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著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圍繞打造京津生態環境支撐區,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從大氣、水、土壤等關鍵領域入手,狠抓環境問題整改落實,下大力改善環境質量,為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生態宜居美麗滄州奠定堅實環境基礎。
——滄州市委書記楊慧
滄州鐵獅「鎮海吼」。記者 龔磊 攝
長城網滄州9月7日訊(記者 龔磊 董傳輝)發揮毗鄰京津的優勢,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這是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五大發展理念對滄州的定位和厚望。滄州市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解放思想、乘勢而上,把創新作為最大的發展動力,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步伐。
加快產業轉型 大力發展旅遊產業
滄州地標建築——清風樓。記者 龔磊 攝
滄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產業基礎良好,又毗鄰京津兩個大市場,加快發展旅遊業潛力巨大、後勁很足。滄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把旅遊業作為滄州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精心謀劃、全力推動,致力將滄州打造成「京津冀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名城」。
日前,滄州舉辦了首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大會以「瀛洲尋古渤海聽潮」為主題,邀請知名旅遊專家、旅遊資源提供商等300餘人齊聚滄州,親身感受滄州的旅遊美景。滄州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素有「三水」、「六鄉」之稱。「三水」,即東臨渤海,海岸線長129.7公裡;西靠「華北明珠」白洋澱,水域面積佔澱區的六分之一;中部有京杭大運河境內蜿蜒穿行215公裡。「六鄉」,即雜技之鄉、武術之鄉、鑄造之鄉、鴨梨之鄉、金絲小棗之鄉、中國歷史第一僑鄉。
滄州是第一個地市級武術之鄉。記者 龔磊 攝
滄州市首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將為旅遊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確定工作基調,開啟滄州市旅遊跨越發展新篇章。
「十三五」時期是旅遊業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滄州市堅定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方向,以融合發展為路徑,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拓展新領域,打造新業態,完善公共服務,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構建富有滄州特色的全域旅遊大格局。
吳橋雜技世界級「金獅獎」得主。記者 董傳輝 攝
突出理念引領規劃先行,建立健全「多規合一」全域旅遊規劃體系。突出打造全域旅遊片區,抓好一批全域旅遊示範縣(市、區)和全域旅遊鄉鎮創建。突出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突出培育特色品牌,打響「運河古郡、渤海明珠」主題形象品牌。突出抓好重點項目,以大項目推動景區大建設、旅遊大升溫。
多措並舉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
環境整治有違必拆。 記者 董傳輝 攝
今年,圍繞打造京津生態環境支撐區,滄州市將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從大氣、水、土壤等關鍵領域入手,採取五項重點舉措,狠抓環境問題整改落實,下大力改善環境質量,集中力量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
強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一是嚴控燃煤汙染。2017年實現全市煤炭消費總量較2016年淨削減10萬噸以上。推進中心城區「氣(電)化工程」。二是嚴控企業排放。2017年6月底前,全部關停「地條鋼」。對「散亂汙」工業企業及集群開展專項行動,根據產業布局和環保達標情況提升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三是嚴控揚塵汙染,對市區現有和新增建築工地全部安裝自動監控裝置,凡監測數據超標的一律停工整頓。四是嚴控機動車(船)汙染。
強力推進水、土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方面,綜合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確保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的治理目標。加強重汙染河流治理,確保今年白洋澱區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100%,子牙新河、南運河、青靜黃排水渠、黑龍港河水質基本消除劣五類。
河間修建瀛洲公園重建復古高臺。記者 董傳輝 攝
強力推進生態修復。一是推進引水節水綜合治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好「節、引、蓄、調、管」五方面工作。加快推進引黃工程,今年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和李家岸飲水工程建成通水。全面治理深層地下水超採,確保今年年底前關停南水北調受水區公共供水覆蓋範圍內的自備井。二是開展綠色滄州攻堅行動。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開展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加快城鎮園林綠化、村莊綠化和綠道體系建設。三是加強湖泊溼地保護。實施黃驊古貝殼堤、南大港溼地、海興溼地和海興小山火山遺址4個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以及淡水、河口、蘆葦溼地等生態敏感區保護工程。
強力推進整改任務落實。對環保部第一季度空氣品質督查和省環保督察指出的問題,主動認領、立行立改,抓緊制定整改方案,逐條制定整改措施。
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壓」:即淘汰落後產能,守住綠色門檻。實行最嚴格的能耗和排放標準,年底前壓減旋窯水泥產能21萬噸。二是「控」:強化源頭把關、減少汙染排放。三是「轉」:加快產業升級,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提升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及冶金、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通用航空、節能環保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成長和低消耗、低排放、低汙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堅持生態優先 打造綠色港口
渤海新區金太陽生態農業園。記者 董傳輝 攝
「渤海新區成立十年來,全力抓好開放招商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以投資結構優化促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近兩年,渤海新區在走好『發展新路』上苦練內功,裝備製造項目佔比由過去的12%提高到20%,新興產業發展明顯加速,產業質量效益加快提升。當前,以港帶產、以產促城、港產互動、產城共興的生動局面已在渤海新區形成。」滄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介紹。
中國與捷克、斯洛伐克友誼見證。記者 董傳輝 攝
城市是渤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本營」,更是綠色發展的大舞臺。在渤海新區黃驊新城建設初期,總投資26億元、全長39公裡的「三橫兩縱」道路工程,就創造了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完工的奇蹟,使黃驊城區與中捷城區連為一體,為後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短短幾年間,博海公園、世博歡樂園、五星級酒店等設施相繼建成,特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河北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泊頭職業學院渤海分校等高等院校的入駐,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活力,又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
同時,渤海新區大力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僅用時108天,就依法拆除違建9436處,近300萬平方米,並實現了「零上訪、零事故、零衝突、零釘子戶」;僅用時100天,就完成了97家單位165棟建築的亮化工作,使渤海新區市區在夜間更加迷人。當前,隨著渤海新區規劃展館、貝殼湖景區、滄海文化景區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一座綠色科技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渤海新區入駐陸地上最大鑽井叢場。記者 董傳輝 攝
滄州渤海新區致力在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發展新路上當好表率;在打造創新驅動經濟強市、生態宜居美麗滄州的歷史徵程中,走在前列。到「十三五」末,主要經濟指標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實現「1212」目標,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1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00億元;港口吞吐量達到4億噸,貨櫃200萬標箱,成為全國新型工業化基地、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環渤海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河北新型城鎮化與統籌城鄉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