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太極拳》傳承脈絡的考證分析

2021-02-14 南拳在溫州

註:《南傳太極拳》傳承脈絡的考證分析,我們根據倪清和先生、趙聞起先生的《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內家拳技擊篇》、《內家八卦掌》《內丹功.仙家八段錦詳解》等資料,以及其他文獻資料,考證南傳太極拳在溫州的傳承脈絡,分析南傳太極拳在歷史上的痕跡記述,有待不斷完善,歡迎大家指導。

一、據原籍瑞安,後旅居臺灣的趙聞起先生所著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1984)八月十五日臺灣中華書局出版)

注九所述:

陳州同,字同洲,晚年自號甌江釣叟,世居浙江溫州瑞安城中。生而穎悟,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文事之餘,特喜武術,盡得當地之晉遺《六路》,宋遺《內家》諸藝。明正德初(1508年) ,以文學之身遊杭州,時值中秋大潮。據陳州同撰《王宗先生傳》稱:「是夜遊人如鯽,錢塘江景,月如明境,潮如龍騰,突一婦人,不慎落水,隨潮浮沉,眾人大恐,而無人敢救者。時有一客,躍身潮上,如履平地,將婦挈起,而未見其衣為江浪濡溼也。餘乃尾隨至客店,求師事之,師不拒亦不納。次日起行,一路但尾隨起居,不敢有所啟,如此經年。及抵關中之地,師始鑑餘去之堅,留而教之。秦中苦寒,積雪常人深,鑿穴而居,每為雪困,常撥雪出穴,雪上練拳,事此數載,至能踏雪無痕,師乃命歸。」
又據陳州同先生所撰「內家意旨心傳」 自稱:「餘遊王師之門三載,同門者有薛省三、蔣幼之、王臻琪、蔣發、劉從善等,獨承吾師恩慈,將心傳付餘,餘將心傳載之南歸。願之再傳萬年,餘授我甥之孫敬芝,及吾子陳幼同,但非因其我子我甥,而且其德能。凡受此心傳者,不特技藝為吾門之魁,更必以德乎之,始不負師恩祖德,附跋卷後,以資免勉。」
州同先生將王宗先生之所學,揉合內家拳,創「南傳太極拳」 、「十段連錦」 、「內家八卦掌」 等拳。著有《太極拳經》、《內家意旨心傳》、《內家拳經》、《釣罷集》等書。厥功至偉,推為宋內家拳由宮遷流入民間後之第一大宗師。其子陳幼同先生,承家學,著有《內家宗法》、《內家拳十要》等書傳世。

孫敬芝(溫州)瑞安人,陳州同先生之外甥,從學於州同先生之技藝,著有《內家拳法口訣》等傳世。

陳用敬先生系州同先生之孫,幼同先生之子,承二代家傳,於內家拳多所發明,著有《內家拳十要法六法訣》等傳世。


二、1984年1月臺灣華聯出版社出版永嘉倪清和著浙東嫡傳《內家拳技擊篇》

1、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甌江釣叟陳州同《內家意旨心傳》其中「右章傳借敵之力」部分,可以內家拳解析傳承脈絡:


第一代:張三丰,欽錫玉川先生

第二代:龍嘯天

第三代:陳中規

第四代:逍遙道人單真

第五代:臧性初

第六代:馮一元

第七代:玄玄子張全一

第八代:嶽峙

第九代:

陳州同,

薛省三,蔣幼之,王臻琪,蔣發、劉從善

第十代:陳幼同、孫敬芝(陳州同外甥)

第十一代:陳用敬(陳州同之孫、幼同之子)

2、《內家拳技擊篇》全書沒有提及「南傳太極拳」一詞。

三、2009年11月五洲出版社出版倪清和著《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

陳州同祖師《釣罷集》之《王宗先生傳》:「王宗先生,宗嶽峙,又字宗嶽焉!」,故可以確認倪清和先生在《王宗先生傳》認定王宗與王宗嶽為一個人。且《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中華民國五十七年(1968)八月八日的自序中定位王宗先生為太極拳創始人,有兩徒弟:溫州陳州同、河南蔣發。


四、中華民國五十三年(1964)八月真善美出版社出版溫州倪清和著《內家八卦掌》,其中載錄傳承脈絡是:

第一代:董海川

第二代:程廷華

第三代:程有龍(1872-1928)

第四代:孫錫堃,字玉朋,號玄禮子,清光緒十五年(1889)

第五代:鄧明坤,永嘉西郊人

第六代:倪清和(1916-)

五、介紹一下著書作者:

倪清和先生:

倪清和(1916~),號永嘉清和,大道子,為元朝大儒倪雲林之後代。幼時與南懷瑾先生於倪氏私塾開蒙,少始練武習醫,修丹道,曾皈依虛雲老禪師。

1949年與星雲法師等赴臺,

1975年攜家眷赴美,是早期在歐美宏傳中國醫學文化的先行者。

2008年回國反哺鄉裡。其在95歲高齡,仍著述不綴,多用英文寫作,以西助東,「尤感南子懷瑾先生,匡扶傳統之力。」現今主要致力於推廣中華文化(仁道)革新,復興中華文化,建設「新人類建設性心態」,其專著之《中國之百年求新過程》是結合自身經歷後對中國近百年之文化變化的梳理與展望。

