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概念出自「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它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點。太極謂之陰陽,謂之道,謂之人生,所謂一物一太極,通俗的說法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時空交織的點——這些點便稱「太極」。一草一木是太極,花紅果實是太極,小貓小狗是太極,螞蟻蝴蝶亦是太極,住的房屋開的車子也是太極,人當然更是「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故萬事萬物都具陰陽屬性。
人們習慣把太極拳簡稱為「太極」,就是強調這種拳的陰陽(虛實)之妙。練太極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練人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方式,是練陰陽互濟的奇妙,是練道。也可以說是在練認識宇宙人生的眼光,體悟處理事情的圓通和靈敏。
晨曦中聚焦廣場,你會看到好多握拳的,舞箭的,揮刀舉棍的男女,他們冠以練太極之名,身體力行演繹「人生處處皆太極」,此箴言是清末民初陳式太極陳鑫提煉總結的經典理論,既含了人體陰陽相濟之理,又合太極順乎自然、天人合人的理念。如果把學習國粹文化《周易》視為文練,那麼打拳就是武練。
初「武」伊始,看北京理工大學體育教師邱惠芳演練的楊氏二十四式,衣袂飄飄,眼神明麗,舉手投足優雅得如詩如夢……於此,意念動了,緣便起了,太極就此開始了,虛實、陰陽、動靜,理解的膚淺卻一板一眼做得認真。有資深旁觀者道,那叫「太極操」,花樣柔美中看不中用,究竟是「操」還是「拳」初學者難以分辨。拳顏云:根在腳,勁於腿,主宰腰,形於節是拳,外在的肢體運動是操。操可以看成是拳的衍生物,雖然不中用,也能練個肢體靈活。至於從操到拳要經過多少歷練?各人起點悟性不同,說不準。拿套路比喻,先要盤架子做到形似,後以身帶手,再以手領身,至於以神運身,一般人恐怕達不到,百裡之一二吧。
……晨昏更迭日復一日練下去,練「太極」不能持得失心,它讓人遠離喧囂,回歸內在的自我,那種歡喜與寧靜就像一場「悟者自行」的修行,《十三勢歌》曰「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只要做,不要說。
註:木一爻,愛好文學、易經、太極。習練太極拳數年。自2013年開始學習《易經》,性愚,尚沒開悟。寫有不少「太極人生」感悟,如:網上傳的《太極是一場修行》為本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