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創出「川味特色」

2020-12-20 中國環境

  四川省多個縣(市)日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並受到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逐步走出了一條「川味」十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優勢持續向經濟優勢轉化。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了省級統籌、市縣發力、梯次推進的建設體系,打造了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和『兩山』理念實踐的鮮活案例樣本,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鑑意義的有效模式。」日前,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述。

  「自選工作」:創出「川味特色」

  10月10日,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了包括四川省邛崍市、鹽亭縣、峨眉山市、儀隴縣、九寨溝縣在內的第四批8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以及平昌縣等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在對這些案例樣本總結時,雷毅坦言,四川省在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外,今年創建成功的6縣市還結合自身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通過「自選動作」創出了「川味」特色。

  比如,峨眉山市積極探索建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指標體系》,通過這套指標體系,構建起與「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相匹配的空間格局;九寨溝縣創新出臺了《九寨溝縣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涵蓋「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等六個方面,分三級共70個指標,遠遠超過國家規定指標項目,從制度層面保障了生態文明建設向高標準、高層次推進。

  「示範創建中,四川不僅堅決做好汙染減法,也更加注重做好綠色加法,為發展騰出空間容量。」雷毅說,邛崍市以控促優,推動城市轉型,將生態底線作為城鎮空間布局必須避讓的基本前提,嚴格落實「三線」管控措施,形成了「六山環抱、九水相擁」的全域生態格局,成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

  鹽亭縣著力將治城與治氣、治水、治山一體推進,治氣重在建立重點企業和建築工地「直聯名單」,治水重在治直排和河岸,治山重在保護,通過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環境,構建「美麗宜居鹽亭」。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全國共命名了四批2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87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四川省先後建成1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獲命名數量和創建成效位居我國中西部地區前列。

  綠色轉型:為脫貧攻堅注入活力

  「擺在我面前的竹葉青,是單品銷售連續12年蟬聯中國高端綠茶第一的產品,在疫情期間更是實現逆勢暢銷,獲得10億元的銷售佳績。」峨眉山市市長吳小怡說,今年竹葉青茶葉有限公司還新推出了高山紅茶——萬紫千紅,「這都得益於峨眉山市良好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峨眉山市瞄準「高新輕淨」發展方向,以「一桶水、一瓶酒、一杯茶、一盅湯」為代表的「綠色輕淨」產業不斷壯大。

  雷毅說,第四批6縣市充分依託本地農業特色和旅遊資源,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產業,「大多實現了園區就是『景區』,基地就是『錢袋』」。

  儀隴縣委副書記、縣長郭宗海一直致力推廣縣裡所產的絲綢。「這些柔軟順滑的綢緞,實現了『無印染、有霓裳』的生態製衣神話。」

  近年來,儀隴縣打造7萬餘畝蠶桑基地,通過「栽桑養蠶—桑枝蠶糞轉化為有機肥—有機肥施用於桑園」的模式,實現綠色種養循環。

  「花椒可以製作花椒酒、花椒醬,花椒枝條可以作嬰兒的咬牙棒。」平昌縣縣長李餘良說,小小花椒樹不僅成為致富大產業,同時也是綠水青山的「增長素」。

  平昌縣利用撂荒地、坡地,實施退耕還林種植青花椒,用5年時間建成了面積達35萬畝的青花椒基地,僅今年投產的12萬畝產值就達3.6億元,帶動了8萬餘戶農戶增收致富,「小小花椒樹」成了「致富大產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真正讓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示範創建:「小生態」轉向「大生態」

  實踐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先後經歷了生態示範、生態建設示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等逐步完善、提檔升級的過程。

  雷毅說,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四川省從偏重於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的「小生態」向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生態」轉變,將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等工作有機結合、協同推動。

  早在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2016年發布了《四川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

  2017年以來,四川省先後組織成都、巴中、甘孜等市(州)編制了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州)建設規劃,金堂、洪雅等40餘個縣(市、區)編制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規劃。

  實踐中,四川省還十分注重在規劃引領下,堅持以典型案例引路。一方面,四川省建立示範創建激勵機制,對獲得國家命名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由四川省財政給予每個地方800萬元的提升獎補資金,目前共計安排專項資金8600萬元。另一方面,加大省級生態細胞工程示範創建力度,推進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市縣建設,搭建形成「省級—國家級」的創建梯次,推動四川省為全國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提供經驗和典型案例。

