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王宗嶽《太極拳論》註解(四)

2021-02-08 熙太極


【釋句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闡釋】


王宗嶽在這裡提出了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的具體的方法之升華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著熟」,然後方能「懂勁」,最終達到「神明」的練功之順序。




那什麼是「著熟」,具體內容是指什麼?


如果按照練功步驟說有兩個階段:一為傳統拳術套路中的各種攻防招式,要打得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內的動靜、剛柔、虛實、方圓、開合的攻防機體、機制,此是建體的著熟階段。再通過具體攻防招式的餵手、拆手、拆拳、盤架子(就是盤拳過手)、推手、模擬實戰等修煉方法,體會各種攻防招法的技戰術目的,及各種攻防招法變化的自身內在攻防機制運用攻防法則的能力,要使自身內外通透。再進一步通過盤較,使自身內勁、外形陰陽相濟,實施攻防招法的動靜、剛柔、虛實、開合四者合為一體,時時符合要領,處處合乎法則、規矩,做到自身內外合一,周身一家,此即為著熟攻防功夫階段了。因為此著熟階段,以下乘形拳功夫為主,故曰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藝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實施,乃至妙變化之自出為基本法則。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盤,或左閃或右趨,或右閃左趨;似進非進,似退非退;進中退、退中進;近而遠、遠而近,恍惚形如神飛無定。其所實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詐、誑騙、引誘、驚駭之式;有橫豎、斜直、伸縮、吞吐、摺疊、奇正之機,以諸式連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掛鞭,暴打連環,謂之形拳招熟的藝境。然非身柔若絮、靈活穩準,難以為此也。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藝境,含有三個內容,一是攻防招法的變化至妙之自出,連而不斷,謂之招熟;二是各種攻防招法齊備,皆能自變至妙而出之謂之招法全運用能力全;三是必須身柔若絮,而又靈活穩準,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後而乃能勝之,將人跌僕於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藝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體」的攻防技術、技巧、功夫之內容。故曰:「為成手的入門築基階段」。雖曰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為體用,亦足以向機御變,因變致神明藝境。形拳招熟者,後天之功此又形拳招熟立名之精義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礎上進一步求「懂勁」。



什麼是「懂勁」?懂什麼勁?


首先要懂的勁,即懂自己身內的內勁,外形之「筋勁骨力」的勁力;內勁和外形主從相互為用的「勁力關係」。明白上述兩點,在做到與人推手、攻防較技時,順隨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離;形不離勁,勁不離形,內勁、外形剛柔相濟以為用。達到此藝境,是謂之懂勁功夫階段了。因為此懂勁功夫階段,以中乘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氣、意拳為主,故名之曰:「氣、意拳懂勁」。其攻防功夫藝境描述如下:


氣(意)拳懂勁,此氣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氣君來骨肉臣」為君臣主從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氣,意即是氣。認為意到氣到,氣到則力到,故尚巧。即以內勁為主,外形為從,賓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氣拳的功夫藝境,純以勁形反蓄的陰陽逆從法為法式,採用「勁形雙控」的機制。自身內由於有了分身法的修煉為基礎,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中土不離位的伏機雙控的攻防機制之運用了。


其特點是:


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力也。能潛神熟練,自可時至神知的境界。


文中的論述內容,較全面的將暗勁法式陰陽逆從之懂勁階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點論說的清楚而又明白了。特別注意的是要將形拳招熟明勁法式之勁形順從的招熟階段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的特點和暗勁法式的勁形逆從之懂勁階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點之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的特點區別開來。而明勁法式的順從階段形拳招熟所要求的身法功夫是身柔若絮、靈活、穩、準而已;可暗勁法式的逆從懂勁階段所要求的身法功夫卻是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力也。


逆從法的攻防功夫階段運用攻防招法的機制乃是內氣、外形逆從的伏機雙控之機制,又運用的是不先物為的無為法式,即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為特點,故而在比武較技之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自然圓通活潑而無滯,流暢自然了。拳勢以縮、小、綿、軟、巧為主要形勢,故曰:即之也溫的尚巧者也。


莫要小瞧明勁法式順從之形拳招熟階段的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的特點和暗勁法式逆從懂勁階段的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為特點之微妙的差異,這是有作法和無為法在攻防機制、法則上存在的本質上的區別。就這一點區別處,是因為適時的轉法而造成的攻防功夫藝境層次和升華的根本原因。



而此處的手靈妙的含義是指什麼內容而說的呢?這就是指不攖人之力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相互為用的攻防能力而言的。就是: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


摘自——李亦畬《五字訣·勁整》


能如此而運用者,就是手空靈之精義妙旨爾。這些,就是暗勁功夫逆從懂勁階段的攻防功夫的特點。


由上面分析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著熟是漸漸修煉出來的的功夫,是由自身原來攻防機制的無序,漸修煉到自身內攻防機制的有序;而懂勁是在自身內攻防機制有序的基礎上修煉而悟出來的如何隨機運用內勁、外形之剛柔的功夫。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由著熟量的積累到懂勁的質變的飛躍過程。懂勁是修煉過程中質變飛躍的產物,修煉得法而勤於思,可能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可明顯得體現而顯現得出來,相對而言,著熟的時間就長的多,甚至修煉終生而不能得之。


