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漢碑中藝術水平很高的一件作品,高清掃描圖

2020-12-16 一騎絕塵fly

原創: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文字的出現標誌一個民族文明的誕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裡,只有古代中國的文字一直延續至今。漢字不僅具有表音作用,更有一個完善的表意系統,這是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字所不具備的。伴隨著文字的演變,古代中國人民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根據溝通交流與書寫便利地需要,將文字不斷地改進。與此同時,文字不但被鑄入不同時代人們生活的印跡,而且融入了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民風民俗。

上個世紀,隨著甲骨片的發現與殷墟考古的蜚人成就,以甲骨四堂為先驅的學人將如同天書一般的文字逐漸一一破解,就此確定古代中國的文明古國地位,同時將我國可以考據的歷史推向了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即使有《史記》為證,西方學術界仍然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其中根本原因是夏朝沒有被考古發現的書面記錄或考古發現。

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西周考古出土的青銅器上留下了豐富的銘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諸侯國使用當地風格的文字,造成同一種文字竟有多種寫法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文字亂象才宣告結束。

近些年,考古發現了大批的簡帛文書,綜合來看,這時期的文字分為秦系簡帛與楚系簡帛兩大類,篆書的隸變就是在這一階段開始,並成熟於漢簡。

到了東漢時期,古文經學派代表許慎《說文解字》的成書,是篆書隸變的偉大成果,也是我們通向古代文明的橋梁,透過它,我們可以破譯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死文字」。

首先是造字階段,介於甲骨文與金文之間。第二階段是戰國末期到秦統一文字之間,是字引申義延伸階段,也是其字形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階段,這一重要性我們稱其為「隸變」。最後,隸書中的筆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變曲為直,變柔軟為剛正,「法變」以「魏碑」為代表,自鍾繇始,到唐朝「顏筋柳骨」時達到了巔峰,可以說,「法變」開啟了中國漢字的「近代化」,它讓兩千多年之後的現代人,甚至都可以認知秦漢簡書。

「法變」或稱「楷變」,是漢字書法史上繼「隸變」之後的又一大飛躍,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字形,自魏碑開始,到鍾繇才完成。鍾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東晉時候的書法家二王,便是在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鍾繇楷書《宣示表》,現藏故宮博物院

《張遷碑》是「法變」或「楷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介於魏碑與漢隸之間。

《張遷碑》於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立碑山東東平縣。明代初年被掘地發現,最早著錄見於明代都穆《金琳琅》。明初出土時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銘文尚完好可讀。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東裡潤色」四字尚完好,僅殘缺五字。

1983年9月移於山東泰山岱廟碑廊,後一直陳列收藏於此。現殘泐六十八字,其中二十二字全泐。

山東泰山岱廟碑廊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於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於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1965年再遷至泰安岱廟,後又能移至貺殿東郎之歷代碑刻展室內。是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縱317釐米,橫107釐米。凡15行,行42字。

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樸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幫為原刻。1973年出圭的《鮮于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于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裡潤色」四字完好,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裡潤色」本。

《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

明代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評其書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芳堅館題跋》)。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裡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遊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於君,蓋其。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問。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徵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筭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其道區別。《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東裡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陝,君懿於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勳。流化八基,遷蕩陰令。吏民頡,隨送如雲。周公東徵,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雲舊國,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來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御有勳。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良幹,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溫溫恭人。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幹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後昆。共享天祚,億載萬年。

現代碑帖鑑定家蔣文光:「《張遷碑》是漢碑中藝術水平很高的一件作品。書法渾厚方折,樸茂端嚴為漢碑中方整類的主要代表。書法用筆以方為主,兼用圓筆。筆畫端正,結體取勢平直,飽滿嚴密,筆致樸質古拙遒勁靈動,多有變化。同時,用筆與結體是相互為用的,不同書體,其用筆亦有所側重。筆致變化多端,往往在均衡的橫直線條和方折之中摻以一筆極其熟練而有力的弧線。看去既筆筆挺勁,氣勢雄渾,卻又在拙樸中見秀美,在端重中顯生動。全碑字字生動,變化生新,樸實自然,從而達到全局皆活的奇妙效果。」

