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勁之秘

2021-02-08 傳統武學

「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來化解人家來勢的,它也可以發力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盤骨。古老的說法是腰胯,這只是籠統的講法,實則只指盤骨。所以練太極拳者,而用腰肢發力,已經不對。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盤骨,而太極拳正就是用盤骨來打你,這個部位,在太極拳中叫作「大拳頭」,反而手掌握成的拳頭,僅「小拳頭」而已,從來不加重視。一個嬌滴滴女流,只要懂得開胯,以盤骨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來發力,帶動通身骨骼出擊,那麼纖纖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識別二維碼走進傳武明師微課 總有您需要的!

盤骨的發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對手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也所以太極拳千年以來都是秘拳,也所以失傳了的太極宗派,都要找一種力量來附會一番,例如附會氣功、氣勁之類……成人的盤骨,尤其是男人,已經硬化,其構合縫隙間的軟骨,也已鈣化,連成一起,所以成年後才學太極,不易開胯。兩年而能開胯者,已經算快。學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還同時要學脊骨的「節節用力,節節貫通」。換言之,太極拳是由盤骨帶動脊骨,再帶動四肢筋骨發勁的。 


太極耍得這樣慢,有理由的,就是要學懂和練習「節節用力」,身上每根骨頭都要能做到節節推進,而過程中半點肌肉的力量也不用。如果耍得不夠慢,便無法體會每節脊骨、每節手骨如何活動,而且太快的話,練習者對姿勢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對錯沒有那麼自覺,夠慢的話,會知道自己的姿勢有沒有不妥。姿勢對,筋骨便順,才能運用每一節骨;姿勢錯,筋骨不順,便不能逐塊骨頭控制。不過,太極高手也兼練快架,這在以前是關上門才練的了。 上期說太極是種「筋骨拳」,便是如此意思。你大可叫它作「白骨陰陽拳」,除了聽起來邪邪地不好聽之外,理論上並無不對。 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不同於一切其他武術之處。其他武術,都以肌肉發力,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練跆拳道者,腿肌發達,無一例外。即使我很尊重的詠春拳,練之有恆,一樣會在腋下和前臂出現結實的肌肉,皆因詠春雖不用「死力」,仍極著重「?底力」故也。詠春拳也有「三節骨發力」和「七節骨發力」的講法,其中七節骨發力便要用上脊椎力,但詠春對脊椎的運用,遠不及太極精微。循上所言,練太極拳者,沒可能練出肌肉,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也因此,太極高手是最沒有「樣子」給你辨認的,而太極古籍中常提到的「用意不用力」,令人費解,如果我說「用骨不用肉」,可能令人更加明白。用骨,就如瑜珈之不用隨意肌,要用意來控制和練習,是以太極拳重視「意」,因為這種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細緻地控制骨骼。 由於真正的太極拳要求拳手,對周身每節骨頭都能號令,所以無論對方碰到他身上任何部位,他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反擊。而且,這種反擊快如閃電,出於自然反應,是之謂「全身是手手非手」。各位,有沒有一種拳法,要求拳手用尾龍骨打人的呢?或者用心口打人的呢?或者用脊骨打人的呢?脊骨在任何他種拳法中,都是力加保護的項目,但太極拳則要求習者在別人打其脊骨時,直接就用脊骨反擊,而這種反擊,還包含精微的旋轉力,把打來的力量,以旋轉的形式,反送給擊者。因此,世上也只有一種拳法,是歡迎對手打到自己的身體上的,最好是拳拳到肉,不要落空。習太極拳者常言所謂「捨己從人」,是以做到了「全身是手手非手」為依歸的。如果連全身是手手非手是甚麼也未知道,就去捨己從人,便等於任人宰割,給人打得變泥巴了。而我所見到的,就是無數根本不知筋骨運用的太極練習者,闊論高談捨己從人,真是替他們擔心。 太極拳一點也不怕手腳快的人,原因有二,一是這些人用的只是肌肉的力量,其力並不綿長,很易化解。第二,是任他們身體多快,要覆蓋的距離都很長,至少一兩尺。但太極高手要覆蓋的距離則極短,只不過是脊骨那麼轉一小轉,盤骨那麼一收束而已,這些在體內骨節間的細微動作,一定快過世上最快的腳、最快的拳,而且快很多很多。 當然,太極拳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搏擊技術,它也是有其極限的,雖然我還未找到另一種比太極更快,破壞力更大的拳術,但你一鎗射向楊露嬋,他還是要乖乖中彈身亡的。太極拳雖能化解來勢,以四兩之力,撥動千斤,但你開部MINI撞過去,太極高手還是要給撞得頭破血流。你放一個小炸彈在太極高手身旁引爆,他也是無得化解,只能化為灰燼的。 我以上所講的,大家不會在書籍中看到,一方面著書的「大師」大都不懂,另方面真懂的也不會說出來,因為這些都是門派之秘。我寫出來,不是要揭人之秘,只是覺得再不寫的話,太極拳便在屈辱中失傳,我很想大家能夠真正明白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去到哪個地步,從而反思一下今天的一切一切,不過想咁而已。況且,我就算講了出來,讀者也不可能知道盤骨要怎麼動,每節骨頭又要怎麼轉。我不屬於任何派別,也不能運用上面我所講的筋骨學問,所以大家不必向我挑戰,以印證太極。我只是知道這些。就說出來而已,也希望有天大家要學太極,或大家的子女要學太極時,可憑上述而善擇老師。把秘密說出來,你也不可能照做得到,這是太極拳寶貴之處。凡是寶貴的東西,都很難學,很難有成,但又很易失傳的。(本文完)