趙聞起先生:

1925年中秋節生,宋帝趙匡胤43世孫,龍川下村後宅人,外祖父劉鳳詔,南田人,系劉基第19世孫。早年在家鄉求學外,青年時就到成都軍校學習,先後轉臺南炮校、臺北指揮參謀大學,歷任炮兵排長、連長、營長、參謀部教官、總統府警衛隊副隊長,後重點研究老子著書《老子真本釋解》,與被譽為『大國手』的倪清和先生同為師兄弟。

趙氏宗親會理事、中華炎黃古道文化協會秘書長。

五、考證結論綜述:

1、《內家拳技擊篇》中載錄陳州同先生《內家意旨心傳》出處在《釣罷集》,但《釣罷集》無從考證,而《內家拳技擊篇》著書作者是倪清和,並非陳州同。

2、趙聞起先生所著《內丹功.仙家八段錦詳解》載錄「州同先生將王宗先生之所學,揉合內家拳,創「南傳太極拳」 、「十段連錦」 、「內家八卦掌」 等拳」,但《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內家拳技擊篇》、《內家八卦掌》著書作者都是倪清和,也並非陳州同。

3、陳州同,字同洲,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出生,其子陳幼同出生年月應該在1500年左右,武術講究言傳身教,他們是通過什麼體系將武術傳承到1916年出生的倪清和身上的呢?可有近428年的時間間隔啊?

4、歷史上出現「溫州陳州同」是在一代文宗黃宗羲在王徵南死後七年(1675年)所著《王徵南墓志銘》:「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

5、《內家八卦掌》的所述的師承體系並非與《內丹功.仙家八段錦詳解》載錄:州同先生將王宗先生之所學,揉合內家拳,創「南傳太極拳」、「十段連錦」 、「內家八卦掌」 一致啊,

6、上述痕跡載錄如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們推測是不是有一種可能:《釣罷集》《內家拳技擊篇》《內家意旨心傳》《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內丹功.仙家八段錦詳解》都是倪清和先生根據《王徵南墓志銘》「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受之」所為虛擬之作呢?