相關焦點

  • 書法字帖|漢隸《張遷碑》高清完整拓本
    手機字帖 | 漢隸《張遷碑》 漢代隸書《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收藏於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 漢碑,乃學習隸書之典範!
    《石門頌》的用筆與其他漢碑不太一樣,更多趨向於中鋒用筆,是大家學習的經典之作。不像一般碑刻寫的俊美,它屬於古拙類的書風作品。>內松外緊的隸書作品,而《張遷碑》屬於內緊外松的作品。所以寫《西狹頌》,應該說既要古樸又要含蓄,一種柔中帶剛的書風。
  • 節臨漢隸《張遷碑》
    臨《張遷碑》《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又稱為《張君表頌》,現存山東泰安岱廟。東漢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明初出土。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端正古樸,方勁淳厚,雄渾大氣,「於方直中寓圓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堪稱漢碑代表作。李瑞清認為《張遷碑》上承西周《盂鼎》書風,四周平滿,嚴正樸茂,而且接近楷法,開啟北魏《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一路書法。
  • 參展作品孩子最小年齡僅2歲 方圓藝術機構少兒書法繪畫作品展
    本次作品展共展出包括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知名教授作品以及方圓藝術機構少兒作品50餘件,參展作品豐富多彩,分為書法和繪畫兩部分,書法涵蓋了楷隸篆行草各種字體,繪畫也是包含了素描、寫意、工筆畫等多個種類。
  • 新書推薦 | 《漢碑文字通釋(全二冊)》
    就語言文字來說,漢碑文獻所反映的漢字「篆隸之變」過程中的複雜現象,以及漢語詞彙由滋生造詞向複合造詞的重大轉向,都在漢語言文字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全書共收錄單字2729個(包括178個異體字),每個字頭下一般包含今讀、中古音、上古音、漢碑代表性字圖、《說文》訓釋、釋形、釋義、釋詞等八個方面的信息,其中釋形、釋義、釋詞三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本書所收字頭均取自現存漢代碑刻及漢石經拓片,以確保其字形的真實性,以及字形演變過程及變異規律闡釋的可靠性。凡漢碑及漢石經拓片中缺失或殘泐無法辨識者,即使其文本可以據其他文獻補出,亦不予收錄。
  • 新書|漢碑文字通釋(全二冊)
    就語言文字來說,漢碑文獻所反映的漢字「篆隸之變」過程中的複雜現象,以及漢語詞彙由滋生造詞向複合造詞的重大轉向,都在漢語言文字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漢碑文字通釋(全二冊)》一書是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漢碑文字通釋」(14JJD740005)的成果,基於對現存兩漢時期碑刻拓本文獻的全面整理,從293種漢代碑刻和527塊漢石經拓片中提取原始字圖,通過歸納整理,得到2729個字頭(包括異體字178個),全面呈現了漢碑字形的形體特徵及內在特點。
  • 經典 | 峻秀疏朗的《禮器碑》原石+明拓本+單字高清圖+臨習指導+名家臨作
    此文內容如下:《禮器碑》原石,碑陽明拓,碑陰選圖,高清單字選圖,臨習指導,林散之臨本,來楚生臨本,張建會臨本此帖甚長
  • 漢代書法名碑:《張遷碑》全文譯文對照欣賞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碑高2.9米,寬1.07米,刻立於公元186年,該碑明初出土,先後收藏於樂平州學、山東東平縣政府院、泰安岱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張遷碑》拓本《張遷碑》碑體雄壯厚實, 古樸大氣。碑文結構巧妙,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碑額字體為篆書,正文為隸書。
  • 面對書法藝術,黃易諸體皆善,尤善隸書,被世人稱讚
    對於書法藝術,黃易可以說是諸體皆善。但就傳世作品來看,正式的書法作品多以隸書為主,說明他本人對隸書更為自信,而楷書與行草書在很大程度上則是日常使用為主。在時人看來黃易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主要在隸書上。黃易行書《題石壁詩扇面》故宮藏其好友清代著名隸書書法家桂馥在《黃小松見寄所刻漢碑雙鉤本》詩中稱讚他「海內幾人通隸法,眼前萬裡到書郵」。
  • 故宮博物院書法篆刻大家 劉玉藝術欣賞
    70年代,複製故宮收藏的25寶璽之一的「皇帝之寶」寶璽整體一件。曾為陳毅元帥、葉飛將軍等人治印。他歷經多年研究調製故宮存藏百年以上的印泥復原使用。  劉玉先生起點高,眼界開闊,傾注畢生精力複製了數百幅古書畫藏品印章。世人難得一見的古書畫藏品如同他的教科書,讓他有取之不盡的藝術營養。
  • 斯坦因騙盜的眾多敦煌藝術珍品,終於開放高清大圖了
    這件作品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與17號洞窟中的洪辯彩塑以及壁畫呼應,壁畫中繪有兩棵大樹,樹上的革袋和水瓶與該畫中如出一轍。《高僧畫像》,紙,唐,約851-950年雖然這件作品本身描繪的不是洪辯(或為洪辯死後50年,甚至更長時間所繪),但類似高僧像收入僧人的影窟是常見的。
  • 創維停產逐行掃描電視 專注數字高清產品
    本報訊(記者戴遠程孫磊) 昨天下午,國內彩電巨頭創維集團在深圳突然宣布,將從即日起,全面停產逐行掃描電視機,專注研製生產各類數字高清產品。  此前兩年時間裡,正是創維在全國颳起「逐行掃描」風暴,攪得傳統CRT彩電市場風生水起。事實上,在當前創維使用最多的健康電視廣告語中,逐行掃描仍是主題詞。
  • 書法作品寫得越潦草,越說明書寫者的藝術水平高嗎?
    中國書法史上,有兩件書法作品不能不被後世所重視,一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兩件書法作品確實是中國書法史上絕對可以稱得上標誌性的作品。具有絕對的象徵意義。但是有些人在解讀這兩件書法作品的時候,進行了錯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