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什麼?「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修煉精、氣、神三寶乃內練。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
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特色強調的練內。《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
太極拳初學最難管住自己的,也就是眼、耳、口。心難靜,易受幹擾,太極拳要求似聽非聽,似看非看,口微閉合,此態勢貫徹於整套拳架,固守神意,蓄能儲精養氣,是太極拳內練的主題。固守此三者,不讓其與外界幹擾相通,外不入內,內自不出,耳多聽則搖精,目多視則勞神,口多言則損津,佛學所謂聲色皆是自損。
二、鬆柔:觀佛門雕塑,端立端坐,莊嚴肅穆,端莊慈祥,體態鬆柔,佇觀端祥。
《丹經》:「大道以虛靜為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上」。此中「虛」即鬆柔之意。老子論鬆柔有「致虛極,守靜篤」「骨弱筋柔」「柔弱處上」「柔之勝剛」等理論。
道家原理源於《易經》,《易經》之「易」則為陰陽變化論。太極拳是陰消陽長,剛柔相濟的拳術,所以說鬆柔則是太極拳的靈魂。你不知鬆柔,如何理解陰陽,又何以掌握虛實。所以學拳之初我們就要貫徹鬆柔的理論,按照太極陰陽之說和太極拳鬆柔之特性堅持修煉。鬆柔學是太極拳理法學的過程,它貫穿於我們學拳的每一個階段。
三、調息:油然而生靜寂,自我呼吸之間,當下就有屏息深長。
《調息訣》:「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愈調,真息往來,呼吸之機,自能奪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謂息之歸根,命之蒂也。一念澄明,常惺常寂,範圍三教之宗,吾儒謂之燕息,佛氏謂之反息,老氏謂之踵息,造化闔關之機也,以此證學,亦以此維生。了此便為證上徵下之道。」天下生物物種之息,自然之道也。
《莊子》:「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太極拳漫步練架行拳調息自在自然「深深」。《大道指要·道言淺近說》:「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因此習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任息自調,行拳過程只要守靜,雜念摒棄,自然心靜調息。
習練神凝、鬆柔繼而調息,調息而練氣,修煉太極拳自然是「氣以直養」。「道者,氣也。保氣者得道,得道者長存」。
老子說:「能嬰兒乎!」覺悟維生的真性。這就是常寂中獲取的覺醒的智慧。面對信息化的現代,最難得進入的是心地純樸,心靜如水的常惺常寂,所以有人說:「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我們的健康要遠離浮躁汙染的世態,自己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得去參悟什麼是神凝、鬆柔、調息。
太極拳如琴,弦太緊則會崩斷,弦太松則不出正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的根本。這不是一味執著一蹴而就的事,留一點清虛寂靜的時空揣摸行拳,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慢練太極拳的入道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