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員梁家輝可謂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常客,不但帶著作品參加過多屆北影節活動,去年更是以《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奪得了最佳男配角獎。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時逢梁家輝與佟大為等主演的電影《冰河追兇》正在熱映,而4月16日晚,他又和郭富城、周潤發等眾多明星以暑期檔大熱片《寒戰2》主創身份風光亮相開幕式紅毯,可謂是與北京國際電影節頗有緣分。
從1983年至今,梁家輝參與了近130部電影作品,在國內國際各大電影獎中前後提名27次,其中獲獎10次。年近60歲,梁家輝更是片約不斷,近年來還出演了很多內地中小成本影片。梁家輝向記者表示,跟內地年輕導演合作,是希望幫助中國電影的年輕一代,而說起與北京的淵源,梁家輝笑了:「我是『老北京』了,我1982年就來北京拍片,是香港演員北上第一人。」
片場裡的暖男 年輕人的老師
正在上映的《冰河追兇》是徐偉的導演首秀,攝影師出身的徐偉,曾與梁家輝合作過《我的教師生涯》。梁家輝回憶說,那時徐偉剛畢業,但在幾個月的合作中,他看到了徐偉對電影的熱誠,「徐偉在片場的狀態跟徐克給我的印象差不多,他專注而又重視自己作品,我很欣賞這樣的人,會儘可能地跟這樣的導演合作。」
為了支持徐偉,梁家輝還打電話給佟大為,「騙」他出演:「我和大為的交情是從《蘋果》開始的,他那時候還是電影圈的新演員,現在他已經是內地很有影響力的演員了,他當時接到了《冰河追兇》的劇本,但一直糾結於要不要去那麼冷的地方拍戲,因為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拍戲,他擔心因為太冷而影響表演狀態,我就在電話裡跟他說我已經接下這部戲了,有我在,讓他放心。」
梁家輝在片場是最受尊重的人,他會提醒導演天氣寒冷會致使攝影機、對講機沒電,他會告訴佟大為怎麼甩頭在鏡頭裡看起來更帥,佟大為腳受傷了,他會幫著處理傷口,連道具師傅的活計他也要參與一下——「你們這個不夠像東北小城的警局辦公室」,然後,他給自己的角色弄來一個泡著茉莉花茶的大茶杯。聽說佟大為下部戲有打鬥,梁家輝把自己的威亞和護具打了一個大包借給他,說自己測過的,更安全。梁家輝還會給年輕演員說戲,會撿拾片場垃圾,梁家輝對記者說:「這些年來我自己在片場做習慣了,看見什麼都會很自覺地去做,永遠閒不下來,而且我在電影圈工作了那麼多年,累計了很多不一樣的經驗。我們現在工作的場地有一些隱患,很多危險的東西隨便放,拍戲的速度又很快,所以要格外注意。」梁家輝在現場會收好釘子、榔頭、收緊螺絲,做一些場工的事情,但後來,他又改成了提醒為主:「如果老闆、製片人看見我在做這個事,相關人員可能會因為我的行為丟了工作,所以,我就提醒一下別人,讓別人自己去做。」
帶著使命感拍攝每一部電影
梁家輝經歷過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所以他很痛心現在的香港電影後繼無人,「現在的香港電影出現一個很大的斷層,來來去去總是那幾個導演和演員:「我不想讓這個現象在內地重現,所以,現在我會有意識地多拍一些新導演的戲,希望把香港的經驗和教訓帶到內地來,我會拿很少的片酬來拍他們的電影。我就是服務新導演的『副導演』。我們應該去鼓勵、支持下一代電影人,這樣電影發展才會是健康的、成熟的,慢慢能推下去。要不然大家都想我就是來拍片,拍完我就回家,如果每一個電影人來工作的時候都抱這樣的態度,我們的電影就會永遠不專業。」
《寒戰2》中,梁家輝和郭富城、周潤發首次合作,而梁家輝第一次出演角色就是在《千王群英會》中給周潤發跑龍套。「跑龍套的不止有我,另外一個是劉德華。我們第一次有鏡頭就是給發哥當馬仔,一左一右陪在他身邊。發哥推門進去,說『你們兩個去下面看看』,我們兩個回答『是,龍哥!』然後兩個人就出鏡了。當時我們非常興奮,給自己設計了很多動作和造型,結果被導演罵得狗血噴頭,我和華仔都快給罵哭了。」最後周潤發安慰兩人說,「我們這行就是這樣子的,熬出來就好了」。
