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傳武當太極拳十三式歌訣

2020-12-16 深圳玄真文化傳播

今天,分享一下王宗嶽的武當太極十三式歌訣,喜歡武當太極拳的朋友,可以把這個背熟!對自己打好武當太極拳非常有幫助!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十三勢者,棚捋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

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個正方位。

採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個斜角方位。

四正方位和四正斜角方位,形成八角,八角即八卦!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八卦加五行,合成太極十三式!

武當太極十三式,即由此而演變出來!

關於太極拳得問題,可以留言交流,看到留言,會及時回復,深圳玄真文化傳播,傳播傳統武當太極拳,傳統文化,分享太極,共享武當太極文化!

相關焦點

  • 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
    武當太極拳共有八路,計一百零八式,大半是面南背北的走直趟練習, 拳式開展,姿勢優美活潑;勁路綿綿不斷,形似流水,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剛柔相濟,以身領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此拳譜為武當派名師黃百家和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武當太極拳古傳總歌: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九宮先(九宮八卦掌),修道傳藝武當山,遵道藏,立真傳,黃庭真髓是為先。武當門,有嫡傳,旨稱武當內家拳。向丙丁(南方),背壬癸(北方),水火相濟煉真元。太極拳,式十三。
  • 王宗嶽生平新考
    至明朝初期,「道士拳」收集民間武術精華,結合道家前輩的養生與技擊秘法,創造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武當內家拳」成名於世,這一寶貴的拳術在當時的傳承代表性人物即是當今太極拳界公認的太極祖師張三丰。       明朝中期,武當張三丰的弟子劉古泉的再傳弟子(後人稱「龍門老道」)過龍門到雲丘山至絳州一帶傳道,把「道士拳」的種子引播到晉南道教界。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龍形太極 大海汪洋——猶龍派武當太極拳功架簡介
    解放前夕,在天津經友人介紹,拜張振之老先生生學習猶龍派武當太極拳功架六十四式。開始張老師不背輕易傳授,經過多次接觸,當他看出我的為人本份守規矩時,方答應教授。但向他學拳,必須遵守三個不準,否則他不教拳。三個不準是:一、在師兄弟之間不準談拳、練拳;二、不準在公園或大庭廣眾之中練拳、表演;三、老師說拳只準用腦記,不準筆錄。對此三條,誰若違背即將誰拒之門外。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全國武術名家馬令達老師大力推薦的一本書《武當太極拳十三勢》
    2018年12月,期盼已久的太極拳書籍《武當太極拳十三勢》終於與廣大的讀者朋友們見面了。作者自己說,此書是「雖未窮經,業已皓首」,當然這是作者的自謙之辭。據筆者所知,張理欽老師為寫此書,耗費三年時光,數易其稿,實在是很不容易。
  • 武當太極十三式
    答案:只要點擊標題下 和美太極 關注即可       武當太極十三式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動作架子(即單式演練 太極十三式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採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鍊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組合
  • 太極拳論解析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
  • 趙幼斌老師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及培訓的通告
    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趙幼斌先生著有《楊氏太極拳真傳》、《楊氏太極拳講座》、《85式楊氏太極拳教程》、《28、37楊氏式太極拳》、《楊氏13式太極刀51式太極劍》等系列書籍和教學光碟。在《中華武術》、《武當》、《太極》等雜誌發表《楊澄甫太極拳式歌訣釋義》等數十篇太極拳專著和文章。是《中華武術》雜誌「名家講堂」欄目專題論述者。他純正的拳術風範和深刻的理論見解,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兩個問題
    在太極拳古典理論著作中,被拳界評價最高的應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下簡稱《王論》)。
  • 《南傳太極拳》傳承脈絡的考證分析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拳論》首句開章明義,從「太極」的解釋入手,解釋太極拳名。就是說,什麼叫太極,什麼叫太極拳?名正,則言順。我們考證「太極」這個詞,沈壽說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代孔穎達(574-648)註:「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也。」兩儀,就是指天地,天為陽,地為陰。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與人對敵,如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數,有大圈,小圈,半個圈,陰陽之奧妙,步法之虛實,太極之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不同,太極之理則一也。          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隱者藏也,現者露也,隱現之法,與人對敵,猶神明難測之妙,如敵來擊至我身,我身收朿為忽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回抽時,我隨跟進為忽現,敵不知我式高低上下,無法敵當我手,練太極如何中小船人步臨其上,必略偏忽隱,又裹步必隨起,忽視,猶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則隱藏藏形,現能飛升太虛興雲吐露,此理言太極能高低
  • 王宗嶽教外別傳「八卦九宮樁」
    金蟾行功青龍太乙十三式基本功八卦九宮樁竊查太極拳之源流考,雖然是言人人殊,而世說流傳,鹹尊張三丰為創始人 。但顧氏考據,則斷定為有明之陳玉庭。其拳經總歌首兩句則日:''放縱屈伸人莫知, 諸靠纏繞我皆宜」。
  • 太極長拳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顆明珠,李景林太極長拳有何特點?
    後經明,挖據整理,各式流派的太極長拳才逐漸公開,目前,經發掘已為人知的太極長拳中,李景林所創太極長拳退,一八式以其獨特風格令人矚目。李景林,近代著名武術家,不但精通武當劍術,兼有「劍仙」之稱,而且深諳太極、八卦、形意之奧。步太極方面,他從楊健候所學,造詣很深,並有所發換展。他在楊太極長拳的基礎上,發展成一0八式太是極長拳。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