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2020-12-14 功夫論武林

傳統與簡化

許多人面對門派眾多,套路繁雜的太極拳常感無所適從(現在傳播較廣的有陳、楊、武、孫、吳、趙堡以及國家競賽和簡化套路,即使是陳、楊等傳統套路中也是分支流派繁多)。我認為無論是從健身角度還是技擊角度,都應選練傳統太極拳。 簡化拳的不足主要有兩點:一是達不到健身所需的運動量。二是破壞了傳統套路的體系結構。簡化套路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其技擊功能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是太極拳裡的偷工減料,我覺得偷工減料的東西總是不好的吧。所以,為了達到真正的健身養生目的,應選擇學練傳統太極拳。

如何學好拳架

太極拳是世界上所有體育運動項目中,最獨特的運動方式之一,必須按照其特有的規律要求進行習練。我認為學練拳架最少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規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1、學規矩,定架子。 太極拳在武術門派中,是極為嚴格規範的拳種,學練傳統太極拳一定要守規矩行拳。初學者開始習練太極拳時,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須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規蹈矩而不得有隨意性。要按明師的口傳心授,規矩練拳、用心體悟。 至於楊式太極拳架的規矩,對於初學者,首先是楊公澄甫《太極拳術十要》,其次是明白十三式,再有就是32目。至於具體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只要跟隨傳統太極拳老師學習,都會在教拳過程中耐心細緻不厭其煩的反覆強調行拳的規矩。 結合自己學練和輔導學員,在初學楊式太極拳過程中最容易出的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意識、關節肌肉一定要放鬆。初學者最容易出的問題就是僵緊,結果是越打越累,不僅達不到健身鍛鍊的目的,反而容易傷身。所以學習拳架的同時也是去僵緊求鬆柔的初步過程。 二是沉肩墜肘,松腰開胯。剛練拳架最常出現的通病就是聳肩翻肘,這樣身體自然會緊,所以要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反醒,檢視肩肘是否松沉。而鬆開腰胯是太極拳中最難解決也是最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體的主宰,只有腰胯鬆了,才能做到全身的鬆柔。 三是自然檔距。這是楊式太極拳最獨特的地方,無論是弓步、橫步,進步、退步,兩腳橫向都要求有大約等肩寬的距離。這樣才能正肩正跨,才能中正松沉。 四是方向要踏正。太極拳有所謂四正、四隅。在拳架行進過程中上步、退步,腳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另外重點注意的是,胸線也要與腳尖在同一方向(除個別動作是雙向發力胸線兩向兼顧外)。因為只有胸線與腳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機得勢,進退自如。 五是分清虛實。楊公澄甫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分清虛實,要單重不要雙重。 剛學拳架時只要時時注意上述五個問題,再按照輔導老師的要求和示範拳架,把套路學完,從起式到收式能不間斷地連續練下來,知道放鬆安舒,基本不緊不僵,基本知道前後、左右、虛實就算過關。2、循理法,融架子。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術的代表,其核心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那麼意從何來,不是憑空的胡思亂想,對於初學者,已有前輩現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階段就是在第一階段按規守矩能夠基本流暢把拳架打下來的基礎上,把拳理拳法融進你的拳架裡。 那麼楊式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認為初學不要貪多,更不能盲從。一定要把握那些經典的經過實踐和歷史考驗的東西。一是張公三豐的《太極拳論》。二是王公宗嶽的《太極拳論》和《十三勢行功心解》,這三篇是太極拳的總綱總論,重中之重。三是楊公班侯的《班侯九訣》。其中第一訣《全體大用訣》,對拳架一招一式的用意都做了概括總結,非常好(還有第八訣對拳架也有指導作用)。四是楊氏太極拳老譜32目。五是楊公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對每一招的說明要在行拳架時仔細體會揣摩。六是楊公澄甫的《太極拳術十要》。這些太極拳的經典論述如果真能落實到拳架裡一、二成即可登堂入室,終身受益。 總之這個階段行拳架不能再象第一階段那樣如木偶般呆板,跟行屍走肉般僵直,更不能全身如一盤散沙,局部妄動。而應該是以意領形,意靈形松,內靜外柔,周身鼓蕩,一勁貫通。既要有圓活輕靈的鬆柔勁,又要有上下一體,內外相合的整勁。3、返自然,空架子。 這是習練拳架的較高階段。在第一階段按死規矩學練,至第二階段把拳理拳法融進拳架,行拳架以意相領,走拳鬆柔彈活,舉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門,僵緊漸去,松活已生的基礎上,繼續向內求,知進退、懂虛實、用意不用力。說通俗些就是用心用腦子行拳,而不是單純的用手腳等肢體走拳。而且逐漸形成良好的太極條件反射,一舉手一投足處處都是太極。就象趙濟夫老師說的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 到這一階段就要儘量少的按剛開始的次序練習拳架了。而是在日常接人待物中都含有太極的條件反射,也就是所謂要空架子。這就是為什麼王公宗嶽把太極拳傳下來就只有幾篇拳論,沒有一式拳架,這是他聰明的地方。 咱們常把按套路打拳稱為盤拳架子。那為何到這一階段要空架子呢?架子,故名思義是用來放東西的,能有空間,架子才有用,才可將拳的真義放在架子上。如果架子上放滿垃圾,真義便放不進去,架子的作用也沒有了。再打個比方:我手上拿著一個桃子,我只是擁有桃子的軀體,並沒有擁有其精華,桃子在我手中久了便會腐爛。這如同沒有好好學拳,沒有把拳落在自己身上。如果我把桃子吃了,消化後吸收了,桃子就會變成我身體的營養,這如同用心學拳,有了收效。但是桃核兒是不能吃的,這如同學習過程中要辨別拳理的真偽。最後桃子的渣子都要排出體外,這就是所謂空架子(試想我們如果吃了東西不排洩的話會是什麼樣子)。換句話說,就是把沉肩墮肘等有為之法都放棄。就如同我已經擁有桃子的營養一樣,我們已經把「沉肩墮肘」這個意念深深的融進思想意識裡,動也是這個,不動也是這個,隨時隨地都是這個,所以外形上的,有為的東西都要揚棄。這時聳肩也是沉肩,沉肩也是聳肩,陰陽相濟了。 所以學練太極拳,我們從一招一式的拳架子學起,漸漸累積起來,融會貫通,再從架子中漸漸體會內意內勁,把握內意內勁的技巧後漸漸要讓內意統配肢體,意念一動身體便自然作出反應,最後連意念也無需動了,舍已隨人,這就是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鳥雀難以飛的神妙境界。

