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1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馬騮山
被稱作渤海秀峰的馬騮山,是河北省火山遺蹟自然保護區和省級地質公園。她北望京津、東臨渤海,趾觸黃驊大港。地理位置優越 、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 。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絕好去處。
漢闕門
小山火山地質公園的標誌性建築「漢闋門」,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缺"通用)。漢闋門凸顯了漢代建築文化。此處可以拾級而上俯瞰小山美景。
瞭望臺
這裡原為「三姑廟」舊址,該廟初建於漢代,內奉「麻姑」,「聖姑」,「妃姑」三位海神,故稱「三姑廟」。因東臨渤海,保佑著出海漁民的平安。登瞭望臺後南望小山山西月角湖,東聯小山主峰,西眺「磨磨山」,北臨山後村。此處是小山地質公園建成景區的最高處,環顧四周公園景色盡收眼底。
古井遺址
小山古井遍布整個山體,以山體西側最為密集,據不完全統計有600餘眼,井體多依山勢開鑿而成,有方、圓、八角等形狀。深度多在30米以上,年代跨越周秦漢唐直至近代。是目前國內數量最多、年代跨越最久、最密集的古井群,極為罕見。小山古井井水清甜甘冽,富含偏矽酸、鍶、硒、鋰、鋅等20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常飲軟化血管、強身健體。
古地道
小山山體下地道遍布、縱橫交錯,地道年代大致分戰漢、宋金、抗戰和備戰備荒四個時期。開鑿目的多為軍事用途,古地道蜿蜒曲折,多與古井相通,以利於採光和通氣。地道內曾出土戰國青銅盤、青銅匜(yi)、宋代油燈、宋代瓷碗等文物。小山古地道歷史跨度大、長度長、類型豐富,國內罕見。古地道遍布小山腹中,崎嶇盤環如同迷宮,冬暖夏涼。現在我們參觀的是一處建國後上世紀70年代在"備戰備荒"時期開鑿的新地道,長約200米,與古地道相互貫通、縱橫交錯。 它可與甘肅的石門、河北武清的宋地道,清苑冉莊的抗戰地道相媲美。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備戰備荒」時期的歷史見證。
古棗漫道
棧道兩側的數百棵棗樹多為百年古樹,有的樹齡達二百年以上。金秋時節紅棗豐收。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寫下「行過大山看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棗樹為華北平原一帶常見樹種,因耐鹽鹼、旱澇、貧瘠,在荒年常為老百姓的「救命糧」。本地種植棗樹歷史悠久,現有宋、元、明、清時代栽種的古棗樹多株。宋朝時期皇帝 多次下詔鼓勵宋遼邊境多種棗樹,給予免稅等 政策,砍伐棗樹治以重罪。明太祖為預防百姓饑荒也曾下令要求百姓多種棗樹。目前本地棗樹有:小棗、長棗、鈴棗、冬棗等品種。此處棗林品種為金絲小棗,春來棗花飄香,夏秋碩果滿樹,嚴冬寒枝可賞,四時佳景,美不勝收。清晨來此遊玩可以隨手摘幾顆帶著露珠的紅棗子放在嘴裡格外清涼甜脆。
火山巖及巖石遺存
遍布小山山體,是2-3萬年前由火山噴發堆積而成。它是渤海地殼斷裂活動最直接的證據,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對研究古地質、古氣候等都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小山山體由火山碎屑組成,自上而下大致分為6層:頂部為棕紅色的火山砂、礫,向下變為薄層灰黑色火山粗砂層夾黃褐色粘土分布於火山錐四周;第三層為黃色粉砂層,第四層為黑色的火山礫層,混有黃白色粉砂巖碎塊,具有交錯層理;第五層為黃色凝灰質細砂層,第六層有厚5米的火山砂、礫層,間夾一層厚約20釐米的玄武巖。其地理環境與五大連池相類似。
花海
小山火山地質公園入口處種植著180多畝的花海,並鋪設長約兩公裡的木棧道,種有波斯菊、馬鞭草等花卉。遊客可以在這裡漫步休憩賞花,十分愜意。
寵物小鎮
正大寵物文體小鎮是由滄州正大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項目佔地1500畝,以寵物產業為支撐,主要建設寵物產業園,休閒食品科技園,流光溢彩錦鯉園等十幾個旅遊觀光項目。項目融合休閒漁業和休閒農業,以寵物文化為軸線,以寵物馴養與交易、體育運動賽事為導流,整體規劃,有序推進。
觀鷺閣
觀鷺閣位於文體小鎮,在閣中可以近距離的觀看停留在沛米花海中的白鷺,每當日暮時分,成群結隊的海鳥將出來覓食,魚翔淺底,鳥滑漣漪,形成一派魚鳥共舞的景色。
公眾號ID:wangxinhaixing
原標題:《【印象·滄州】——山海福地,樂遊海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