相關焦點

  • 南家拳太極拳:閒庭信步靜制動 強身健體廣流傳
    1956年,佛山市政府為籌備廣東省武術觀摩賽,在中山公園旁燈光球場舉辦傳統武術觀摩會,黃偉立、黃年發先後代表梁細蘇的南家拳參加表演,向佛山各界人士展示了獨特的武術風採。1966年,梁細蘇95歲辭世。梁細蘇宗師傳謂:「相遇非是忠良輩,他有黃金也不傳。」佛山南家拳眾弟子們,嚴守師訓,不以武欺人,不教無義之徒。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拳以德立,德為藝先」,這是太極拳最基礎的武術倫理觀念。進入第二進院子,其主殿是祖師堂,供奉著歷代太極拳名師牌位,彰顯太極拳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傳承,歷代宗師的傳奇故事,感染著這裡的參觀者。推開第三進院子的朱紅木門,迎面是深且長的甬道,上建三座石坊拳階坊,分別寫著「招熟」「懂勁」和「神明」,代表太極拳三個階段:招熟氣順,可謂入門;勁收自入,可堪行家;神明自得,功法大成。
  • 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全世界
    明末清初,陳氏傳至第九世。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後,太極拳一直很受人們喜愛,並發展成陳、楊、吳、武、孫五大門派。但到了1941年,陳家溝遭了蝗災,餓死了很多人。德國的Anita夫妻對太極文化的作用更有感觸,他們因老師曾在陳家溝學過拳一, 起來到了中國,在他們眼中,太極拳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珍貴禮物,是一個可以讓身體和心靈都能鍛鍊的、講究自我控制的拳法。而太極文化倡導寧靜的生活態度,反對暴力,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的文化理念,不僅對個人有好處,對當今世界也益處無窮。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習練太極拳的人數已達數億。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太極拳)揭牌
    (太極拳)基地揭牌。12月5日下午,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省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太極拳)在長清校區揭牌。學院黨委書記曹體和出席揭牌儀式並為基地揭牌。基礎部全體教師50餘人參加活動。基礎部副主任周永主持了揭牌儀式。會上,基礎部主任於惠宣讀了山東省教育廳《關於公布2019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通知。
  • 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
    武當太極拳共有八路,計一百零八式,大半是面南背北的走直趟練習, 拳式開展,姿勢優美活潑;勁路綿綿不斷,形似流水,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剛柔相濟,以身領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此拳譜為武當派名師黃百家和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武當太極拳古傳總歌: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九宮先(九宮八卦掌),修道傳藝武當山,遵道藏,立真傳,黃庭真髓是為先。武當門,有嫡傳,旨稱武當內家拳。向丙丁(南方),背壬癸(北方),水火相濟煉真元。太極拳,式十三。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拳以德立,德為藝先」,這是太極拳最基礎的武術倫理觀念。進入第二進院子,其主殿是祖師堂,供奉著歷代太極拳名師牌位,彰顯太極拳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傳承,歷代宗師的傳奇故事,感染著這裡的參觀者。推開第三進院子的朱紅木門,迎面是深且長的甬道,上建三座石坊拳階坊,分別寫著「招熟」「懂勁」和「神明」,代表太極拳三個階段:招熟氣順,可謂入門;勁收自入,可堪行家;神明自得,功法大成。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趙幼斌老師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及培訓的通告
    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趙幼斌十六歲開始授拳,傳拳足跡遍及國內、港澳臺地區及二十多個國家,弟子、學生遍布世界各地。趙幼斌是世界太極拳網公布的太極拳十大家族中趙斌家族的掌門人。趙幼斌先生足跡遍及我國23個省的40餘個市縣區及港澳臺地區,歷訪美國、法國、德國、盧森堡、澳洲、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門生弟子眾多。是國內、國外著名的楊式太極拳的繼承者,傳播者,太極拳活動家,對太極拳事業貢獻顯著。
  • 頂流「太極」和「騎在大象背上」的陳家溝
    從「不傳外姓」的家族秘技到風靡全球的中國功夫,養育它的這片熱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溫縣陳家溝作為太極功夫的發源地,如何科學打造「太極文化聖地」和「保護傳承核心區」,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成為新的機遇和挑戰,帶著這些問題,12月17日到19日,本報記者走進陳家溝進行了探訪。
  •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崔法強開山收徒
    、呂飛傑、吳佳興等三名太極拳愛好者拜在崔法強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首先,陳照森與崔法強師徒先後向太極拳始祖敬香,以告收徒傳承再續薪火。隨後弟子們依次上前向師父、師母行拜師禮,遞交拜師貼並接受師父回帖,新弟子在師父帶領下叩拜太極拳始祖。在眾人的見證下,拜師禮儀圓滿完成,三位新弟子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傳承人。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林館長教學林館長與記者切磋  齊魯網濟南12月22日訊 (記者 張軍 愛印 春曉)前不久,近日,一段"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今年58歲的閆芳,自稱是著名太極拳家、新中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經梧的第一代傳人,自己練太極拳已有42年。然而面對外界質疑,她坦然應對稱"外行不懂"、"同行相輕".
  • 太極拳論解析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拳論》首句開章明義,從「太極」的解釋入手,解釋太極拳名。就是說,什麼叫太極,什麼叫太極拳?名正,則言順。我們考證「太極」這個詞,沈壽說最早見於《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代孔穎達(574-648)註:「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也。」兩儀,就是指天地,天為陽,地為陰。
  • 四節太極拳課程,都是講了什麼,讓年輕學子重新認識太極拳?
    但是經過四節太極拳課程,讓我重新認識了何為太極拳?如何練習太極拳?太極拳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哪些益處?武術抱拳禮首先,趙老師為大家安排了一堂太極拳認識課,從太極拳的名字分析,太極拳形成,以及老師練太極的感悟,生動形象地為同學們剖析了太極拳對於修身養性有何幫助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那麼意從何來,不是憑空的胡思亂想,對於初學者,已有前輩現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階段就是在第一階段按規守矩能夠基本流暢把拳架打下來的基礎上,把拳理拳法融進你的拳架裡。 那麼楊式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認為初學不要貪多,更不能盲從。一定要把握那些經典的經過實踐和歷史考驗的東西。一是張公三豐的《太極拳論》。
  • 鄭州80後姑娘為何要做太極拳App?
    他們不再是太極拳的旁觀者,而是會打開手機上的App對著手機練習,或者下班後去太極拳館裡跟著教練學習。問「網際網路+太極拳」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她看來,太極拳一直以來的傳承是師父教徒弟口傳心授,所有的招數要點都靠面對面教授,傳播效率不高。而如果通過網際網路,即使是新手也能跟隨老拳師學習。郭瑾以平臺上使用頻次最多的「動作庫」功能舉例說,這裡將太極拳所有套路化整為零,從正反兩面視頻演示,太極拳愛好者可重複觀看。
  • 永年曲陌楊班侯太極拳研修院招生簡章
  • 太極拳單鞭動作教學與分解技法
    @yeah.net太極拳單鞭動作教學與分解技法   單鞭是太極拳掌法的一招,太極拳單鞭實戰用法是單掌前推成弓步姿勢,它的動作是左腳向左邁出,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右吊手鬆肩右伸,左掌經面前一市尺左右左移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如何遠離「太極操」?關鍵是在明拳理。我師爺楊禹廷生前常說:「練拳就是練的一個理」。太極拳之所以取名太極拳,是由於太極哲理是編撰太極拳的理論根據。太極哲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太極圖像。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