相關焦點

  • 發揮九三學社特色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他指出,今年以來,九三學社中央圍繞「黃河流域溼地保護與生態修復」主題,在山東舉辦了科學座談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課題,赴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地調研並召開多次座談會。此外,還與四川、甘肅、青海三省政協聯合舉辦了協商協作研討會。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惠民縣走出生態文明建設帶動發展之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文彬 通訊員 王永 李顏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對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進行了授牌表彰,濱州市惠民縣成為全國87個獲此殊榮的市縣之一,也是濱州市成功登榜的唯一縣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城市榮譽,惠民縣成功獲得這塊含金量十足的「國字號」招牌,無疑是該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次生動注釋,更是對惠民縣多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充分肯定。
  • 溧陽生態文明建設再升級!從國家生態市,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生態環境部日前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公布並授牌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溧陽成為全國第二批4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之一,由此實現由國家生態市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的新跨越。
  • 建設美麗中國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中華文明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
  • ...喜迎十九大】讓生態文明建設向世界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優越性
    作者:韓保江(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濃墨重彩地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寫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最嚴格的法律和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就。  「不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既是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覺悟」,又是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社會主義大國向世界做出的「承諾」。
  • 駐馬店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大力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實踐。
  •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憲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大引領作用
    通過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序言,調整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指引和有力法治保障。一、確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高精神指引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於馬克思的聯合體思想,並實現了理論創新。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四川西充縣奮力建設生態經濟強縣
    高擎生態文明建設大旗,從今年開始,西充舉全縣之力,向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發起衝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生態汙染防治工程、生態產業開發工程、生態文明塑造工程等一批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項目相繼實施,目標直指2016年,全面通過國家終期考核,確保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
  • 2019四川特色氣候小鎮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雯報導12月18日,「生態氣候資源新品牌 美麗四川文旅新名片——2019四川特色氣候小鎮」發布會在成都舉行。彭州市小魚洞鎮、九寨溝縣漳扎鎮、興文縣僰王山鎮、蘆山縣大川鎮、彭州市龍門山·柒村、瀘州納溪區白節鎮、九寨溝縣南坪鎮、興文縣仙峰苗族鄉、蘆山縣龍門鎮、金堂縣趙家鎮、旺蒼縣木門鎮獲首屆「四川特色氣候小鎮」授牌。
  • 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名單出爐 四川這5個縣市區上榜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命名名單(87個),四川共有5個縣(市、區)入圍,分別是成都市邛崍市、綿陽市鹽亭縣、樂山市峨眉山市、南充市儀隴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
  • 資陽通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將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9日電 (吳平華 起鈺婷)資陽市政府1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通報了全市生態環保工作、環境質量狀況和第三個生態環境保護集中宣傳月活動的相關情況。
  • 潘家華: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轉型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望對工業文明轉型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發展難題作出科學解答。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單一到全面的過程。20世紀後半葉,尊重自然多具有被動色彩,靠山吃山、有水快流,有的地方甚至為了「金山銀山」而破壞「綠水青山」;單一、被動地治理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進入21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的層次和力度不斷提升。
  • 四川:「天府美食地標」出爐 網際網路+餐飲峰會共話「川味新商業」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原標題:四川網際網路+餐飲峰會共話「川味新商業」全新視頻產品《成都食間》正式上線 11月26日,「川味新商業」2020第十一屆四川網際網路+會上成立了「千村千品進萬店產業扶持計劃協作聯盟」「川味新商業訓練營」;《成都食間》視頻產品正式上線,同時揭曉2020天府美食地標評選結果。多個項目重磅啟動本屆峰會現場成立了「千村千品進萬店產業扶持計劃協作聯盟」,促進地市州特色農產品走進成都餐飲門店,推動四川原產地食材與川味品牌的產業鏈融合。
  • 「百裡生態文明走廊」改變農村面貌
    溫崗村的實踐使老河口市的決策者悟出了一個道理:新農村建設需要特色產業支撐,而支撐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之一,則是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居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換句話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人居環境建設先行。
  • 生命科學學院發揮專業特色優勢 落實學校網格化治理職責 助力生態文明校園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應做好生態文明視域下美麗校園的建設工作。按照生態文明校園建設「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人人擔責」的理念,實現學院師生的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師生愛校、建校、管校、護校意識,做好所屬網格責任區域對人、地、物、事、組織等不同工作對象的精細化管理。
  • 長江經濟帶11省市籤署合作備忘錄 共推區域生態文明標準化建設
    9日,長江經濟帶11省市市場監管局在重慶籤署《生態文明標準化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標準化建設。重慶市場監管局供圖中新網重慶12月9日電 (韓璐 李綠桐)9日,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長江經濟帶11省市市場監管部門在重慶籤署《生態文明標準化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標準化建設。當日,重慶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標準化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
  • 水綠山青現「金銀」——貴定縣生態文明建設觀察
    隨著茶產業規模的擴大,加上「中國苗嶺貢茶之鄉」的千年古貢茶文化,全鎮茶旅一體化初見成效,並帶動大鯢、刺梨、酥李等特色種養殖業及精深加工蓬勃發展。   如今,在貴定縣這片土地上,依託自然生態發展旅遊和經濟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沿山鎮星溪村,該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杭州華齡集團投資建設智能養老實驗基地——「華齡向陽城」建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 鮮水河大峽谷揭牌 翻開四川生態建設新篇章
    中國網10月18日訊 10月18日,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揭牌儀式在甘孜州道孚縣隆重舉行,與會嘉賓近200人出席本次活動。這標誌著四川省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為推動全州森林公園體系建設奠定良好基礎。這是目前四川省境內面積最大、生態垂直的國家森林公園,也是全國第三大的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