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為此類問題困擾過,輔導作業被氣出心梗住進ICU之類的新聞報導好像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要培養孩子考進一所好大學,每一對父母都只能如此痛苦不堪地硬熬嗎?有一個媽媽不僅輔導4個孩子相繼考進了名校,整個過程還做得非常開心輕鬆。
她就是《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東大媽媽正面陪讀法》一書的作者佐藤亮子,她全職陪讀,前前後後將3個兒子和1個女兒培養考進了以難考著稱的東京大學醫學部。
這不是因為她的4個孩子都天資聰慧,自學成才,而是得益於這位媽媽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天性,總結出的許多既高效、又細緻的獨創性輔導學習的方法。佐藤亮子女士胸有成竹地說:「即使再有一個孩子,我也同樣有信心讓他考上東大醫學部。」她還著有《高考九成要看母親》等多部關於輔導孩子學習的著作。
這本《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以孩子從出生起一直到考入大學之間的學習為主線,講述了佐藤亮子作為4個學霸的媽媽,她輔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和作出重要選擇的思路。「媽媽的同聲傳譯法」、「同樣的習題冊要買三本」等方法以及對「幾年級開始適合上輔導班?」、「孩子的嗜好擠佔了學習時間怎麼辦?」等問題的回答非常值得我們同樣重視高考的中國父母借鑑學習。
接下來分享3個讓我非常有收穫的觀點。
佐藤亮子的女兒是個慢性子,又很愛美,在高考備考階段,學習十分緊張的時刻,還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洗護頭髮,非常浪費時間。
她和我們大多數媽媽一樣,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覺得有這些時間,不知道要刷多少道題,可不同的是,她並沒有勸導或強制女兒剪掉長發,更沒有為此批評孩子,而是買來了理髮師專用的大風量吹風機,縮短吹頭髮的時間。再到後來她乾脆和女兒一起洗澡,幫忙洗頭髮、搓背,這樣每天整整節省了40分鐘的時間。
之所以對這個細節特別有感觸,是因為身邊的同事剛好經歷了相似的事:女兒上高二,學習非常緊張,但是每天要洗頭髮,中午還洗澡。媽媽忍不住阻止批評女兒。
可青春期的女孩又怎麼會乖乖地任由她責罵呢,每次都針鋒相對,反唇相譏,最後弄得媽媽氣急敗壞,孩子也怒火中燒,接下來母女倆就會冷戰好幾天。
媽媽本意是想讓孩子節省時間用在學習上,結果不但沒有如願,反而因為吵架、冷戰影響了孩子心情,更加不利於學習。
Lilian(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也說:好的溝通達成目標,壞的溝通糾結問題。
孩子行為不當,確實需要教導,但與其批評,還不如著手解決問題。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中透露,佐藤亮子每次都會買3本同樣的練習冊,第1本讓孩子直接照著答案抄一遍,第2本開始自己試著做,不會的題目繼續抄答案,到第3次才完全自己獨立做。
雖然我認為有的科目沒必要這樣做,但這個思路還是能給人很大的啟發。這讓我想起上初三時的同桌,她是我們數學老師的女兒,非常聰慧,一直成績優異。有次提起剛上初三時,初次接觸化學時,她根本聽不懂,看到作業題目完全一臉懵,無從下手。她爸爸知道後帶回來一本教輔書,讓她抄答案。
當時聽完大吃一驚,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抄答案是件見不得人的事,即使不得已要抄,也得千方百計躲開家長和老師的視線,而她爸爸作為老師,竟然明確表示允許她抄答案,真是不可思議。
現在回想起來,這位同桌的爸爸和佐藤亮子一樣,能認識到學習的實質,他們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渠道無足輕重,理解掌握知識才重要。所以比起在大考當前的緊張時刻,讓孩子獨立思考浪費時間,或剛接觸一門新學科時,因為無從入門而消磨孩子的學習熱情,不如直接參考答案,從結果倒推過程, 快速掌握解題思路和必會知識點更重要。
說起備考,很多父母都是臨近考試才真正重視起來。可佐藤亮子從孩子剛出生起,就已經考慮到了高考時的情景。所以她在學前給孩子讀1萬本繪本,唱1萬遍童謠,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接觸到美好的詞句。
也許你會以為她太過焦慮,可實際卻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這樣長遠的眼光,她從不指望一蹴而就,給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因為盯緊了遠處的目標,她才更能看清漫長學習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真正任務,因此從不焦慮激進,顧此失彼。
比如她並不像很多家長一樣急著讓孩子超前學習,不會盲目去追求暫時的領先,而是堅信寫字、加法和乘法這些最基礎的學習內容至關重要,所以從一開始她就重視孩子書寫時的一筆一畫,在學數學時踏踏實實地引導孩子一遍又一遍練習加法和乘法運算,無比熟練之後才進入減法和除法。
她深信在基礎上偷工減料,很容易導致根基鬆散,因此她給孩子們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為了省事而偷懶」。
同時因為以高考這樣的大目標以終為始,她能客觀評估孩子每個階段的所學所得,絕不會出現因孩子偶爾沒考好而責罵、懲罰的情景。
家有備考的學生,父母難免擔憂焦慮,但緩解焦慮的最好良藥是行動。就像佐藤亮子在《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中所說的那樣,與其感慨別的孩子做一遍能學會的東西,自己孩子做10遍才能學會,還不如直接讓孩子做10遍就能解決問題。
在高考季,我們面對著金榜題名的孩子們豔羨不已,再回頭看看自家孩子,恨鐵不成鋼,嘆息不已。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績,但學習不能只靠吃苦和毅力,孩子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希望有人能在身邊關心,幫助自己。所以我們與其羨慕別人家孩子,不如先成為別人家父母。
【更多精彩】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