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第一,世界第三,國民政府在南京創辦了全國第一座廣播電臺

2021-02-23 老南京


作者:時覺非(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副調研員)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創辦了全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即中央廣播電臺,同時也是南京城裡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與商業電臺不同的是,其辦臺宗旨為「闡揚主義,宣傳政令」,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廣播電臺以75千瓦的發射功率,電波遍及當時的全中國和南洋一帶,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三」。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並發表宣言,很快建立起了以中央通訊社為中心的新聞事業網和以《中央日報》為中心的黨政軍報網。

同時,鑑於無線電廣播具有跨越時空、廣為傳遞、影響力大等特點,國民黨中央委員陳果夫、葉楚傖、戴季陶等遂醞釀籌設廣播電臺,決定由陳果夫負責具體籌措,並向中央提交議案。

中宣部長葉楚傖委任徐恩曾為臺長,負責籌辦臺務。吳道一等幹事共同參與建臺工作。

1928年春,軍事委員會駐滬無線電機製造廠向美商開洛公司代辦訂購500瓦中波發射機一座,計銀一萬九千兩,由陳果夫個人出面借銀7000兩作為定金,並另置兩座140米高的自立式鐵塔。

同年5月,勘定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後院西南隅為臺址。

中央廣播電臺作為南京城裡的第一座廣播電臺,一時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


中央廣播電臺成立之始,發射功率僅為500瓦,為配合較遠地區收聽,波長迭次變動,後定為550米。為擴大傳播範圍,提高播音質量,增強「黨國喉舌」的宣傳力度,遂申報電臺擴建方案,申請購置大功率廣播設備,機械及建築費用則以40萬元為度。

1930年2月,向德國德律風根公司,即西門子洋行購置了75千瓦中波發射機一部、600匹馬力柴油發電機一臺、125米自立式鐵塔兩座以及10公裡7寸同心架空傳音電纜等設備器材,並按合同規定選派工程師赴德國監造。

12月,位於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電臺現址右側的辦公樓開工承造,工程包括發音室、增音室、馬達室及辦公用房等,計430餘平方米,1932年5月竣工,同時電臺機件安裝完備。

1932年6月1日,新發射臺調機試播,成績良佳。11月12日,即孫中山先生誕辰66周年紀念日,舉行了新發射臺開播儀式,到會者有國民黨軍政要員、中外各界人士、記者等計1000多人。即日起,中央廣播電臺呼號為XGOA,頻率680千赫(後改為660千赫),波長454米。


大功率電臺開播後,編播技術水平迅速提高,除周日外每天播音11小時20分,後又增至13小時30分。

節目內容大幅增加,形式多樣,自編節目比例增加。

設有英語新聞等7個新聞類節目、總理遺訓等8個政教性節目、科學常識等10個知識性節目及氣象、商情等服務性節目,開創了公營廣播電臺承辦商業廣告之先河。

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廣播劇」這一新穎的戲劇節目形式。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廣播電臺發揮了強大的宣傳作用。每天除了新聞和抗日演講外,專題節目全部停播。新聞增加了抗日政局及前線戰訊報導,夜間專播抗日戰訊,並增加了日語廣播,還播放軍樂、軍歌及抗日歌曲,「鼓勵軍士勇敢殺敵,復喚醒民眾踴躍輸將,盡力實多」。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進逼南京。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23日午夜,形勢更加嚴峻,中央廣播電臺停止播音,隨遷重慶,電臺員工分批撤離南京,設備、器材及可搬移的物資都輾轉運往重慶,鐵塔等無法帶走的重要設備均作了有節制的破壞。

1938年3月10日,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恢復播音。


重慶


第二年2月6日,國民政府利用英國提供的廣播設備在重慶建立了中央短波廣播電臺,開辦有對歐洲、北美、蘇聯、日本、東南亞及中國東北部的6套廣播節目,每天播音10個小時。

在大後方和淪陷區的廣大聽眾中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5月中旬,中央廣播電臺著手擴建工作。先後將留在重慶的7.5千瓦短波機和抗戰期間向美國購置的2部20千瓦短波機運來南京,後又購置1部100千瓦中波機,以11835、15350、15105、11880千赫,分別用漢、蒙、藏、粵、閩、客家等方言及馬來西亞、日、英、俄、法等國語言對國內外播放,電波遍及東歐、南太平洋群島、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日本、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及我國的西藏。

