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黃驊港碼頭。 通訊員 李建達攝
平原與大海的交匯,塑造了滄海之「州」。
130公里海岸線,讓滄州與世界更近。然而,長期以來有海無港,海即是邊,又加水鹹地鹼,生計艱難,謂之「苦海沿邊」。
1984年,滄州人長久以來的向海夢想,實化為地方港的建設行動,1986年,黃驊河口港建成投運,成為河北第一個地方商港。
向海發展的夢想一旦發芽,便不再停止生長。1997年,作為煤炭輸出港的黃驊港工程開工;2007年,省政府批准設立渤海新區,2009年黃驊綜合大港工程啟動,2016年黃驊港綜合港區正式對外開放。滄州沿海經濟有了強大引擎,發展活力競相迸發。
——滄州黃驊港成為近年來環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長性的億噸深水綜合大港。
——美國嘉吉、法液空、韓國現代、華潤、神華、北汽等一大批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企業紛至沓來,渤海新區累計完成重大產業投資35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2家;
——國家工信部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是全國範圍內唯一 一個面向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的開放合作平臺。
……
全面擴大滄州對外開放的號角,在新時代持續吹響。
日前,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滄州渤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要求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把渤海新區放在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環渤海港口群和沿海經濟帶的戰略高度謀劃和推進;大力發展臨港產業,積極推進高端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發展,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形成比較優勢;科學編制多規合一的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和港口規劃,促進港產城深度融合。
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滄州市正圍繞「建設沿海率先發展創新示範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形成沿海經濟帶的重要增長極」目標定位,發揮港口、區位、土地三大優勢,按照「一港雙城」、「以城定港、港城融合、產城共興」的發展思路,以沿海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做好滄州黃驊港建設、臨港產業聚集、港城建設「三篇文章」,加快推進產業轉型重塑、新型城鎮化體系建設等重點任務,統籌陸海資源配置,推進東西雙向互濟,全力構建全市大開發、大開放新格局。
向深藍挺進
——現代綜合大港黃驊港年吞吐量近3億噸
燈光璀璨的黃驊港。 通訊員 李建達 攝
8月21日21時,北緯38°、東經117°。
夜幕下的滄州黃驊港綜合港區礦石碼頭,燈光掩映,門機高高聳立,一派繁忙的作業景象。
來自澳大利亞黑德蘭港的「凱爾特」號貨輪,滿載鐵礦石,靠泊在礦石碼頭泊位。工人們在大型機械手的輔助下,將鐵礦石通過傳送帶緩緩運出。這些礦石,將到達內地鋼鐵公司冶煉。
黃驊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端起點,這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北方起點。如今,這裡已發展成為一座擁有煤炭港區、散貨港區、綜合港區、河口港區四大港區,年吞吐量近3億噸的現代化綜合大港,建成20萬噸級航道和3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對外開放的萬噸級以上碼頭達到14個。
滄州市海洋和漁業局港口管理科科長劉明志見證了黃驊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的全過程。他介紹說,以綜合港區建成為標誌,滄州黃驊港實現了由單一煤炭輸出港向現代化綜合大港的轉變。去年黃驊港完成吞吐量2.88億噸,在全國規模以上港口中居第13位,今年一季度貨物吞吐量首次躋身全國沿海港口第10位。
一頭輻射廣袤腹地,一頭連接深海域外。黃驊港進一步密切與華北、西北、東北等國內地區經濟互動,開通了黃新歐國際班列以及至東南亞直航航線等一系列國際航線,並與德國杜伊斯堡、荷蘭鹿特丹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將港口業務逐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延伸拓展。
著眼全力打造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及雄安新區最便捷出海口,滄州市聚焦港口轉型升級,堅持陸海聯動,深入實施「港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拓展貨櫃、滾裝、礦石、原油、糧食、LNG等運輸功能,加快15個碼頭、27個專業化泊位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優化港口功能,提升港口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同時,全面提升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快環渤海城際鐵路以及邯港、曲港高速、任滄港快速路建設,實現與京津、雄安新區、石家莊等快速高效互聯互通,主城區與黃驊新城快速連通。加強與天津港、寧波港合作,持續放大港口的吸引輻射功能。
「到2020年,滄州黃驊港吞吐量將力爭達到4億噸、貨櫃200萬標箱,躋身全國沿海主要港口之列。」劉明志說。
向高端邁進
——臨港產業體系更趨現代化
在中捷通用機場,飛行員正在進行飛行訓練。通訊員張進攝
8月21日15時,渤海之濱的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一架輕型飛機在空中飛行,中捷通用機場就在眼前了。
通過安檢進入機場,一側機庫內停放的幾架輕型飛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款捷克產鯊魚飛機未來這裡就能生產。」滄州中捷機場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庭樹介紹說,這裡將發展通用航空園、通航產業小鎮,成為融通航飛機生產製造、運營管理、航空服務、文化旅遊、娛樂飛行等於一體,近京津、臨渤海的高端通用航空城。