如何看待太極的快慢

世界上運動項目大都是中速度或快速度,很少有以慢速度方法來訓練搏擊術的,更多精彩微信搜索和美太極,只有中國的太極拳和上世紀20年代中期創拳的意拳,以其獨特的訓練方式-- 慢,來作為運動的方法,用慢速訓練出極強的技擊效果。他要求練習者必須要以慢速度做各種動作,不僅是慢速,而且還要求勻速。(慢優於快、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就是生生不息之動) 但是否說楊式太極拳就只能慢練呢。不是這樣的。楊公澄甫高足之一董英傑老師在《太極拳釋義》一書中指出:「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隨心所欲。」其實慢練只是練習過程中的一種方法,不是目的,太極拳應該是能快、能慢。慢練是為了練習肢體運動時的最佳配合比,是為了將來更快速的出擊。因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準確,精密度越高,在快速出擊時才能穩、準、狠的打擊敵人,達到拳論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何為大松大柔

咱們學練太極拳遇到最多的恐怕就是「鬆柔」「松沉」這樣的詞了。但是要真正的理解太極拳的松,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什麼是松。二是學練太極拳為何要松。(限於篇幅這裡省略「沉」「柔」) 松,其原義為使松(放鬆)或解開、放開。相關詞有鬆柔、松活、松融、松垂、松靜等,還有鬆散、松馳、鬆懈、松垮等。太極拳的松,應為前者而非後者。楊振鐸老師講「放鬆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那麼松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更好的緊!是為了打擊對方時,渾身如鑄般瞬間的緊。 那麼如何做到松呢?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鬆;二是肢體的放鬆關節的靈活。具體的要經過,肢體的放長、關節的靈活、意念的放鬆、周身貫通、百骸輕靈這樣一個過程。 一是肢體的伸展放長、關節的靈活。陳鑫大師說:「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曲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有意識的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骼鬆開、放展,使其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鬆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繫起來,更好地連結成一個整體。 二是意念的放鬆。太極拳是內功拳,應以心意為主,然後才求身勢。故松,應是先松心意後松身勢。行拳時首先要放鬆心態,這也是放鬆的入手點。李雅軒大師說:「松須松心,心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隨之而松。」 三是周身貫通。楊式太極拳的松,是鬆柔、松淨、松活、松融的那種有機的松,而不是鬆散、鬆懈和松垮的那種無機散亂的松。 四是百骸輕靈。李雅軒大師說:「人,應該靈活;拳,更應該靈活。」 所以光有鬆柔,沒有輕靈是不夠的。松的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拳時輕靈圓轉,行雲流水。《太極拳論》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 其實松不是在這裡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作為內家拳更需要現場的口傳身授,這裡只能是簡單的泛泛說一下。我們少兒活動中心輔導站準備用一周以上的時間,作為一個課題,系統的教授和解決鬆柔的問題。比如如何放鬆肌肉、如何松活關節、進步退步中如何放鬆、意識如何放鬆、放鬆與虛實的關係、放鬆與腰帶腰拉的關係、放鬆與內氣鼓蕩的關係、意識與肢體的關係、如何把松貫穿於整個拳架中等等。

