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2020-12-17 阿七聊功夫

作者/戚海軍

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

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

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在不少太極拳家的專著中雖然都能見到關於《太極拳論》的注釋與理解,然由於文化背景、學拳條件、個人悟性,乃至功夫修為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又會存在一定的異議。故對太極拳初學者、愛好者們而言可能會感到莫衷一是,心中沒有一個參考的準繩。如拳論中的|「懂勁」、「雙重」等究竟是什麼意思?

本著學以為用,儘可能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能給大家提供一個較為貼近真意的參考,筆者不揣冒昧,根據自己多年學拳體會,今將《太極拳論》詳細解讀如下。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註:古人認為天地未分之前,是混混沌沌的樣子,混元一體,故把這種狀態稱為「無極」;這種狀態到達極限後便開始分化,天為陽,地為陰。《易經》認為世上萬物都有這種屬性,故稱為「太極」。「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太極即「一陰一陽謂之道」。通俗的理解,無極就是混元一炁,太極就是無窮盡的變化,而變化又不離陰陽。

:太極是從無極中來,這也是太極拳之動靜變化的源點,陰陽轉化的根本方法。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註:太極拳的動是由內達外,靜極而生動。

:身體一旦開始動就要由內達外,往外分開並達到極限,這便是太極;一靜就要由外到內,要往裡合併達到極點,這便是無極。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註:「隨曲就伸」是指太極拳的不主動、不多動,不妄動;保持自然,跟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

:隨對方曲伸而變化,不能主動,過與不及都是不對的。

相關焦點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兩個問題
    在太極拳古典理論著作中,被拳界評價最高的應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下簡稱《王論》)。
  • 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無極」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中國哲學認為,「無極」乃天地之始,也是人體之始,是人的嬰兒狀態,練太極拳就是返璞歸真,去雜念,健身心。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心得粗疏之處難免,僅作留存。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拳論》首句開章明義,從「太極」的解釋入手,解釋太極拳名。就是說,什麼叫太極,什麼叫太極拳?名正,則言順。我們考證「太極」這個詞,沈壽說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代孔穎達(574-648)註:「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也。」兩儀,就是指天地,天為陽,地為陰。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王宗嶽《太極拳論》註解(四)
    【闡釋】 王宗嶽在這裡提出了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的具體的方法之升華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著熟」,然後方能「懂勁」,最終達到「神明」的練功之順序。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藝境,含有三個內容,一是攻防招法的變化至妙之自出,連而不斷,謂之招熟;二是各種攻防招法齊備,皆能自變至妙而出之謂之招法全運用能力全;三是必須身柔若絮,而又靈活穩準,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後而乃能勝之,將人跌僕於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藝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體」的攻防技術、技巧、功夫之內容。
  • 王宗嶽生平新考
    >       在當今中國的武術界,公認太極拳創始最早應是道教始祖老子。龍門老道慧眼識英才,收武學天賦極高的絳州才子王宗嶽為徒,悉心授教,使「道士拳」在民間開始傳播,為以後太極拳造福於人類打下了基礎。王宗嶽精習龍門派道師所授的「道士拳」,並刻苦研究其姿勢套路與人體氣穴養生的結合點,讓技擊與養生結為一體,從自身體會編寫出《太極拳論》,為幾百年來太極拳的正確發展留下了不朽之作,是迄今為止太極拳各門派公認的至高理論。
  • 這番問答真真切切地詮釋了《太極拳論》
    但是,本文只講出"無過不及",卻沒有說明以何處作為標準,未免使人迷惑。陳式十六代後裔陳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兩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這就比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並不經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 又提出運動中自轉的纏法有順、逆之分。
  • 論「無極,太極,陰陽」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這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篇的第一句話。無極,太極,陰陽,是生屬關係: 無極是大自然的本相;太極是人類認識世間一切事物的始終,其中充滿了易變的智慧;陰陽是在人類認識所有事物正反、生死兩面的具象。
  • 王宗嶽傳武當太極拳十三式歌訣
    今天,分享一下王宗嶽的武當太極十三式歌訣,喜歡武當太極拳的朋友,可以把這個背熟!對自己打好武當太極拳非常有幫助!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八卦加五行,合成太極十三式!武當太極十三式,即由此而演變出來!關於太極拳得問題,可以留言交流,看到留言,會及時回復,深圳玄真文化傳播,傳播傳統武當太極拳,傳統文化,分享太極,共享武當太極文化!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
  • 王宗嶽太極拳困境煉我
    王宗嶽太極拳所說的「走」,就是在被困的情況下脫困的技術,王宗嶽太極拳所說的「粘」,就是在脫困之後去困人的技術。 「走即脫困,粘即困人」脫困與困人是太極拳練習的重心。所以練習時,如果一昧淺餵、淺攻就沒有去困人, 既沒有困人,當然也無人會被困;既無人被困,就不必練太極以解困,所以練出來的就不是太極拳,而是其它的拳法了。
  • 《太極拳論》注釋
    極者,中也,至也;又窮也;樞紐根㭽之謂。陰陽生於太極,為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領袖也。此拳重在鍛鍊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偏不倚,不拘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絡萬象。故曰太極。太極本無極,處處分陰陽虛實;故名之曰太極。然初學者,就有形之姿式,入手學習,久之著熟;然後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機者,巧也,又樞機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尚不靜。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康康解惑]太極拳內功修練入門的九級練功法是什麼?
    康康太極拳內功修煉入門功法學習太極拳內功心法要達到準確,一舉一動要合乎太極學理原則與內涵,遵循方法正確修練,尤須明師指導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討
  • 楊澄甫入室弟子董英傑大師太極拳經驗談
    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2.       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3.
  • 「太極」裡有著怎樣的東方神秘力量?
    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拳,中華武術拳種之一,以古太極圖所含哲理為基本拳理,故名。清人王宗嶽著有《太極拳論》一書,此為「太極拳」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是王宗嶽《太極拳論》的開篇之論。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那麼意從何來,不是憑空的胡思亂想,對於初學者,已有前輩現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階段就是在第一階段按規守矩能夠基本流暢把拳架打下來的基礎上,把拳理拳法融進你的拳架裡。 那麼楊式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認為初學不要貪多,更不能盲從。一定要把握那些經典的經過實踐和歷史考驗的東西。一是張公三豐的《太極拳論》。
  • 太極拳列入「非遺」,「太極」裡有著怎樣的東方神秘力量?
    清人王宗嶽著有《太極拳論》一書,此為「太極拳」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研究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創編人為陳王廷。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流傳衍變,不斷創新出許多門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太極拳等多種門派。 關於太極拳的定義至今尚未發現有統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