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房子可以選,但與誰做鄰居只能隨緣。3月24~25日,記者走近部分市民,採訪到了他們與鄰居的那些事。
事例一: 新家被鄰居潑髒水,欲賣房
春節剛過, 老人黃芳(化名)高高興興地和老伴搬進了新居。入住不久,樓下鄰居便找上門,稱聲音太大,影響了正常生活。
於是,黃芳和老公都儘量減小日常生活中的雜音。但有一天,黃芳的丈夫在家裡做飯,樓下的一名女士找上門,稱其切菜的聲音、挪凳子的聲音打擾到了她。
黃芳夫婦二人不理解,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噪音,雙方發生了爭執,並請來了物管。後來,物管在黃芳家和樓下業主家裡進行了試驗,將黃芳家裡的電視機、手機的音量開大、推拉椅子等。在此情形下,樓下業主家裡偶爾聽得到一絲響動,但不至於影響正常生活。
樓下業主稱,對聲音很敏感,希望黃芳夫婦理解,黃芳夫婦答應了。
過了一段時間,樓下業主還是三番兩次找到黃芳,稱聲音太大,影響生活,雙方發生了口角。不料,幾天後,黃芳家被樓下鄰居潑髒水,她只好報警。
黃芳告訴記者,遇上如此奇葩的鄰居,只能自認倒黴。黃芳十分無奈,她表示,原本買房並精心裝修是為了養老,但如此遭遇讓她不得不考慮賣房。
事例二:規定時間內裝修卻受阻
市民門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 門先生稱,新房交房後,由於工作原因,他推遲了兩個多月裝修,而樓下鄰居拿到房後即裝即住。為了不影響鄰居,門先生在裝修期間嚴格按照物業規定的時間進行施工。
即便如此,樓下業主仍每天上樓來「打招呼」,有幾次甚至開口大罵,並找來物業評理。物業表示,門先生在允許的時間內施工沒有錯。加之,那段時間也有不少住戶在裝修,發出噪音是很正常的,勸說該業主理解。 但該業主很堅持,只要樓上一鑿牆、一動電錘,他便上樓大力敲門、吵鬧。門先生的裝修不得不數次被中止。
後來,門先生多次上門為樓下鄰居做解釋工作,對方仍以打擾到正常生活為由而不依不饒。最後,門先生只好嚴格按照鄰居的作息時間進行裝修。原本3個月的工期,足足花了5個多月,人工費也增加了不少。
事例三: 佔用綠化帶、通道種菜,還不讓過路
市民盧女士在家鄉小鎮上買了一套房養老,因為是電梯公寓,出行很方便。而且小區的綠化、設計到位,平時散步、休息都不錯。
然而,好景不長,盧女士入住一年多後,小區綠化帶幾乎變成了菜地,有的人還將過道圈起來種菜。如果有其他業主經過,踩到了菜,種菜的鄰居會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整天守在菜地旁,不準小區業主過路。
遇「奇葩鄰居」,該如何應對?
市民王群認為,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應以和為貴,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讓鄰裡關係更和諧。
市民鄭德全表示,鄰裡之間應該多些交流,多些溝通,遇事大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和諧共處。
從事物業管理工作的李文杰認為,鄰裡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應儘量避免發生衝突,如果碰到「奇葩鄰居」,可以給予善意的提醒,遇到態度惡劣者,可與物業或其他業主共同商討對策,必要時到有關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