總之,太極拳使人們在柔緩、輕鬆的運動中享受養生保健的樂趣,是一門高雅的武術與藝術。初學者學練楊式太極拳時,一定要全身心放鬆,舒展大方,身輕、步靈、勁整;處處走圓,大圈套小圈,直到有圈不見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外帶內,柔中寓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慢練是為了快用;大松大柔是為了大緊大鋼;本是武術是要傷身害體的,卻又養生蓄精,讓健康廣澤眾生;這就是矛盾,這就是太極之陰陽。

相關焦點

  • 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今日推送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一、傳統與簡化       至於楊式太極拳架的規矩,對於初學者,首先是楊公澄甫《太極拳術十要》,其次是明白十三式,再有就是32目。至於具體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只要跟隨傳統太極拳老師學習,都會在教拳過程中耐心細緻不厭其煩的反覆強調行拳的規矩。
  • 傳統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之練習方法
    一,明拳理,初習者務必明拳理,在以上幾篇裡反覆強調過,因為練習太極拳不象練習外家拳那樣簡單粗暴,太極拳是以意為主的,以心理作用調節改變生理的過程,是練習人體內氣的過程,若拳理不明,不知用意,不懂入靜,不明白松沉,只是練習拳架打型,根本無法練出太極拳的韻味,想練出太極拳之功夫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拳理是指導練習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航標燈,
  • 如何正確學習楊式太極劍
    如何正確學習楊式太極劍楊式太極劍和太極拳一樣,是體用兼備,健身效果與技擊功能相結合的。然而,楊式太極劍的演練,已經遠遠超出了健身和技擊的功能,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效應,是其它任何武術器械無法比擬的。一般來說,應該先學太極拳,再學楊式太極劍。從套路角度看,楊式太極劍的動作要領,包括一些動作,都和太極拳是一致的。從技擊角度看,楊式太極劍是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展。劍是手臂的補充和延伸,楊式太極劍術是太極拳術的發展。
  • 楊式太極拳單鞭、下勢和上步七星練習要點
    今日推送楊式太極拳單鞭、下勢和上步七星練習要點楊式太極拳第七十六式單鞭   動作和要點與第四式「單鞭」相同    楊式太極拳第五十七式下勢   動作: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僕步;同時,左掌隨重心後移 屈肘弧形裡收下移,經胸前而下,由左腿裡側前穿。眼神關顧左掌。   (圖208-209)
  • 練太極拳戒不掉這幾種行為,想出功夫難上加難
    太極拳初習者究竟該怎練太極拳,該注意哪些事項,最忌哪些行為呢,這是每一個初學者最關心的問題。一忌不明拳理,不站先練;事上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的門道和規矩,學練太極拳也是如此,雖不要求初習者對「太極」做過多深入的研究,也必須先明白何為太極拳,簡單了解太極拳陰陽轉換的道理,知道太極拳的行拳規則是,以松靜用意不用力為主,行拳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要節節貫串,一氣呵成等等,這些簡單的拳理如不明白,行拳豈不是盲人騎瞎馬?
  • 如何練好太極拳?如何糾正自己不好看的拳姿?
    學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找一個既有太極理論修養,又有豐富太極教學經驗的入門老師。太極運動要注重腳步和身體虛實轉換,要逐步養成沉肩松胯,以腰帶臂。在練習太極中架子固然重要,初學者就是從架子開始模仿學練的。好的拳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加以修煉,正如寫字一樣,誰都會寫,要寫好就不甜容易。那麼,我們如何練好太極拳的架子,如何糾正不美觀的拳姿呢?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如何遠離「太極操」?關鍵是在明拳理。我師爺楊禹廷生前常說:「練拳就是練的一個理」。太極拳之所以取名太極拳,是由於太極哲理是編撰太極拳的理論根據。太極哲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太極圖像。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
  • 廣府古城太極國術館義務教學傳統楊式太極
    2019年6月4日,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廣府古城,楊振河太極國術館在城牆旁義務教學楊振河太極38勢54劍,回饋鄉裡。楊老師說:「楊式38式是由我父親楊振河創編的,現在邯鄲市各中小學練的都是楊式38式,並寫進教科書。我們每天早晨來練,最少時幾十人,最多時團隊達幾百人。