據《首都志》中「國外各地收聽中央電臺播音情形一覽表」所載各地報告實錄:菲律賓,日夜均清晰,夜間更佳;檀香山,清晰,收聽西樂時更佳;加拿大,夜間清晰,惟時有高低;舊金山,晚間音調響亮,惟時有高低……各地雖因收音機質量不同,收聽環境各異,但大概情形及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電臺還購置了位於新街口的中央遊戲廣場並加以改造,以作發音室之用,因時局變化、物價飛漲,工程草草建成,但未及使用。

1949年初,國民黨大勢已去,政權危在旦夕。

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原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改名為南京廣播電臺,呼號XGOB。

5月18日,中共南京市委作出決定,撤消南京廣播電臺呼號。

至此,昔日中央廣播電臺結束了曾輝煌一時的歷史,人民的廣播事業翻開了新篇章。

往期文章精選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相應文章

了解南京的方式有很多

這是其中一種

關注這個號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相關焦點

  • 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最早發出南京解放信號
    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最早發出南京解放信號 2015-10-20 10:39:42,曾是國民黨中央黨部舊址,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亦曾設立於此。
  • 重慶珍檔丨炸不死的重慶之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前世今生
    不過,日本人卻弄錯了詛咒的對象,那個「炸不死的重慶之蛙」,並不是中央電臺,而是呼號為「XGOY」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而今這座有近80年歷史電臺僅存的遺蹟——電力廠舊址,已修復完工對外開放。讓我們走進最早向世界發出「Voice of China」的國際電臺,探尋這座誕生於戰火中的短波電臺的前世今生。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大樓(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創辦於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導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簡介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創辦於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導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2006年共收到來自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電子郵件等240多萬件,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已達3600多個。就使用語種、播出時數和聽眾來信數量而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際廣播電臺之一。  2006年2月2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電臺—肯亞奈洛比調頻臺(CRI91.9FM)開播,開創了中國對外廣播在境外整頻率落地的先河。
  • 河北修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舊址:讓紅色電波永不消失
    俱凝搏 攝   中新網石家莊10月2日電(俱凝搏 馬宇靈)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向世界宣告「新中國成立」,新中國的聲音是從河北石家莊井陘礦區的天戶國際廣播電臺傳向世界的,它被譽為「為新中國奠基的開國第一廣播電臺」。
  • ...廣播操 個性化 南京市教育局 大眾廣播體操 大喇叭 第一套廣播...
    【調查】  「現在開始做第八套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從昨天開始,北京電臺的一家廣播將在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播出第八套廣播體操的音樂。機關、學校、廠礦的人們可以跟隨「大喇叭」,每天集體做操鍛鍊身體了。  朝氣蓬勃的音樂、鏗鏘有力的口令、整齊劃一的動作……廣播體操承載著不少人的美好記憶。
  • 2018年度全國廣播電臺十佳DJ在鄭出爐
    中原網訊(記者 李愛琴)昨日下午,2018年度「廣播電臺十佳 DJ終評」活動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融媒體演播廳舉行。31名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湖南、湖北等26家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相聚鄭州,參與了這場魅力聲音巔峰之戰的激烈角逐。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戰爭
    (1)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拋棄孫中山三大革命政策,發出:《秘字第一號命令》,通緝共產黨首要,繼續「清黨」,成為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布正式與共產黨決裂,製造七一五政變。隨後,汪精衛即表示願意與南京國民政府「和平統一」,時值蔣介石宣布下野,終促成寧漢合流。
  • 南京:全國第一條中山路