真正的武學,不可能普羅大眾,一直以來都是陽春白雪,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現在傳統武學會員(第四期已經開始招募,五月份開課,裡面有很多各拳種優秀的功法,包括樁功、內功、肩胯訓練、技擊、養生等,願自己在武學路上少走彎路的朋友,請關注傳統武學會員招募書(第四期),可以加羅山主微信:18513683927進行交流。 


相關焦點

  • 練太極,究竟怎樣做到虛靈頂勁?
    虛領頂勁是太極拳第一要領,亦寫為虛靈頂勁,語見於王宗嶽《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是對頭部姿勢的要求。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云: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虛領,即虛虛領起,徐致一注云:虛領者,謂當用虛靈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頂。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無論練拳對敵無過不及,過逾也,不及未到也,過與不及皆失中心點,如敵來攻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攻未呈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敝,不及為丟,不能隨曲為抗,不能就伸為之離,謹記丟頂離四字,如功能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接巧。
  • 太極陰陽之理——重在實練
    「太極」概念出自「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它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點。太極謂之陰陽,謂之道,謂之人生,所謂一物一太極,通俗的說法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時空交織的點——這些點便稱「太極」。
  • 太極長拳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顆明珠,李景林太極長拳有何特點?
    太極長拳是太極動中的一顆明珠,過去,許多名師都把它列為練習太極舉程序中的一個重要階化較投,楊式太極一代宗師楊澄雨在《大極體用全書》忽隅中說的很明確,「太極舉之程序,先練架(屬於徒測手),如太極拳,太極長……,」然而,事實上太等級長拳的傳投範圍比之太極舉要小得多,僅在少數人中間密相傳,珍藏不第,因此,雖然諸種流派的太接上極拳蔚然可觀,而太極長拳過去世人知之甚少。
  • 太極拳發勁的四大妙招
    口鼻之呼吸,不過藉以通內外而已。太極拳之吞吐,是「氣沉丹田」之謂,為丹田之內呼吸之稱。口鼻呼吸之外氣與丹田呼吸之內氣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丹田是習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兩種,即氣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練好丹田勁,發勁才會有力量。與丹田之元氣相交(心腎相交),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如此方是拳經所云之:「上下相連,內外合一」。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太極拳論解析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
  • 太極拳大師李經梧之子李樹峻口述領悟太極
    一、領悟太極(一)承領派系1、吳式拳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由王茂齋、吳鑑泉兩位宗師的共授大弟子趙鐵庵師爺傳於家父李經梧,趙鐵庵師爺在謝世前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太極拳譜》秘抄本(外界亦稱《太極秘本》、《太極秘宗》)一併授予家父。家父在趙鐵庵宗師謝世後於一九五六年又拜在同門師叔楊禹廷師爺門下繼續深造。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心得粗疏之處難免,僅作留存。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拳論》首句開章明義,從「太極」的解釋入手,解釋太極拳名。就是說,什麼叫太極,什麼叫太極拳?名正,則言順。我們考證「太極」這個詞,沈壽說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代孔穎達(574-648)註:「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也。」兩儀,就是指天地,天為陽,地為陰。
