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21日電(記者 葉超)隨著「新海虎8輪」挖泥船收起最後兩耙管淤泥,連雲港市徐圩港區10萬噸級航道在7月底完工。這是連雲港打造東方大港的堅實一步。
連雲港雖是港城,但地形與歷史的「差錯」,卻讓這個港城長期存在 「港」、「產」、「城」的貌合神離。而如今,乘著江蘇沿海開發的東風,連雲港「通山填海」解除天然掣肘,以「港產城聯動」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一個脫胎換骨的連雲港正躍出藍圖。
「通山填海」 重鑄東方大港
連雲港老港口雖泊位條件優越,但港區陸域狹窄,產業布局、城市發展均受到重重阻礙。
「港口是連雲港的核心資源,也是『港產城聯動』的基礎。做大做強連雲港必須加快調整港口的空間結構,形成北有贛榆港,南有徐圩港,中間是連雲港老港口的『一體兩翼』之勢。」連雲港市委書記李強說。
連雲港老港口緊靠雲臺山,記者乘車南行,建成未久的東疏港隧道穿山而過,山後是建起大貨場的空闊土地。
「東疏港隧道全長近4公裡,是國內最長的疏港隧道。以前,貨物疏散要繞山而行,少不了半個多小時的車程,現在只需五六分鐘。此外,該隧道還聯通徐圩港,使得整個港口群實現快捷通達。」同行的港口工作人員介紹。
徐圩港是一個「無中生有」填海而建的新港口,新生的土地已難望邊際。據了解,徐圩港的雙堤環抱式港灣面積約74平方公裡,填海形成陸域面積45平方公裡。
「今年上半年,連雲港老港、贛榆港等多點開花,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連雲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喻向陽說,「待下半年徐圩港開港,三港的年吞吐量最高可達8億噸,連雲港將成為真正的東方大港!」
臨港興業 夯實工業經濟
「港產城聯動」正推動連雲港的港口從貨物吞吐港向要素聚集港、產業支撐港和綜合服務港轉變。
依託徐圩港的徐圩新區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佔地467平方公裡。這裡原是大片的灘涂與鹽田,平整的土地為建設臨港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車行徐圩新區,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大地劃成一個個方格,路邊綠樹成行。有些土地上已建起公園、工廠、小區……更多的土地則已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虛位以待。
徐圩新區成立僅3年多,但已交出令人振奮的答卷——年產380萬噸的珠江高性能管線鋼管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寶通鎳業年產41萬噸鎳合金新材料項目年內落成;中國石化與江蘇省政府達成協議,將在徐圩新區投資建設產能超過30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項目……
「預計到2015年,徐圩新區建設將初見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徐圩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石海波介紹,屆時徐圩新區工業總產值將達千億元。
隴海—蘭新線從連雲港一直向西延伸,直至阿拉山口,置於全國大坐標系,徐圩新區就不再是一處普通開發區。
在管理上,徐圩新區採取「飛地」合作模式,即讓中西部地區在新區劃出一定區域,自主負責建設「區中區」、「園中園」,分享建設成果,實現聯動發展。
港城親港 運籌城市布局
走進連雲港的城市規劃展示中心,巨幅的沙盤展現出至2030年的遠景。向著港口靠攏是這個城市未來十多年發展的主線。
連雲港市區呈東、西帶狀結構,老港口所在的連雲區人口僅佔市區人口的約20%,中心城區則遠在30多公裡外,形成「一市雙城」態勢。
如何填補中心城區與連雲區之間大片的「城市空白地」成了一道繞不開的考題。政府機構向港口方向搬遷、建設快速公交暢通城市血脈、市政工程向連雲區傾斜……
連雲港的公共運輸一度成為城市兩端市民出行的難題,傳統公交車一個單趟要折騰兩三個小時。去年國慶期間,全長33.5公裡的BRT快速公交一號線開通,時間壓縮到了1小時以內。這並不是簡單的一條公交線,它的建設與城市舊城改造、道路拓寬、線網綜合、城市形象等多個方面融為一體。
港城親港,連雲港明確了建設海港中心城市的目標,加速推進沿海城市化進程。僅今年上半年,全市開工城建項目1082個,竣工項目283個,濱海大都市的空間結構已顯雛形。
「東部海濱城區正加速連雲新城建設,其中8平方公裡的商務區三年內將基本完工。此外,中心城區正朝著港口方向挺進,將科教創業園、行政中心周邊、鳳凰片區整合成38平方公裡的新海新區。」連雲港市規劃局局長黃詠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