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臨漢隸《張遷碑》

2020-12-16 傳香

臨《張遷碑》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又稱為《張君表頌》,現存山東泰安岱廟。

東漢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明初出土。碑高290釐米,寬107釐米。碑額篆書「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十二字,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

碑陽隸書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碑陰隸書,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銜名及出資錢數,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

此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碑文完好可讀,到明正德年間,僅殘缺5字,「東裡潤色」4字尚好。

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端正古樸,方勁淳厚,雄渾大氣,「於方直中寓圓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堪稱漢碑代表作。

李瑞清認為《張遷碑》上承西周《盂鼎》書風,四周平滿,嚴正樸茂,而且接近楷法,開啟北魏《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一路書法。

相關焦點

  • 書法字帖|漢隸《張遷碑》高清完整拓本
    手機字帖 | 漢隸《張遷碑》 漢代隸書《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收藏於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 《張遷碑》:漢碑中藝術水平很高的一件作品,高清掃描圖
    鍾繇楷書《宣示表》,現藏故宮博物院《張遷碑》是「法變」或「楷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介於魏碑與漢隸之間。《張遷碑》於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立碑山東東平縣。明代初年被掘地發現,最早著錄見於明代都穆《金琳琅》。明初出土時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銘文尚完好可讀。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東裡潤色」四字尚完好,僅殘缺五字。
  • 瓊臺師範學院2019級書法班專業課業展—《傳統書體臨創轉換一》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把重心放在漢隸之上,往後拓展,漢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本期我所學習的《張遷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學書需腳踏實地,從古入手,持之以恆。
  • 精氣神十足的幾幅隸書楹聯書法作品,你能否從中找到漢隸的影子?
    此聯給人以清新典雅之態,作者秉承了傳統漢隸的特點,方中寓圓,注重勢態的均衡,並結合當代書法藝術特點,用一種思想力來挖掘中國書法本身,挖掘這個時代應該有的一種藝術特徵,尋找這個時代應該有的風貌,以此來表達作為當代文化踐行者的感觸。
  • 東漢《鮮于璜碑》,方拙樸茂,難得的漢隸範本
    碑文書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是成熟漢隸書法中方整勁挺這一流的代表。《鮮于璜碑》保存完好,字跡較為清晰,結體方形偏扁,略少奇崛變化,總體印象渾厚平實。與《張遷碑》雖有相似之處,但對比之下,此碑雖具大可讚譽的古樸之風,卻未免顯得木納了。這主要由於一味形扁,筆劃粗壯,缺少一些細瘦硬挺的線條從中調節,故而形成平實厚重有餘而險勁奇崛不足。
  • 何紹基《臨張遷碑》
    《張遷碑》為漢末名碑,篆額題《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於今山東東平,於明代出土,現存山東泰安岱廟。碑高270釐米,寬115釐米。碑陽15行,滿行42字,碑陰三列,刻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上二列19行,下列3行,總計323字。
  • 「緣於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漢隸十二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
    我們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從「漢隸」入手,其次是三國魏晉南北朝隸書,再者是隋唐隸書。以傳統「品」的話語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下誕生的。結合古人的評述,我們提出了漢代隸書中具有典型美學價值的十二通碑刻,分別是《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曹全碑》《華山廟碑》《衡方碑》《封龍山頌》《鮮于璜碑》《西狹頌摩崖》《石門頌摩崖》《大開通褒斜道摩崖》。從文獻資料梳理入手,我們對這些經典進行了一次新討論、新闡釋。
  • 漢隸十二品書法新探活動獲獎名單及作品欣賞
    《鮮于璜碑》205cm×70cm2020年▲ 陳國斌遙山驟雨聯180cm×32cm×22020年▲ 王鏞所識不喜聯233cm×28cm×22019年▲ 蘇士澍漢隸贊180cm×97cm2020年▲ 趙熊選臨《封龍山頌》125cm×97cm2020
  • 漢代書法名碑:《張遷碑》全文譯文對照欣賞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碑高2.9米,寬1.07米,刻立於公元186年,該碑明初出土,先後收藏於樂平州學、山東東平縣政府院、泰安岱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張遷碑》拓本《張遷碑》碑體雄壯厚實, 古樸大氣。碑文結構巧妙,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碑額字體為篆書,正文為隸書。
  • 隸書必讀丨最實用的《張遷碑》偏旁解析
    《張遷碑》的偏旁部首更是風格別具,呈現出大小、方圓、斜正、長短、粗細、寬窄、巧拙等多種變化,搭配和諧,自然多變。下面從《張遷碑》個選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旁部首進行分析,供讀者參考。單人旁 「仁」字的單人旁較短,且豎筆寫彎,姚向左而出尖。「俗」字的單人旁稍長,堅用方筆,直而挺。
  • 漢隸最可師法者——《乙瑛碑》
    《乙瑛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正一路。碑文為秦牘式,氣度高古典重,字亦剛健有風韻,為漢碑之名品。《乙瑛碑》是漢八分隸書完全規範化的極致,是漢隸中有數的逸品,字形端莊,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布白均整,波磔分明,點畫偏肥。特別是後半段,採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得很緊,尤為高妙。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範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