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80後姑娘為何要做太極拳App?

2020-12-20 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愛太極供圖)

提到太極拳,你的腦海首先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或許除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恢弘的太極拳表演、央視春晚的唯美太極節目之外,不少人會聯想到公園裡身著寬鬆大褂打太極的白髮老人。

打太極拳是老年人養生專屬嗎?太極拳的「慢」是否能適應當下生活節奏的「快」?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太極拳傳播有哪些新特點?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發現,近年來,古老的太極拳變得越來越時尚,深受年輕人的青睞。他們不再是太極拳的旁觀者,而是會打開手機上的App對著手機練習,或者下班後去太極拳館裡跟著教練學習。

「網際網路+太極拳」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愛太極App創始人、鄭州80後姑娘郭瑾:讓太極拳在網際網路上發光發熱

許多年輕的太極愛好者,手機上會安裝一個叫「愛太極」的App。極簡的界面,可跟隨傳統太極拳老師的視頻在線學習。這款2017年上線的App,如今已擁有50萬+的用戶,多數是年輕人。它的開發者是鄭州80後姑娘郭瑾。

郭瑾留學歐洲多年,最初對太極拳所知甚少。與太極拳結緣,是因為她和陳氏太極拳非遺傳承人陳正雷的女兒是髮小,一次陳氏太極拳年會,她受邀參與籌備,整個過程引發了郭瑾對於太極拳的極大好奇心。

「本來抱著玩的心態去的,但發現活動竟然有幾千人參加,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都有,太極拳是靠什麼魅力,讓全世界的人集聚到陳家溝這個小的村莊?」心頭這個大大的問號,讓郭瑾開始深入了解太極拳。

2016年前後,許多傳統行業紛紛擁抱網際網路,郭瑾也動了心思,「太極拳這項歷史悠久、有廣泛群眾性的運動,竟沒有頭部網際網路產品。」於是,她組建開發團隊,希望讓太極拳在網際網路上發光發熱。在她看來,太極拳一直以來的傳承是師父教徒弟口傳心授,所有的招數要點都靠面對面教授,傳播效率不高。而如果通過網際網路,即使是新手也能跟隨老拳師學習。

郭瑾以平臺上使用頻次最多的「動作庫」功能舉例說,這裡將太極拳所有套路化整為零,從正反兩面視頻演示,太極拳愛好者可重複觀看。

眼下,郭瑾正和北大計算機應用博士後合伙人,聯合開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功能,用數字方法了解太極拳套路的內部邏輯關係和動作軌跡。

未來,這項技術可以用視頻捕捉老師和學員的動作關聯,通過人工智慧評判打分,實現人機互動、人人互動,學員也可以根據技術反饋優化動作。

「許多傳統文化的宣傳片裡,都會有太極拳的鏡頭,年輕人中,練習太極拳的越來越多。」郭瑾曾在商場組織過一次快閃,將吸引年輕人的太極拳招式編排到一起。90後太極拳教練和孩子們,隨著音樂打起太極,吸引路人紛紛圍觀拍照。剪輯成視頻後,在網上播放量上千萬。

打太極拳是老人養生專屬?

太極拳館90後教練蘇夢露:探索年輕教學方式讓太極拳成為時尚運動

蘇夢露是鄭州一家太極拳館的教練,他來自吉林延邊,在做了5年面點店長後開始接觸太極拳,為了更系統的學習,專門從東北來到河南學習陳氏太極拳。如今,他已經成長為一名90後太極拳教練,學員中有不少年輕白領。

為何太極拳常給人的印象,是白髮老年人穿著白大褂的運動?蘇夢露說,主要是教學問題,太極拳傳統教學方式,不適合現在年輕人快的生活節奏,有時學習一套比較複雜的拳要兩三個月時間,而年輕人常去練習肌肉的健身房運動,能夠短時間看到效果。另一層原因是,太極拳的推廣營銷沒有採用年輕時尚的方式,許多推廣片裡都是滿頭白髮的老人。

實際上,跟隨蘇夢露練習的年輕人,在入門後常會感嘆:「要是早幾年接觸太極拳就好了!」在他看來,「慢」並不能涵蓋太極拳的特點,如果根據學習進程,可以體驗到從柔和緩慢,到剛猛跳躍,再到沉著穩定,不同層次的練拳感受。

在教授學員時,蘇夢露也試圖探索一些年輕化的方式,比如將散打、健身房的單式訓練方式等融入教學中,太極拳套路不變,但更容易受到年輕人接受。

他說:「街頭的瑜伽館、跆拳道館很多,但現在太極拳越來越流行,希望練太極未來能成為年輕人的時髦運動。」

太極拳文化下一步的傳播方向是什麼?

