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究竟怎樣做到虛靈頂勁?

2021-03-03 太極溫州

點擊上方「太極溫州」可以訂閱哦

(文章來自網絡,出於公益而轉刊。如有侵權請給本公眾號留言告知,將予以刪除。)

 虛領頂勁是太極拳第一要領,亦寫為虛靈頂勁,語見於王宗嶽《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是對頭部姿勢的要求。

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云: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虛領,即虛虛領起,徐致一注云:虛領者,謂當用虛靈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頂。
楊澄甫先生對「虛靈頂勁」的解釋有兩層含義:一、頭頸部「非用力上頂,要空虛」,二、「要頭容正直、精神提起」。


太極拳是武術,武術就是技擊。要技擊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頭部姿勢對技擊時的精神狀態具有重要影響。以自然界的動物相搏為例,貓捕老鼠時,在將捕未捕之際,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頭是伸的,眼是專注的,全身勁勢專注一方,這種頭部狀態和神態,就似「虛靈頂勁」。人在相搏技擊時,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則。行功走架雖不是直接搏擊,但它的技擊內涵卻始終存在。因此,練拳時「虛靈頂勁」這一要領是首要的,也是要貫穿於始終的。

楊澄甫對「虛靈頂勁」這一要領解釋說:「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這就明確指出了這一要領的具體做法是,喉頭微後收,下頜微收提,同時頭頂(百會穴)上提,使頸椎拔起,頭部自然端正,隨即便產生周身虛活、精神凝提的感覺。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氣勢,提攜周身,以達「滿身輕利」「勁力專注一方」之功效。

我認為,要做到「虛靈頂勁」,首先要做到「頂勁」。「虛靈」是對做到頂勁後的進一步要求或做到頂勁後所達到的理想狀態。「頂勁」是將頸椎骨節上拔,使其與胸椎、腰椎、尾椎各骨節連成一體而節節拔開,周身一體,形成一個整勁。我們老家有句土話,把「頂勁」形象地比作「馬梗子」,是說馬在拉車的時候,特別是在將重車啟動的那一瞬間,馬頭、馬脖子一定要向前「頂」,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個整勁兒向前拉動。
在勁上頂時,脖子容易「僵」,所以在「頂勁」的同時還要做到「虛靈」,即楊澄甫後面接著講的,「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比如做「雲手」動作,兩手左右雲轉,頭部也要自然地隨手、隨身向左右轉動,不能頭不轉光動眼睛,而失去協調性。「項強」是脖子用力的表現,容易使骨間肌肉自鎖,不僅影響氣血勁力的順達,也易失去自身平衡。但另一方面,脖子也不能軟,軟則無力,就談不上領起精神。比如做向前按的動作,注意頭部不要主動前伸,向前則力瀉,也容易使勁力前僕。所以,楊澄甫最後說:「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怎樣通過「頂勁」體會到「虛靈」的感覺呢?我認為可將這四個字歸納為一個字——「懸」,即「頂頭懸」。「頂勁」有頸椎主動向上挺的意思,反過來也可理解為頭頂主動向上領起,也就是說,在意識上要讓頭主動「懸」起,使頸椎骨節間拔開且松、豎,從而產生「虛靈」之感,此謂之「頂頭懸」。它就好像掛衣服的架子,鉤子掛在上邊,衣服才能下墜、一派自然。當然,在行功走架中,頭部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勁力與動作的開合,項上骨間亦有張弛之感。這樣,「虛靈」與「頂勁」同時存在,以「懸」當頭,以自然為要,不失靈活,精神自有。
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形神兼備」的功夫,是「用意識引導動作」的運動,是全憑心意(高級神經中樞嚴密、精細地指揮機體)進行的形體活動,所以把頭腦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在全身放鬆、周身松淨的情況下,才能做到「虛領頂勁」。