中捷通用機場一期佔地534畝,是河北省東南部地區唯一一個通用機場,已正式獲得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頒發的《通用機場使用許可證》,目前與西安金勝飛行學院合作,開展飛行員駕駛培訓。二期將擴建為4E級可滿足B777大型貨機安全起降的通用機場,目前擴建工作已全面展開,計劃2020年底投入使用。
「機場二期3600米跑道目前正在建設,建成後,這裡不只培訓飛行員,還將承載航空物流,維修大型飛機。」王庭樹說。
圍繞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製造、綠色石化及新材料、生物醫藥、主題旅遊、現代物流、通用航空、冶金和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滄州加速打造現代化臨港產業體系。
千百年來寸草不生的鹽鹼灘,現在成了發展臨港產業的「黃金寶地」。滄州擁有50多萬畝建設用地和200餘萬畝未利用地,巨大的土地空間,為大型項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用地保障。總投資166億元的鑫海化工安全環保質量升級項目,總投資42億元的泰恆特鋼鉻鐵合金項目、總投資21.5億元的神華機車修造基地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華鷹先進電機及無人機項目等一系列新上項目,豐富著臨港產業體系,初步構建起以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綠色化工等優勢產業為基礎,以高端裝備製造、通用航空、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現代臨港產業體系。截至目前,渤海新區累計完成重大產業投資35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82家。
立足渤海新區產業基礎、現有優勢和發展潛力,滄州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生物製藥、醫藥製劑、現代中藥等價值鏈高端邁進,向配方食品、醫療器械等大健康領域拓展;持續放大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效應,瞄準綠色石化、冶金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按照「一業一策」制定轉型升級路線圖,引導企業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典範。
臨港產業體系發展中,注重構建循環經濟體系,走綠色發展新路。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渤海新區著力進行補鏈拓鏈,初步構建了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鋼鐵及裝備製造為主的四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以及氫元素、氯元素兩條特色產業鏈,區內產業鏈關聯程度高達89%,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以及廢水、廢氣、廢渣的再利用。
臨港化工公司生產三聚氯氰,同時產生含鹽廢水,經處理可得到原料鹽,形成了企業內部閉環循環;瀛海香料公司鋪設輸氫管道引入金牛化工公司的副產品氫氣,淘汰了自身電解水制氫環節,每年可節約大量工業用電,金牛化工公司解決了氫氣排放問題,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實現了雙贏。
向綠色行進
——現代化濱海新城更加生態宜居
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的汽車生產組裝線上,工人正在裝配汽車配件。記者 耿 輝攝
穿行在黃驊新城建成區,博海公園、企業總部大廈、高等學府、世博歡樂園、五星級酒店……一座座標誌性城市建築景觀不斷映入眼帘。蔚藍與青翠交相輝映,給人賞心悅目之感。
驅車行駛在黃驊新城起步區,總投資201億元的59個城市功能配套項目正加快建設;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作為黃驊新城建設的重要內容,尼特拉風情小鎮、奧特萊斯小鎮、中東歐16國商務中心、中國中東歐中小企業論壇永久會址等一批標誌性項目正在紮實推進。
圍繞滄州市主城區和黃驊新城「雙核」發展格局,滄州高起點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港口樞紐城市、面向中東歐為主的全面開放城市、濱海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綠色智慧的創新發展城市,實現黃驊新城與滄州主城區互動融合高質量發展。
在黃驊新城建設中,滄州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歐洲風情、濱海特色,充分發揮港口、區位、交通、空間、產業、政策等優勢,全力提速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現代化濱海新城。
城市建設,基礎先行。雖是初秋,津汕高速公路黃驊北互通收費站改擴建工程現場,建設者仍然揮汗如雨,一派火熱施工場面。
「黃驊北互通項目作為黃驊新城建設的重要先導工程,是黃驊新城上下高速、與外界聯繫的重要進出口,預計2020年7月份完工。」項目管理辦公室現場負責人馬亞勇說,「改造前的黃驊北互通為三肢交叉單喇叭,無法向東延伸,是一條斷頭路。為加快推進黃驊新城建設,實現港口、港區和港城一體化發展,渤海新區啟動了津汕高速公路黃驊北互通收費站改擴建工程項目。」
目前,黃驊新城起步區和核心區建設有序展開,基本形成50平方公裡的建成區,引進了北交大海濱學院、河北農大渤海校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等6所高等院校,城區人口達到25萬人,黃驊市、中捷產業園區、南大港產業園區正加快相向融合發展。
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正呼之欲出,書寫著與滄州中心城區交相輝映的「雙城記」。
蔚藍的渤海灣,湧動著滄州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澎湃激情。
開放的滄州,正融入京津冀,融入渤海灣,邁上更為廣闊的世界大舞臺。 (記者 張嵐山 戴紹志 王雅楠)
一座城市的24小時
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46.5戶
平均接待國內外遊客5.79萬人次
黃驊港吞吐量近79萬噸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最快下線1060輛車
234名河長守護200條河流
新增造林1396畝、植樹76780株
農村街道硬化5300平方米
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98人
據2018年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