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多多說錢
01
平時刷某寶或逛商場的時候,我們會留意到:
商家很喜歡先開一個高價,比如999元,然後告訴你今天優惠促銷,再用大紅色籤字筆在999元上面畫兩個斜槓,寫一個666元,簡單幾筆就能把成交量大大提高。
為什麼呢?
因為商家預先給我們拋出了一個錨——999元,而後我們會不自覺地把新的價格與這個錨對比,一想到666元能買入999元的商品,我們就會覺得很值。
但如果商家一開始給的錨是333元呢,你肯定會覺得商家是傻X,我為什麼要用666元買價值只有333元的東西?
同樣是花666元,不同的錨給我們造成了相差甚遠的錯覺,卻沒有人去思考:這個商品真正的價值到底是多少。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
02
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在投資中,很多人都會踩中錨定心理這個坑。
比如當下上證指數重回2900點,很多人又慌了:
我現在買入還可以嗎?
早知道我上周就應該多買一些。
......
那是因為他們都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視線錨定在上周一大跌後的2700點了。
相反,年前上證指數衝破3100點,大家也在慌:
我現在買入還可以嗎?
早知道我上周就應該多買一些。
......
那是因為他們都不自覺地錨定在了3000點。
這個「錨」實在太不靠譜了,它並非理性測算得出的,純粹只是心理錯覺,如果你把當下的2900點與年前的3100點相比,那是否又覺得便宜太多了?那些顧慮就會不消而散?
除了大盤點位,很多人還喜歡以自己成交價設錨,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天天盯著淨值看,時時刻刻都拿淨值與自己買賣成交的價格作對比,自己怎麼那麼倒黴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累覺不愛......
投資中類似的錨定陷阱還有很多很多。
03
既然錨定效應會影響到我們投資的幸福感,那該如何破解呢?
多多並不否認投資是需要參照系的,也就是說有設錨的需要,但我們要把參照系拉長,而不能盯著一個價格。
給大家提供兩種常見的方法——
以盈虧為錨的價值平均法
簡單來說就是設定目標資產淨值,讓每個月平均下來的資產淨值是一樣的。
比如按月定投一隻基金,每個月的資產淨值目標是1000元,定投的第二個月目標應該是2000元,如果這個月內基金漲了,那第二月投入就低於1000元,如果基金跌了,那第二個月的投入會高於1000元,從而達到高位少買低位多買的效果,而且還有助於止盈,畢竟基金投資最難的一步就是止盈了,具體操作可以看看多多的基金課:工資以外,手把手教你買基金賺錢!
以估值為錨的估值法定投
平時買賣基金,我們總會聽到「估值」這個詞,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系,以多年的數據為基礎計算得出的估值區間,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買還是賣。
比如蛋卷基金的指數估值算法,基於PE絕對值以及PE歷史百分位水平進行三色分類(指數數據不滿5年的不參與估值)。
其實對於眾多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多多更為建議是長線定投,定投自身帶有攤平風險的優勢,可能你偶爾有一次半次確實買貴了,但長年下來,多次的分攤投入會幫你稀釋風險。
如此一來你就不用擔心短期的漲跌,更沒必要被一會的3000點、一會的2700點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