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導學

2020-12-13 王子說教育

《再別康橋》誦讀

《再別康橋》微課

祝老師品讀《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新格律詩的「三美」並欣賞本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背誦詩作。2.品味優美的意象意境,感受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一)了解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鬱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党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裡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著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繫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裡靜靜地等待著他。於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二)《再別康橋》在形式上體現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詩歌創作主張: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1)押韻,韻腳為:——,——;——,——;——,——;——,——;——,——;——,——;——,

(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迴環復沓。第節和第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3.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 ,—— ,—— ,—— ,」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三)反覆朗讀,體會「三美」。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詩作

三、基礎過關

積累並學會運用下列字詞(注音、釋義):

河畔()長篙()青荇() 漫溯():招搖: 斑斕:笙()簫:       

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精讀詩歌---思考問題---小組交流---展示---評價)

合作探究: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五.鞏固檢測

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完成1~4題。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1.作者以涼風吹拂下的顫動的水蓮花作比,是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風致,進而刻畫女郎________的神態。

2.「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一句中,「蜜甜」和「憂愁」矛盾嗎?請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後,詩人用「沙揚娜拉」(日語,意謂「再見」)作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我們感受了徐志摩的離情別緒,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不覺來到我們身邊。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你最喜歡怎樣的告別情感和告別方式?讓我們把動人的離別留下來,一起分享好嗎?不少於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帶笑、嫻靜與純美

2.不矛盾。女郎處在將要分別、不忍分別、又只好分別的複雜的情緒交織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萬千濃情蜜意化作一聲聲的「珍重」,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愛慕敬仰之意;詩人與這位溫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經結下了真摯的友誼,即將分別,頓生「憂愁」。

3.用「沙揚娜拉」作結,不僅點題,而且把女郎的聲聲囑咐,殷殷叮嚀的眷戀心情,傳達出來,這是深情的呼喚,也是美好的祝願。

六、拓展積累。仿寫一首新詩在組上和班上交流,在班上文學角展示。

相關焦點

  • 再別康橋的作者介紹 《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這首詩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關於這首詩,大家有認真賞析了嗎?這首詩的作者又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作者簡介  《再別康橋》的作者是徐志摩,徐志摩生於1897年,原名章垿,字槱森,是一位現代詩人和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 再別康橋?再會康橋!
    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先生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也是峰哥最早聽聞「康橋」,或許當年康橋地產給企業命名的時候就有參考這篇現代詩。壹此次,峰哥來到了花園北路,探探這個次新小區——康橋朗城。康橋朗城分為三個地塊,如圖顯示分別是康橋朗城1號院、康橋朗城2號院、康橋朗城3號院。
  • 靜夜再讀《再別康橋》
    寂靜的夜晚,再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入睡…【原文】《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賞析】《再別康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情感為線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 落馬校長別玷汙了《再別康橋》
    據啟東當地人士介紹,2月27日上午,王生在開教職工大會時吟誦了《再別康橋》,下午到啟東市政府開會時被帶走。(3月1日中國新聞網)    啟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生是啟東中學校長,其於落馬前幾個小時在教職工大會上吟誦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聽來令人諦笑皆非。    早在2014年10月,南通市黨風廉政建設督導巡查組首輪對江蘇省啟東中學等單位開展了督導巡查。
  • 再別康橋/陸小鹿
    烈日下的康橋再喧鬧,我看到的只有安靜與空曠。我在這安靜與空曠裡,獨自遐想著昔人們的往事,耳邊漸漸飄盪起萬芳清新如蘭的歌聲,她淺吟低唱:「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很多人為《再別康橋》譜過曲,我聽過各種不同的版本,李健的,林宥嘉的,張清芳的,但我最偏愛的還是素有臺灣「文藝範鼻祖」之稱的萬芳的版本。
  • 再別康橋,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
    現代詩中給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這首《再別康橋》了,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徐志摩的關係圖一首《再別康橋》()讀起來朗朗上口:(原文)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 《再別康橋》教案
    寫作背景: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於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後寫詩《康橋再會罷》。
  • 歌劇《再別康橋》再登臺(圖)
    「徐志摩」和「陸小曼」  本報訊記者李智勇報導:7年前廣受好評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將於6月3日起,再次在首都劇場連續演出4場。  據了解,2001年底,歌劇《再別康橋》曾以「小劇場歌劇」的形式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是北京舞臺上第一次出現的「小劇場歌劇」,並是除歌唱家王靜外,第一次全部由音樂學院的學生演出的中國原創歌劇。該劇首演後,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好評。當年參加演出的青年學子們現在已經成長為中國歌劇舞臺的新生代演員,其中許多都在國際國內獲得獎項。
  • 康橋是徐志摩最美的夢——評《再別康橋》
    創作背景:康橋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是他夢的開始,他曾經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應該是詩人精神的園地,是詩人的繆斯。節選——《再別康橋》詩情:詩歌寫作詩人再一次回到康橋,回歸故地,一草一木,思緒萬千,喚起詩人無限的遐想。詩人以無限的眷念描繪了劍橋的風景,康橋在詩人心中是神聖和充滿靈性的。提及康橋,他總是不忍去寫,小心翼翼,惶惶恐恐,生怕破壞它的美感。
  • 經典賞析 | 再別康橋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 《再別康橋》:七年後再度「輕輕的來」
    作者:  2008-05-29 11:28  編輯:宋犇      7年前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首演時,劇中的主題歌《再別康橋》和《一首桃花》在演出結束後觀眾即會吟唱,該劇不同於那些注重現代技術手段歌劇的優美旋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天平朗讀者|第九期 《再別康橋》
    天平朗讀者|第九期 《再別康橋》 2020-08-21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中語文說課稿:《再別康橋》
    高中語文第一冊《再別康橋》說課稿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
  • 【小桔燈】再別康橋原文及賞析
    1928.11.6 中國海上註: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 雲聽道|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小記「再別康橋」
    夜,獨自偎在檯燈旁那極弱的光亮裡,隨手翻著一本冊子,眼光巧的落在了那首情詩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柔美的句子是早已印在腦子裡的,在那青春歲月時便已熟知。對它的喜歡倒不是因為詩美,而是因了它的詞,譜出了一首記載我青春的曲子。
  • 《再別康橋》15年後再登舞臺
    原標題:《再別康橋》15年後再登舞臺京華時報訊(記者楊楊)「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這委婉帶著些許傷感的詩句感動了幾代中國人。15年前,它被以歌劇的方式唱出來,並開創了我國小劇場歌劇的先河,這就是由著名導演陳蔚執導、作曲家周雪石聯手打造的歌劇《再別康橋》。
  •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答辯題目及解析
    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二、說一說名家對這首詩的評價。【參考答案】陳偉農:《再別康橋》一個不可缺少的魅力在於它的音樂美!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 記錄發現|劍橋大學,再別康橋
    記錄發現|劍橋大學,再別康橋有色攝影|英愛侶行|掃街英國(三)按下快門就是你對這個時代的貢獻日不落帝國是個島國所以,極少受到外族侵略當東方大國閉關鎖國還沉溺於康乾盛世的時候這個島國,開了外掛一樣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劍橋大學的康河一首《再別康橋
  • 詩朗誦|《再別康橋》(鄧亞萍、徐濤)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1928年寫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康橋即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劍橋大學。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