  • 小米體悟太極詩絮
    《太極循環圖》大小周天循經走,松沉升降莫滯留。更有帶脈呼啦圈,大珠小珠若星球。《圓規》高手轉折無痕跡,起勢收勢也同理。軸心中定畫圓弧,意易放長形在氣。《勁松》西風狂舞黃葉落,蒼松翠柏笑可掬。行氣運身熱血湧,天行健我悟太虛。《持重練功也是松》太極何時要練力,拳經拳論均無稽。
  • 太極拳握固內練之秘——神凝、鬆柔、調息
    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特色強調的練內。《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
  • 不要讓推手毀了你的太極情操
    因為推手具有一定的對抗性,所以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推手成了當今有些太極愛好者 「炫技」乃至「斂財」的一種手段。推手不是比手,這是歷代太極前輩的共識。太極宗師楊露禪之所以被稱為「楊無敵」,是靠其過硬的實戰武技把對方折服了的,而不是推手推贏了的。
  • 武當太極十三式
    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裡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王宗嶽《太極拳論》註解(四)
    而氣拳的功夫藝境,純以勁形反蓄的陰陽逆從法為法式,採用「勁形雙控」的機制。自身內由於有了分身法的修煉為基礎,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中土不離位的伏機雙控的攻防機制之運用了。
  • 【醫養專題】感恩太極
    我是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在參加培訓前已經習練太極拳有一段時間,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跟老師學套路動作,雖然老師也給我們穿插講一些拳理拳法,但我還是只把注意力放在拳的外形上,追求多學會幾套拳。後來聽說楊軍老師開辦太極醫養班,我就報名參加了。一開始,聽代課老師介紹課程安排:每節課先進行二十分鐘熱身運動,二十分鐘身法、功法練習,然後才能進入套路學習。
  • 《太極拳論》注釋
    極者,中也,至也;又窮也;樞紐根㭽之謂。陰陽生於太極,為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領袖也。此拳重在鍛鍊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偏不倚,不拘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絡萬象。故曰太極。太極本無極,處處分陰陽虛實;故名之曰太極。然初學者,就有形之姿式,入手學習,久之著熟;然後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機者,巧也,又樞機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尚不靜。
  • 太極八卦五行
    在太極拳中主要用到的是太極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卦學說。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太極八卦五行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太極八卦五行介紹  (一)、八卦八法  乾( )卦,是先天卦中的天卦,位居正南。
  • 傳統武術陳式太極拳動作分解教學——太極起式、金剛倒錐
    內勁:接上勢,兩手掤勁不丟,繼續後捋,勁由左腿纏至右腿,提左膝松胯,勁合於丹田。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護襠的作用。另外還可作為蹬對方膝蓋和臁骨之用。動作四:接上勢,左腳跟內側著地,向左前方鏟地滑出,重心在右腿,兩手繼續向右上方加掤勁,目視左前方。
  • 傳統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之練習方法
    一,明拳理,初習者務必明拳理,在以上幾篇裡反覆強調過,因為練習太極拳不象練習外家拳那樣簡單粗暴,太極拳是以意為主的,以心理作用調節改變生理的過程,是練習人體內氣的過程,若拳理不明,不知用意,不懂入靜,不明白松沉,只是練習拳架打型,根本無法練出太極拳的韻味,想練出太極拳之功夫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拳理是指導練習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航標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