  • 初學者練太極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今太極拳練習的人很多,太極拳不僅是老年人在練太極,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了太極的隊伍中來。但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卻不知道如何入門,怎樣的練習方法最好,自然就無從下手。套路從簡單的太極拳套路學起,比如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太極拳就很好。它動作不多,時間短,式子較全面。
  • 趙幼斌老師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及培訓的通告
    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趙亮祖父趙斌乃楊澄甫宗師之侄外孫,為楊氏太極拳第四代親族傳人,一代太極名宿。趙亮六歲隨祖父趙斌、父親趙幼斌習拳,系統、全面的繼承了楊氏太極拳,三十多年習練不輟,功架純正、拳械純熟、理論精通,多次獲得國內、國際太極拳大賽金牌。在2013年首屆中國武術段位制國考中,他以楊式太極拳單練套路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武術七段,成為最年輕的中國武術七段獲得者。
  • 楊式太極拳前弓後蹬步的練習要領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式太極拳前弓後蹬步的練習要領
  • 陳照丕《太極拳見解》(手抄本)
    明末清初時,餘九世祖陳王庭功夫純厚,拳藝深入化境,對陳式太極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蔣發,王庭公年老遺像蔣發侍立,現此像尚留。清道光年間,餘十四祖陳長興,拳藝高超,編著太極拳十大要注,太極拳點頭篇,太極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於千百人群之中,無論如何推旋,擁擠,凡近其身者, 如水衝石,不抗自退。腳步絲毫不動,人稱為牌位先生。
  • 扎西講解《太極拳十要》(上)
    澄甫宗師的《太極拳說十要》是對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總體要領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也是被其它太極拳門派讚揚和認可的習練準繩。習拳最重要的就是明理,要懂得習練的規矩,遵守習練的法則,才能入門,進而習有所得。我僅以個人近四十年的習拳心得,對宗師立下的準繩加以體悟,只能說有些粗淺體會願和大家分享。
  • 從零開始學太極,太極氣功十八式
    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鍊,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 [康康解惑]太極拳內功修練入門的九級練功法是什麼?
    所謂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松練到全松。
  • 太極拳論解析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
  • 太極陰陽之理——重在實練
    功夫不負人們習慣把太極拳簡稱為「太極」,就是強調這種拳的陰陽(虛實)之妙。練太極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練人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方式,是練陰陽互濟的奇妙,是練道。太極推手晨曦中聚焦廣場,你會看到好多握拳的,舞箭的,揮刀舉棍的男女,他們冠以練太極之名,身體力行演繹「人生處處皆太極」,此箴言是清末民初陳式太極陳鑫提煉總結的經典理論,既含了人體陰陽相濟之理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央視記者親身體驗"最強太極推手"功力時,發現其所謂的"最強太極推手",卻只對徒弟"起作用".  不尊重基本的物理規律,引得網友一片質疑和嘲諷,"最強太極推手"閆芳一時淪為笑柄。有網友觀看視頻後評論道:"江湖盛傳的"劈空掌"、"隔山打牛"露面了!"中國武術是如何墮落的,看完這個視頻你就明白了。"
  • 四節太極拳課程,都是講了什麼,讓年輕學子重新認識太極拳?
    在以前聽到練太極拳,都會認為這是老年人的運動,經常會出現在公園裡,或是電視劇出現的武打項目。覺得與我們這個年齡段不太相符合,離得很遠。但是經過四節太極拳課程,讓我重新認識了何為太極拳?如何練習太極拳?太極拳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哪些益處?
  • 【音頻】練太極拳如何眉宇放鬆?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