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為期43天的印度大選終於落下帷幕,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再次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2019年印度大選,莫迪總理將開啟第二任期。
隨後,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感謝,他稱:我們將共同打造一個強大和包容的印度,印度再次獲勝。
莫迪帶領印度取得了哪些成就?
相比前面幾任印度總理,儘管莫迪在第一任期間的經濟政策未能達到他上臺時承諾效果,但莫迪的執政成績的確可圈可點,為他贏得了不少的選票。
2014年以來,在莫迪政府的領導下,印度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年平均GDP增速高達7.3%,通貨膨脹率低至4.6%,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也從4.5%降至3.5%,並且國內營商環境大幅改善,流入印度的外資不斷增加,印度的全球經濟地位從第九名上升至第六名,預計到2020年,印度將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再者,莫迪在大型計劃執行方面表現也很出色,高調反腐實行廢鈔令、統一商品服務稅、向5億低收入群體提供醫保救助的醫改法案、以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經濟適用房計劃、農村減貧計劃、電氣化計劃等都是向窮人傾斜的政策,以及「印度製造」「數字印度」「清潔印度」等,都是莫迪執政以來可圈可點的政績。
GDP高速增長的背後,莫迪也面臨更多的挑戰
然而風光的背後,未來莫迪帶領的印度卻存在幾大難題。
一是,失業率創新高。莫迪在2014年承諾他將大興製造業,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然而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就業市場增長几乎為零,目前失業率攀升至6.1%,是45年來的新高。比如,印度鐵路系統招聘6.3萬個低級別職位,如搬運工、清潔工等,卻遭遇1900萬應聘者瘋搶,且應聘者普遍擁有大學學歷,這都是因為印度製造業偏弱無法吸納太多就業,就業人口激增又將給政府帶來壓力。
二是,農業收入跌至18年來的新低。莫迪推行的許多改革舉措往往著眼於城市,很少照顧到農村,尤其是農業。近兩年印度季風災害頻發,使印度多個農業邦深受其擾。不管是穀賤傷農還是由於雨量造成的農業減產,都導致農民收入下降,並使許多農民背上了難以負擔的債務,而這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影響整個經濟。
三是,如何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印度經濟增速在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降至6.6%,是五個季度以來的最低位,同時作為印度的經濟支柱,消費出現放緩的跡象。而工業產出和製造業增長在最近幾個季度都有所降低,今年4月印度的汽車銷量和航空客運量也在下滑。
此外,如何處理好民族問題和國家安全問題,也是新政府面臨的新難題,目前印度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的13%,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不斷,印巴邊境動蕩從來沒有平穩解決。
可以說,莫迪今後的執政將在艱難中前進,尤其是如何讓解決目前印度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也是對於莫迪的巨大挑戰,比如拉動內需、促進就業等。
當然,在政治和經濟形勢都相當複雜的印度,也正需要這樣一位像莫迪一樣強力政治人物。
作者:水皮雜談工作室
編輯: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