相關焦點

  • 【嫡傳授技】楊振鐸:頭部虛領與頂勁的訣竅
    楊氏太極拳總的特點是:緩慢柔和,式式均勻,姿勢舒展,勁在內涵,一般人都能接受。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初學太極拳時講究姿勢正確規範,動作適度,勁路適當。走架時上下相隨,虛實分明,運臂邁步都要曲伸相繼,而變轉虛實要靈活自然,不要出現遲鈍、停滯、重複、失重等現象。推手時,也要避免「頂抗匾丟」四種毛病,要做到「沾粘連隨」四個要點。「頂、抗」就是太過,「匾、丟」就是不及。要做到「捨己從人」,「沾粘連隨」,隨著對方的曲伸而曲伸。正如李亦畬《五字訣》所說「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 扎西講解《太極拳十要》(上)
    《太極拳說十要》——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錄1.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6.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 如何訓練太極拳的「鬆緊」
    練太極者眾,能技擊者少,實是因為練操者眾,練拳者少;練操易而練拳難;教操者眾而教拳者少。練太極欲求技擊,必須先求形正。各家太極拳招式都不盡相同,難道只有一家形正,其餘都不正?不是的。形正並非指每一招式的運行路線標準不變,而是指身法要領正確。身正形順,則內勁自出。
  • 太極拳論解析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王宗嶽《太極拳論》)「神明」就是一種自然符合規律的狀態,對規律的自然體察和調節糾正以便符合的一種水平。怎麼才能達到?先練「著」法,要反覆練習,熟能生巧,一開始先走架,練好外形動作。外形準確了,逐漸體會內,要「找」內勁,就是「漸悟」,不要急。
  • 習練太極拳不同階段 身體反應和感覺會如何?
    壓縮旋轉不但是產生能量的方式,也是傳簇能量的方式,練到身體哪個部位練會壓縮旋轉了,能量就會傳簇到哪個部位,周身都練會壓縮旋轉了,能量就實現了周身傳簇。剛開始重心轉換時,身體壓縮旋轉的能量作用於地面,地面對身體的反作用力(即上下貫通之力)只傳簇到腳,因為還沒有練會太極,所以腳以上部位的能量傳簇還是按照肌肉緊張發力的模式傳簇的,即如果肌肉不緊張,能量就傳簇不上去(肌肉緊張發力時,肌肉緊張本身也是傳簇能量的方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習練的就是身體的通,即壓縮旋轉。
  • 練太極提起精神,才能一舉動周身俱輕靈
    太極拳的修行也是要使體內陽氣升騰,陰氣下降,從而貫神於頂,氣機下降於丹田,精神由此渙發。打拳之時,要注意收斂精神,不使散亂,亦不要昏沉。散亂是指人雜念紛繁,不得收斂。或想起工作上的事,或糾纏於生活中的煩惱,這些都要儘量忘掉,專心行功。昏沉則是指行功時,精神沒有提起來,頭腦迷糊,神志不清,這也是練功的一大害。
  • 《太極拳論》注釋
    不動時,渾然一太極。如微動,則陰陽分焉。其靜的姿式;雖無痕跡可指,然陰陽虛實,已具其中。故曰靜之則合,而功重在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學者務須詳察領會,自無不如意也。過,逾也。不及,未至也。就,即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與人相接之時,隨彼之動而動;彼曲我伸,彼伸我曲。與之密合,不丟不頂。以中為主,自無不合。初學此拳者每失之過迨,稍動勁,則每失之不及。學者宜審慎之。人者,敵也。
  • 太極勁之秘
    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來化解人家來勢的,它也可以發力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盤骨。古老的說法是腰胯,這只是籠統的講法,實則只指盤骨。所以練太極拳者,而用腰肢發力,已經不對。
  • 2018年袁師懋道長親授太極十三勢四月一日開班
    授課內容一、武當太極十三勢太極十三勢為武當祖師張三丰首創之拳法,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山鎮山之寶,長壽之法。其中內含吐納導引,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等道家養生功法,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鍊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有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種組合,及融合道家內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 太極陰陽之理——重在實練
    功夫不負人們習慣把太極拳簡稱為「太極」,就是強調這種拳的陰陽(虛實)之妙。練太極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練人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方式,是練陰陽互濟的奇妙,是練道。太極推手晨曦中聚焦廣場,你會看到好多握拳的,舞箭的,揮刀舉棍的男女,他們冠以練太極之名,身體力行演繹「人生處處皆太極」,此箴言是清末民初陳式太極陳鑫提煉總結的經典理論,既含了人體陰陽相濟之理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無論練拳對敵無過不及,過逾也,不及未到也,過與不及皆失中心點,如敵來攻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攻未呈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敝,不及為丟,不能隨曲為抗,不能就伸為之離,謹記丟頂離四字,如功能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接巧。
  • 學拳必看太極三功:腰功、胯功和腿功
    二、太極胯功「胯」是人體下肢三大關節之一,是下肢三節之根,胯關節是腰與腿連接的重要樞紐。胯的技擊作用很大。甚至腰與腿靈活性的關鍵也在於練好胯關節。胯的作用表現:促進上下肢協調,行氣主要關卡,產生爆發力的源泉,是體重的承擔者,是技擊進攻的武器。
  • 太極這麼練,一遍頂三遍!
    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拳從六分鐘延慢至整套九至十分鐘。 七十多式和八十多式的傳統套路可延慢至整套三十分鐘左右。 「拳慢三分」只是個術語,確切的說,應該是三至五分的慢。 延慢三分的道理是什麼?
  • 武當太極十三式
    十三字訣的總訣就是一個「練」字,舍「練」而空口說則總無益也。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顎。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裡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 【名家抒己見】——如何理解「無極生太極」
    這是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中國傳統哲學陰陽八卦學說的基本思想。太極拳就是本著這一思想而形成的拳學體系,「無極生太極」可以說是理解太極拳理,習練太極拳功夫的根本。
  • 太極大師楊澄甫:高手的修煉法門,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云:太極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太極拳名家楊澄甫說: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剛練拳架最常出現的通病就是聳肩翻肘,這樣身體自然會緊,所以要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反醒,檢視肩肘是否松沉。而鬆開腰胯是太極拳中最難解決也是最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體的主宰,只有腰胯鬆了,才能做到全身的鬆柔。 三是自然檔距。這是楊式太極拳最獨特的地方,無論是弓步、橫步,進步、退步,兩腳橫向都要求有大約等肩寬的距離。這樣才能正肩正跨,才能中正松沉。
  • 「太極念」靜心、意專、中正安舒,你能分清拳與操嗎?
    練太極,寶成師傅特別強調:虛靈頂頸,中正安舒——沒有這個「中正安舒」就白練了,什麼都沒有了。打拳的日子越來越沉迷,多少忙碌多少心思紛雜,晨練幾許便心清氣爽了……幾年下來,打好打壞,三、五套下來不覺累了(套路多半是操,)一般習練者,先操後拳,慢慢進步。「太極拳」有魔力,無形中控制人的思想,於渾然不覺中改變人的外形,對著鏡子看臉圓了,肌肉結實像去外星鍍了層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