多年後梁家輝影帝獎盃拿到手軟,即將在《寒戰2》與周潤發、郭富城交鋒,周潤發調侃自己已經老了,稱接下來的50年、100年,要把香港電影交給梁家輝、郭富城這些「新人」。談及此,梁家輝說:「他不是說靠我和郭富城,而是必須要傳承。他希望下一波演員傳承下去,希望看到每個人都像我和郭富城一樣奮鬥,不是追求獎項,而是演出上的進步,他希望我們把他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
誇讚北京電影節為培養人才而努力
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展映單元有李翰祥導演的紀念回顧展,還有義大利著名導演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3D修復版放映,兩部電影都與梁家輝有些淵源。談及此,梁家輝說,李翰祥是他的啟蒙老師,1982年,梁家輝在李翰祥導演的影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中扮演鹹豐皇帝,並以《垂簾聽政》榮獲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成為最年輕的金像獎影帝,其人生也發生巨變,而貝託魯奇當年在拍攝《末代皇帝》時曾邀他演溥儀,但那時他已經接演了李翰祥導演的《火龍》而遺憾錯過。
為何一位東方導演,一位西方導演,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卻會在同一時間選擇拍攝同樣的題材?梁家輝認為,其原因是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可以選擇的題材太多了。「中國的故事比比皆是,都是金礦,所以,作為一個電影人,應該擅於挖掘有意義的題材來做,沒必要去故意挑一些大家都不願意聽,或者是不願意看的題材來刺激其他任何人。」
梁家輝也呼籲中國影人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我們現在有那麼大的電影市場,比美國還要大,美國現在要搶著到中國來合作,還會在他們的影片中為中國演員專門設置角色。為什麼別人看到的,我們自己看不到,白白把它浪費掉?為什麼我們不培養我們自己的電影人?不管是演員、攝影、燈光,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專業,必須要有一批很專業的電影人一起工作才能拍出一個好的電影,而這些都是我們的責任,我也很高興北京國際電影節為培養中國電影人才做出的努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為中國的電影人提供了很多學習與合作的機會。」
永遠難忘第一次在北京拍電影
1982年梁家輝跟著李翰祥導演在故宮拍《垂簾聽政》,那是他第一次來北京,梁家輝也因此以自己是香港影人「北上第一人」而驕傲。
時隔三十多年,梁家輝依然清晰記得那時北京給他留下的印象:一個下雪天,他騎著自行車從團結湖一直騎到天安門,寬闊的馬路白雪皚皚,路上安靜得沒有車也沒有人,只有自己車輪留下的一條痕跡,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雪,覺得眼前的一切都美極了。
《垂簾聽政》一拍就一年多,梁家輝那時每天一大早去故宮「打卡」。在金水橋邊看完升旗,從正門進去拍戲,「太陽剛升起來的故宮、夜晚的故宮 ,我全看遍了。那個時候還沒有開放那些大戲臺,沒有遊客,所以故宮的每一個角落我都走過。」梁家輝還一臉幸福地回憶起一個晚上:「那次在故宮太和殿拍戲,拍完我穿著戲裡的龍袍跑到城樓上,看到天上的月亮好大啊,而故宮則是剪影,遠處有幾處燈光,是劇組攝影棚裡的燈光,我低頭看到自己身上的龍袍,感覺自己特別幸福,因為真實的皇帝,有誰能獨自跑到城樓上來看故宮的夜景呢?他們從一睜眼,就會被很多人前呼後擁沒有自由,那時我覺得自己太幸福了。」
梁家輝驕傲於自己見證了北京的成長,也希望可以見證國際北京電影節的茁壯成長。文/記者 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