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金或股票投資者常常提到「大盤」,「滬深300」等等這樣的字眼,眾所周知,這都是衡量股市業績基準的指標,然而對於指數的實質是什麼,常用的指數衡量股市整體的情況是否合理卻鮮有深入思考。尤其是今年兩會的召開, 又讓「上證指數失真」上了熱搜,其編制方法被建議修改是怎麼回事?你真的懂指數嗎?本文將以各種指數指標為例,深入了解這些常用于衡量投資經理業績的指標並探討其合理性。
常見指數科普
1.上證指數:上證指數是我國最「古老」的股指,從1991年7月15日起至今沿用29年多,成分股包括了上證的全部上市公司。計算方法採用全部上市公司發行的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且為派氏指數,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全市值,包括非流通股)/基期)×基期指數。其中,總市值(全市值)= Σ(股價×發行股數)。
上證指數會很快把新IPO的股票「收入囊中」,而老基民都知道,新股和次新股股價變動非常大,這也是上證指數會出現「暴漲」「暴跌」的原因之一。由於指數按照市值加權,市值大的公司股價變動對整個上證指數的變動影響極大,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拉大盤就是拉藍籌」的說法原因,因為往往藍籌股的市值較高。在中石油上市時,其市值甚至一度佔比超過20%,可見上證指數具備偏度,太偏重於市值大的股票。
2.滬深300指數:滬深300指數於2005年正式推出,原則上,滬深300指數選取股票要具備流動性強、規模大、具備代表性的特徵,也可以說滬深300指標反映的是中國上市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300家公司綜合變動趨勢。其編制方法如下:
並且,在行業分布上,指數涉及到27個行業,權重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佔比30.7%)、消費(13.7%)、信息技術(12.8%)和工業(10.8%)。滬深300指數的股息率相對最高,成分股的ROE也高於其他指數, 2019年底滬深300成分股佔整個市場淨利潤的比重超過80%(數據來源:華安證券)。由於該指數的權重相對於成分股數量會偏向於金融行業,該指數也具備一定偏度,但沒有上證偏度高。
滬深300作為最常用的股票型基金的業績基準指標,有超過半數的基金經理選用了該指標作為業績基準。例如去年大熱的冠軍基金廣發雙擎升級混合基金,就是採用了75%滬深300+25%中證全債指數作為業績比較基準。
3.中證800指數:中證800指數的成份股是中證500成分股加滬深300成份股,與上證綜指和滬深300相比,進一步擴大了選股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包含了從大到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同滬深300類似,中證800對於選股有一套標準,包括新IPO一個季度以內的股票排除、ST股排除等等。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大中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
在公募股票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制定中,中證800指數被採用量僅次於滬深300指數被採用量。在行業分布上,指數權重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佔比24.6%)、大消費(21.3%)、信息技術(15.6%)和工業(12.7%)。前5大行業總和權重佔比超過74%,高於上證指數。所以該指數在行業上也出現偏度較高的問題。
指數合理性,夠嗎?
這次兩會提出的建議修改上證指數的編制方法也有歷史原因。過去10年,中國GDP翻了10倍,然而都2020年了,上證指數至今還是在3000點下晃悠。上證指數已經嚴重背離了「經濟晴雨表」的反映。再者,中國網際網路科技發展速度迅猛,騰訊、阿里年營收均接近4000億元,但其估值卻未反映在我國股市,我國信息技術、數據科技、先進位造的發展已經位於全球前列,對比之下上證指數還是太偏重於傳統行業,局限性太高。但是上證指數作為股市最佳反映「人氣」的指標,卻能影響股市投資者參與的熱情。這顯然缺乏合理性,所以「失真」概念又一次被提及。
多數的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往往關注這隻基金是否達到或超過了它所採用的業績衡量指標。然而通過上文對指數編制方法的科普,可見目前被大多數基金經理所選擇的滬深300、中證800都在行業上出現較高的偏度,以去年的冠軍基金廣發雙擎升級混合基金為例,下圖是這隻基金的2020年1季度資產配置概況:
在行業配置比重上,排名前兩名的行業是製造業和TMT,且製造業中多投資於先進位造業:然而滬深300行業比重明顯偏向金融業,用75%滬深300指標衡量該基金業績,明顯會出現風格漂移的問題:兩個不是一個風格的東西,放在一起對比,其合理性有待考究。風格漂移會對基金成績產生什麼影響?那就是相對於業績基準,各個基金波動性太強。我國的股票投資市場成長風格切換突出,2013、2015及2019年是中小市值、成長型、創業型公司這種風格為市場主導;而2018年市場風格就是藍籌型、價值型風格主導,導致基金投資業績會大幅高於或低於比較基準,當然用風格漂移的指數來收取管理費也是有待考究的。
能看懂指數的來龍去脈,就能更好的看懂股票市場。總結起來,上證指數的質量確實有待提升,滬深300、中證800對行業都有偏度,其他指數各有特點,如中證500、創業板指等。對於專業於投資工作的基金經理而言,如何排除風格漂移,選用科學的業績比較基準是值得研究的課題;而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也有一定的啟發——別老盯著「大盤」,衡量股市和基金業績要放眼全局,科學看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