乘上百倍或是千倍呢?從宏觀層面上看,計算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也許會導致全球企業每年「流失」數十億美元開支。
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些區塊鏈雲計算項目正在解決計算資源低利用率問題。你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就可以通過無伺服器超級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在安全無摩擦的市場上提供自己未使用的計算資源,從而成為雲提供商中的一員。同時,如果客戶有計算需求,也能在市場上發布「訂單」,尋找最合適的計算資源提供商/人,整個過程都是通過基於公共訂單薄和配對算法來實現。
去中心化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的出現為算力供應商/人提供了一個較低的準入門檻,同時確保客戶可以在信任平臺上提供給他們的算力資源,通過一個安全、透明和去中心化的雲計算市場,將那些需要計算資源的用戶與那些具有出租計算能力的用戶聯繫起來。
目前已知的提供訂單方法有兩種:部署訂單和履行訂單。那些需要計算資源的客戶可以發出部署訂單,其中包含服務需求的具體參數,比如客戶願意在特定時間內為固定數量的計算單元(通過內存、CPU、存儲和帶寬來衡量)支付的最大金額等。而那些提供計算資源的供應商/人則可以發布履行訂單,其中聲明他們可以提供的計算資源價格。
部署訂單會在以秒為單位指定的時間長度內開放,當部署訂單開放時,計算資源提供商/人可以發布履行訂單並對部署訂單進行投標。不僅如此,去中心化雲計算服務提供商還給出了一套相對完美的解決方案,假如一個部署訂單有一組合格的履行訂單競標,此時提供最低價格的履行訂單將與部署訂單匹配;如果多個履行訂單符合匹配條件並提供相同的價格,那麼第一個「下單」的履行訂單將與部署訂單匹配。一旦訂單匹配完成了,市場就會為交易雙方自動創建租約,租約是對部署訂單和履行訂單的引用,同時也包含履行合同的約束因素。接下來,雙方只需在租約下完成交易即可,一方提供計算資源,另一方支付費用。
總結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益成熟,雲計算行業內部已經開闢出了一條全新的「去中心化賽道」。一些去中心化雲計算交易平臺推出的全新理念實現了按需分配,充分解決了當前雲計算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讓每個人都能變成雲計算市場的參與者和資源供應者,而不僅僅是一個用戶。不僅如此,還解決了數據隱私問題以及行業壟斷問題。
相信,這場疫情對於全球數字業務來說,不僅僅是一場艱巨的挑戰,更是一個百年難遇的機遇,能不能利用這個機遇進行有效轉型、獲得更大的增長速度、達成更大的市場規模就看接下來的表現了。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雅虎財經
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