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高考的時候,上海一考場外陪考的奶奶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小學到高中,孫女花在課外輔導班的費用已超百萬,就是希望她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由於沒有後續報導,這位考生是否考上清華不得而知,不過為了上名校花費花費百萬上輔導班,還是讓不少家長倒吸一口涼氣,不得不說,部分考生的高分真的是金錢和時間堆出來的。
無獨有偶,近日一位家長也存在一個困惑:孩子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了,本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是自己突然卻感到很失落,為了孩子上學,從初一開始就辭去了工作,陪孩子租房在學校旁邊住,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孩子做飯洗衣服,陪孩子學習,中學階段緊張忙碌,自己也沒有覺得空虛,現在孩子考上大學了,突然發現自己適應不了,不知道該幹啥了。
同時她還擔心,中學六年生活上的事都是自己幫孩子代辦,孩子一門心思搞好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並不強,進入大學後又該怎麼辦?總不能還繼續跟著孩子上大學。自己離開了社會六年,一切圍著孩子轉,現在孩子不需要自己了,找工作就業都沒有了方向。
2019年8月27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人大)校門,大門。
高考的錄取率在不斷提高,家長和學生的壓力卻在不斷增大,對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不管是時間、金錢還是精力,教育都成為了家庭支出最大的部分。因為不少家長都認為,大學生的增多,並非完全是好事,就業的壓力同樣在不斷增加,要避免未來就業時的激烈競爭,似乎只能通過考名校上熱門專業來緩解。
在教育上的投入不遺餘力,家庭裡必然就要有人為此作出犧牲,經濟收入高的家庭尚能接受,對於家庭經濟不那麼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面臨著巨大壓力。今天還看到一位家長,從現在已經開始對2021年高考進行倒計時,為了幫助孩子衝刺,到培訓學校給孩子帳戶裡充值124小時的課時費,合10萬元,高三一對一課程一節課差不多1700元,不得不感慨,為了孩子,家長捨得一切。
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不管結果如何,在家長看來肯定都是值得的,不少家長常說的一句話是,孩子學得怎麼樣那是他的事,但是我們盡到自己的責任。能夠取得好的結果,固然皆大歡喜;即便結果不理想,家長也能做到問心無愧。
在教育上如此大的投入是否有必要。舉一個特別的例子,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鍾芳蓉,從小學開始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她跟爺爺奶奶生活,生活學習上的事完全靠自己,中學幾年,父母就到學校看了她幾次,她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與她自律的好習慣分不開,目前她已被北京大學錄取。
對於自律的孩子來說,確實都跟鍾芳蓉一樣,不需要家長操太多心。每年高考結束,不少高考狀元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自己從未上過輔導班,也從不熬夜,取得好成績的訣竅就是上課認真聽講,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遇到問題及時解決。
問題就在於,有多少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自律的。很多家長並沒有這個自信,當然很多孩子也沒有表現出讓家長信服的自律;只要孩子在班級裡不是最優秀的那個,很多家長就不願意給孩子機會嘗試和努力,而是自己開始幫助孩子制定目標和計劃,要求孩子遵照執行,久而久之,不管是否自律的孩子,就會形成對家長的依賴,稍有鬆懈就可能反彈,直到壓制不住,甚至產生矛盾。
家長的投入對於孩子的教育能起到多大作用?不能否認家長的監督,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早期孩子習慣還沒有養成,自律性相對較差的時候。但是能夠考上名校的學生,肯定是以自己為主,不會完全依賴於家長,更多時候,是家長配合孩子,並適時給予孩子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正所謂三歲牽著走,7歲領著走,長大後看著走,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
當然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負擔得起他的教育支出,也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做賭注,所以很多家長始終認為,花百萬上輔導班,辭職在家陪孩子上學都是值得的,畢竟事業再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
對於這樣的做法,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