75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天才:太極拳正成為世界年輕人都喜歡的健康運動

75歲高齡的朱天才先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高級武術教練。他於1955年開始學習太極拳,1958年拜陳照丕為師,1973年拜陳照奎為師。

朱天才國內外講學傳拳幾十年,培養學生數以萬計,其中入室弟子五百餘人,四人已是太極拳名師,在世界各地傳授拳法。他還編著了《陳家溝太極拳》《秘傳陳家溝太極拳歌訣》等書籍。

朱天才說:「隨著這些年的傳播,太極拳已走向世界,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變成了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健身方式。」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朱天才一直在陳家溝,除了每天堅持練習太極拳,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太極拳文化的整理、編寫工作中,最近正在整理太極拳相關理論。「作為太極拳非遺傳承人,將一如既往地傳播太極文化,哪裡需要我們就哪裡去!」

朱天才注意到近年來網際網路對太極拳傳播的影響,他的太極拳教學視頻在網絡上也可以輕鬆找到。他說:「太極拳是古老的文化,過去不了解太極的人以為是老年人練的,體弱人練的,但現在正變得非常新穎、時尚,不僅在中國年輕人中間,在世界年輕人中間,都成為很好的健康運動方式。」

對於太極拳文化下一步的傳播,朱天才說:「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武術,而是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級藝術,未來需要從文化層面更多地闡釋太極拳。」

