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海軍
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
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
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在不少太極拳家的專著中雖然都能見到關於《太極拳論》的注釋與理解,然由於文化背景、學拳條件、個人悟性,乃至功夫修為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又會存在一定的異議。故對太極拳初學者、愛好者們而言可能會感到莫衷一是,心中沒有一個參考的準繩。如拳論中的|「懂勁」、「雙重」等究竟是什麼意思?
本著學以為用,儘可能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能給大家提供一個較為貼近真意的參考,筆者不揣冒昧,根據自己多年學拳體會,今將《太極拳論》詳細解讀如下。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註:古人認為天地未分之前,是混混沌沌的樣子,混元一體,故把這種狀態稱為「無極」;這種狀態到達極限後便開始分化,天為陽,地為陰。《易經》認為世上萬物都有這種屬性,故稱為「太極」。「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太極即「一陰一陽謂之道」。通俗的理解,無極就是混元一炁,太極就是無窮盡的變化,而變化又不離陰陽。
解:太極是從無極中來,這也是太極拳之動靜變化的源點,陰陽轉化的根本方法。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註:太極拳的動是由內達外,靜極而生動。
解:身體一旦開始動就要由內達外,往外分開並達到極限,這便是太極;一靜就要由外到內,要往裡合併達到極點,這便是無極。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註:「隨曲就伸」是指太極拳的不主動、不多動,不妄動;保持自然,跟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
解:隨對方曲伸而變化,不能主動,過與不及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