自身攻防功夫達到氣、意拳懂勁的中乘階段,再由懂勁繼續修煉,由於能自覺的做到「行成於思」,每日修煉不輟,攻防功夫日新月異,積時日久即可階級神明藝境。何謂神明藝境?前賢多有論說描述,擇其要者而言之:「自身全體透空,繼而達到無形無象,雙輕而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而不近於重,則為「離虛」。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應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對手之堅剛盡化無有矣!內之虛靈不昧,能至於外之清明,有感而應,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發在不發之中,發必中的」。此說非用心練拳體悟,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是不能豁然貫通的。尤其須要經常與他人較技,專門修練地盤的靠法、人盤的肘膝之法而用「粘走」方法,才能徹底達到神明藝境,才能徹底豁然貫通。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加關注 更精彩)

相關焦點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而分合、靜動、曲伸、走粘、緩急等這些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又都可歸納為「陰陽」二字,陰陽又最終統一於「太極」,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這種拳法稱之為「太極拳」的緣由了。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裡總結了太極功夫的三個層次。著熟,著法熟練。懂勁,懂得勁的規律。神明,神妙而高明。俗話說:「熟能生巧。」
  • 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無極」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中國哲學認為,「無極」乃天地之始,也是人體之始,是人的嬰兒狀態,練太極拳就是返璞歸真,去雜念,健身心。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太極拳論》注釋
    陰陽生於太極,為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領袖也。此拳重在鍛鍊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偏不倚,不拘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絡萬象。故曰太極。太極本無極,處處分陰陽虛實;故名之曰太極。然初學者,就有形之姿式,入手學習,久之著熟;然後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機者,巧也,又樞機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尚不靜。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尚不動。於動時,存靜意。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與人對敵,如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數,有大圈,小圈,半個圈,陰陽之奧妙,步法之虛實,太極之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不同,太極之理則一也。          由著熱漸悟懂勁由懂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著者拳式也:今同志專悟懂勁,故不能發人,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漸學懂勁,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此句紀求姿勢後悟懂勁,不難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貫通,即領悟得拳奧妙,能氣行如九曲珠太極理通焉,非久練久熟,何能此境耶。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這番問答真真切切地詮釋了《太極拳論》
    這就比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並不經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 又提出運動中自轉的纏法有順、逆之分。我根據陳發科師示範動作的變化,在自轉的順、逆變化之中,同時有前後、左右、上下公轉,而找出公轉正旋、反旋的規 律,並從實踐中體會出"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的規律。
  • 太極大師楊澄甫:高手的修煉法門,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云:太極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正如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所說,要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第二階段的練習,主要是將勁沉到腳底。如太極拳名家武禹襄的《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體。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兩個問題
    在太極拳古典理論著作中,被拳界評價最高的應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下簡稱《王論》)。
  • 太極拳「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
    太極拳的推手,更講究「法」與「勁」的運用,而且把「勁」的範圍更加擴大,內容更加豐富起來。太極拳中所謂的「懂勁」,不僅把自身力量的發揮應用作為「勁」的內容,而且把接觸對方以探聽虛實動靜的靈敏度,以及如何審敵度勢等等,都放在「勁」的範圍以內,懂勁就成了了解和掌握勁的運用的專門術語,拳論說:「由著熟而慚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又說:「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 太極長拳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顆明珠,李景林太極長拳有何特點?
    李景林把發自命門的勁稱為寸勁,過去練太極拳的人常說,太極發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李景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勁走螺旋,源於丹田,發自命門的寸勁說,把太極勁的練法和意境向前推進了一步。所說寸勁並非一寸之長,而是比喻走圈幅度越小,勁意愈長,能延綿不斷。因此,行功走架時,一招一式都要自覺地意識性很強的進行「勁走螺旋,源於丹田,發自命門」的太極運勁的鍛鍊。
  • 楊澄甫入室弟子董英傑大師太極拳經驗談
    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2.       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3.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王宗嶽生平新考
    龍門老道慧眼識英才,收武學天賦極高的絳州才子王宗嶽為徒,悉心授教,使「道士拳」在民間開始傳播,為以後太極拳造福於人類打下了基礎。王宗嶽精習龍門派道師所授的「道士拳」,並刻苦研究其姿勢套路與人體氣穴養生的結合點,讓技擊與養生結為一體,從自身體會編寫出《太極拳論》,為幾百年來太極拳的正確發展留下了不朽之作,是迄今為止太極拳各門派公認的至高理論。
  • [康康解惑]太極拳內功修練入門的九級練功法是什麼?
    所謂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松練到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