相關焦點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黃河岸邊練太極 徐宏星 攝中原「太極第一村」陳家溝距鄭州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驅車來到這裡時,已是中午時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寒意逼人,空氣清冽。陳卜性情忠厚,身懷家傳武功,與鄉鄰相處融洽,定居於此後,經多年勤懇勞作,家業興隆,人丁興旺。隨著陳氏家族不斷壯大,常陽村更名為陳家溝。此後數百年,雖歷經戰亂饑饉,村子還是靜靜庇護著鄉民,並孕育出太極拳這一精妙拳法。來到陳家溝,要拜謁的地方是太極拳祖祠,它也是陳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陳氏族人尋根問祖、祭拜先祖的場所,也是太極拳習練者祭拜歷代太極宗師之地。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那麼意從何來,不是憑空的胡思亂想,對於初學者,已有前輩現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階段就是在第一階段按規守矩能夠基本流暢把拳架打下來的基礎上,把拳理拳法融進你的拳架裡。 那麼楊式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認為初學不要貪多,更不能盲從。一定要把握那些經典的經過實踐和歷史考驗的東西。一是張公三豐的《太極拳論》。
  • 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全世界
    【傳承史】    太極江湖,從未平靜。新中國成立前幾近滅絕的太極拳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一切都要從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說—起—這個太極拳習練者追夢的地方。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遂改名陳家溝。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1992年《武當》雙月刊,連續三期刊登了美國太極基金會會長周宗樺先生的文章,周先生寫道: 「我在臺灣學練太極拳垂10年,來美國後免費授拳15年,直至最近才悟出我自己練的的都是有太極拳之名,而無太極拳之實的『太極拳』。為了寬廣視野,我曾 多次專程前往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尋師訪友。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中原「太極第一村」  陳家溝距鄭州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驅車來到這裡時,已是中午時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寒意逼人,空氣清冽。走進村內,一條由青石板鋪就的主路筆直寬闊,兩側綿延著仿傳統建築,房舍高低錯落,在薄薄雪霧中帶著幾分朦朧。  陳家溝人稱「太極第一村」。漫步村裡,隨處可見太極文化的影子。碑樓牌匾、門頭巷道、牆邊簷角,處處有太極的印跡。
  • 太極拳論解析
    【taijiyunshui】來自班侯直系後人,做最好的太極拳藝及文化推廣。「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
  • 馬雲痴迷打太極拳 2009年曾專門拜師入行
    >  攜「菜鳥」網絡布局河南鄭州的馬雲,成為最近幾天來,到訪河南的名人之一。  籤商業協議不忘聊太極   今年5月,由網際網路大佬馬雲等人創辦的「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各地爭搶的「金鳳凰」。  2013年11月,馬雲與河南省政府籤訂協議,這隻「金鳳凰」布局河南,一時引發鄭州街談巷議,成為投資圈大事。  基於河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戰略,「菜鳥」落戶鄭州意義不言而喻。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31年後,已經50歲的陳全勝,以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自治區太極拳協會副主席的身份回憶當初在烏魯木齊推廣太極拳的情形依然滿懷熱情。  「起初,學拳的人寥寥無幾。」陳全勝說,當時,太極拳在市民眼中更像是一種老年健身活動,對年輕人強身健體的功效和自衛防守的技擊性知之甚少。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四節太極拳課程,都是講了什麼,讓年輕學子重新認識太極拳?
    但是經過四節太極拳課程,讓我重新認識了何為太極拳?如何練習太極拳?太極拳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哪些益處?從第一節熱身運動,從渾圓樁開始,到後來九式太極拳的定步單正雲手,定步雙正雲手,活步單正雲手,活步雙正雲手等,我深有體會練太極拳對於我這樣的人,好像有一種推動力,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作用。每一次都感覺特別舒服,渾身有種熱能在上下竄動著。
  • 楊澄甫是如何解釋《太極拳十要》的​?​
    《天下太極》徵稿啟事《天下太極》雜誌是為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和研究人員服務的專業性大型國際期刊,現長期徵集太極拳理論研究、太極拳人文活動、太極拳代表人物、太極拳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新聞稿件、學術論文、習練太極拳指導性教學等稿件,望大家踴躍投稿。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再如:打拳雖屬「動」,但「動」中更有動分靜合,這個運動中的「靜」,與收勢後或起勢前的靜態自然是有所不同的了。《太極圖說》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這段話正是《太極拳論》所含哲理的依據。沈先生的這段話說出了太極拳理的真諦。
  • 扎西講解《太極拳十要》(上)
    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7.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
  • 太極拳單鞭動作教學與分解技法
    要點:    1.動作一中,兩手在身右各翻轉一個整圈時,須運用腰脊作軸來帶動,才能做得圓勁灑脫,並要使該動作表現出:勁是從右腳跟通過脊背上升而形於左手指,然後鬆開後胯,當再轉正時,又表現出該勁從左手指橫過脊背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由著熱漸悟懂勁由懂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著者拳式也:今同志專悟懂勁,故不能發人,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漸學懂勁,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此句紀求姿勢後悟懂勁,不難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貫通,即領悟得拳奧妙,能氣行如九曲珠太極理通焉,非久練久熟,何能此境耶。
  • 《太極拳論》注釋
    陰陽生於太極,為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領袖也。此拳重在鍛鍊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偏不倚,不拘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絡萬象。故曰太極。太極本無極,處處分陰陽虛實;故名之曰太極。然初學者,就有形之姿式,入手學習,久之著熟;然後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機者,巧也,又樞機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尚不靜。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尚不動。於動時,存靜意。
  • 出國留學大學生為何熱衷學習太極拳?
    為什麼出國前要學習太極拳呢,出國前跟隨中國武術七段趙為民老師學習太極拳三位同學談了自己的看法,本站整理後發表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迪。很多朋友和同學經常問我:「你怎麼會學習太極拳?」但是,我會堅持,人在異地,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打一套太極,能讓我心境平和,體會那句,太極陰陽魚,誰都有機會,而且,其中的健身活血之功效自不用說。我寫這些只是讓自己更加清晰,讓我更明白自己練太極的目的與意義,我會努力堅持,將太極做為一項自己的事業,這並不是幫助老師實現他的夢想,我相信,每一個練太極之人都有一個夢想,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實現這個夢想。
  • 陳照丕《太極拳見解》(手抄本)
    明末清初時,餘九世祖陳王庭功夫純厚,拳藝深入化境,對陳式太極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蔣發,王庭公年老遺像蔣發侍立,現此像尚留。清道光年間,餘十四祖陳長興,拳藝高超,編著太極拳十大要注,太極拳點頭篇,太極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於千百人群之中,無論如何推旋,擁擠,凡近其身者, 如水衝石,不抗自退。腳步絲毫不動,人稱為牌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