    南京中山路揚子晚報記者 陳鬱中山路由來民國城市道路系統的藍本南京的中山大道最初的名稱叫「迎櫬大道」。它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城裡的第一大工程」,也是民國時期首都道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根據專家的研究,全國中山路的紛紛命名,正是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第一條中山路之後。中山大道改變了中國歷史上以君臨天下的王朝政治中心作為城市中軸線設計原點的傳統理念。著名地方史專家薛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南京的中山路並非僅僅為了運送孫中山靈柩而建。
  • 昆明人民廣播電臺簡介
    >  FM100.8陽光頻率  昆明人民廣播電臺主頻率「陽光頻率(綜合頻道)」是雲南省第一家城市立體聲廣播電臺,也是我省第一家以中波、調頻雙頻發射的廣播電臺,1989年開播。作為昆明主流廣播之一的昆明電臺102.8(原都市調頻,正式呼號為旅遊文藝頻率),3月6日正式升級為昆明電臺快樂102.8,昆明電臺也圍繞「快樂」這一主題進行了改版,昆明電臺快樂102.8將主題定為「快樂102.8,快樂者的生活,有車族的廣播」。
  • 2020年我國傑青數量排名:南京大學第三,第一是這所大學?
    從發布的名單來看,今年全國有300位「傑青」入選,分別來自124家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均有15人入選,並列第一;南京大學表現優秀,緊隨其後,和北京大學各有14人入選。前10名中,其它高校及科研單位依次為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學。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長達六周的大屠殺,遇難同胞三十萬人以上;震驚世界。特別是對外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不僅保存了大量大屠殺第一手資料和證據;還讓世界首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高度的同情和支援。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抗戰期間後勝利後;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歷史。 歡迎轉載!
  • 世界第三座二戰城市,全國唯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天下第一莊臺兒莊
    它被世界旅遊組織稱為「活運河」和「京杭運河唯一的遺產村」。臺兒莊古城重建是幾代臺兒莊人的夢想。古老的河流,古老的碼頭,一座可以被船隻搖曳、遊歷全城的東方水城,中國第一個二戰紀念城市。重建後的臺兒莊古城已成為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後的第四座重建古城、第三次世界大戰城市,也是我國唯一的海峽兩岸過境城市臺兒莊,柳州基地歷史上著名的運河城市,是著名的商貿旅遊城市。
  • 2016年中國廣播電臺融合傳播百強榜發布
    報告顯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躋身中國廣播電臺融合傳播百強榜前五位,河北交通廣播FM99.2、天津交通廣播FM106.8分列百強榜第二位和第四位。由於電波頻率覆蓋範圍有限,傳統電臺的傳播範圍受到限制,因此,傳統的電臺收聽方式在融合傳播中所佔的比重呈減弱趨勢,電臺節目藉助網絡傳播成為大勢所趨。 但從總體上看,廣播電臺官方網站相對於報紙網站來說運營情況欠佳,在整個融合傳播中的傳播實力有待提升。在廣播電臺融合傳播百強榜中,中央級廣播電臺網站運營情況最好,其次是省級廣播電臺,地市級電臺網站運營欠佳。
  • 【不背不睡】廣播電視史期末複習參考資料
    特點:試驗性、缺乏財政支持、電臺功率小、主持人相互認識 2、第一批廣播電臺誕生第一家正式廣播電臺:西屋電氣公司KDKA電臺 。世界廣播的誕生日:1920年11月2日。 2、1926年,哈爾濱無線電臺成立,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王璐:融合讓廣播天高地闊
    201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迎來創辦70周年,這也是英語環球廣播中心主任王璐在國際臺工作的第25個年頭。「廣播早已從單一的電臺傳播轉變為電臺與網站、視頻、移動端、社交媒體等眾多新型手段和平臺同步發展的綜合傳播。特別是近5年,不再單純追求國內外落地城市和轉播頻率的數量,而是大力藉助移動新媒體和與廣電行業外的第三方合作,開展融合發展的實踐。」她說。
  • 我國高樓「最多」的省會,成都落榜南京第三,第一沒有爭議
    成都第三個落在南京,最初毫無爭議!一起來看看吧。首先從第三名說起,南京這個城市,相信在大家的陌生南京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樞紐城市,古代的帝王越多,這個城建立了北上發展到今天,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來說,比南京的經濟實力差距的一部分,但是,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南京的發展也非常好,僅是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築,南京就有70多座,這樣的高層建築數量在中國其他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三,令人羨慕。
  • 天津人民廣播電臺
    天津人民廣播電臺     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於
  • 北京廣播電臺新增故事、外語兩個調頻
    原標題:北京廣播電臺增故事外語兩調頻   近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增兩個調頻,即北京故事廣播調頻95.4和北京外語廣播調頻92.3。在此之前,兩臺都是中波頻率。調頻開播後,雙頻同步播出,收聽效果將得到極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