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多個縣(市)日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並受到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逐步走出了一條「川味」十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優勢持續向經濟優勢轉化。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了省級統籌、市縣發力、梯次推進的建設體系,打造了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和『兩山』理念實踐的鮮活案例樣本,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鑑意義的有效模式。」日前,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述。
「自選工作」:創出「川味特色」
10月10日,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了包括四川省邛崍市、鹽亭縣、峨眉山市、儀隴縣、九寨溝縣在內的第四批8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以及平昌縣等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在對這些案例樣本總結時,雷毅坦言,四川省在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外,今年創建成功的6縣市還結合自身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通過「自選動作」創出了「川味」特色。
比如,峨眉山市積極探索建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指標體系》,通過這套指標體系,構建起與「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相匹配的空間格局;九寨溝縣創新出臺了《九寨溝縣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涵蓋「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等六個方面,分三級共70個指標,遠遠超過國家規定指標項目,從制度層面保障了生態文明建設向高標準、高層次推進。
「示範創建中,四川不僅堅決做好汙染減法,也更加注重做好綠色加法,為發展騰出空間容量。」雷毅說,邛崍市以控促優,推動城市轉型,將生態底線作為城鎮空間布局必須避讓的基本前提,嚴格落實「三線」管控措施,形成了「六山環抱、九水相擁」的全域生態格局,成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
鹽亭縣著力將治城與治氣、治水、治山一體推進,治氣重在建立重點企業和建築工地「直聯名單」,治水重在治直排和河岸,治山重在保護,通過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環境,構建「美麗宜居鹽亭」。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全國共命名了四批2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87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四川省先後建成1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獲命名數量和創建成效位居我國中西部地區前列。
綠色轉型:為脫貧攻堅注入活力
「擺在我面前的竹葉青,是單品銷售連續12年蟬聯中國高端綠茶第一的產品,在疫情期間更是實現逆勢暢銷,獲得10億元的銷售佳績。」峨眉山市市長吳小怡說,今年竹葉青茶葉有限公司還新推出了高山紅茶——萬紫千紅,「這都得益於峨眉山市良好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峨眉山市瞄準「高新輕淨」發展方向,以「一桶水、一瓶酒、一杯茶、一盅湯」為代表的「綠色輕淨」產業不斷壯大。
雷毅說,第四批6縣市充分依託本地農業特色和旅遊資源,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產業,「大多實現了園區就是『景區』,基地就是『錢袋』」。
儀隴縣委副書記、縣長郭宗海一直致力推廣縣裡所產的絲綢。「這些柔軟順滑的綢緞,實現了『無印染、有霓裳』的生態製衣神話。」
近年來,儀隴縣打造7萬餘畝蠶桑基地,通過「栽桑養蠶—桑枝蠶糞轉化為有機肥—有機肥施用於桑園」的模式,實現綠色種養循環。
「花椒可以製作花椒酒、花椒醬,花椒枝條可以作嬰兒的咬牙棒。」平昌縣縣長李餘良說,小小花椒樹不僅成為致富大產業,同時也是綠水青山的「增長素」。
平昌縣利用撂荒地、坡地,實施退耕還林種植青花椒,用5年時間建成了面積達35萬畝的青花椒基地,僅今年投產的12萬畝產值就達3.6億元,帶動了8萬餘戶農戶增收致富,「小小花椒樹」成了「致富大產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真正讓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示範創建:「小生態」轉向「大生態」
實踐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先後經歷了生態示範、生態建設示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等逐步完善、提檔升級的過程。
雷毅說,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四川省從偏重於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的「小生態」向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生態」轉變,將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等工作有機結合、協同推動。
早在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2016年發布了《四川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
2017年以來,四川省先後組織成都、巴中、甘孜等市(州)編制了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州)建設規劃,金堂、洪雅等40餘個縣(市、區)編制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規劃。
實踐中,四川省還十分注重在規劃引領下,堅持以典型案例引路。一方面,四川省建立示範創建激勵機制,對獲得國家命名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由四川省財政給予每個地方800萬元的提升獎補資金,目前共計安排專項資金8600萬元。另一方面,加大省級生態細胞工程示範創建力度,推進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市縣建設,搭建形成「省級—國家級」的創建梯次,推動四川省為全國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提供經驗和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