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館長教學
林館長與記者切磋
齊魯網濟南12月22日訊 (記者 張軍 愛印 春曉)前不久,近日,一段"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女拳師閆芳和徒弟們展現出了讓外界感覺匪夷所思的種種"高深內功".
在這段廣為流傳的的視頻中,"最強太極推手"閆芳輕輕發力就把幾個健壯男子"推"出幾米遠,一位穿白襯衫的男徒弟將手搭在師傅肩上,師傅稍一用力,男徒弟就被像電擊一樣摔倒在地上,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一位穿黑衣的男徒弟,當他還沒有接觸到對方時,閆芳就劈出一掌,這位徒弟向後一仰,重重摔倒在地上。
央視記者親身體驗"最強太極推手"功力時,發現其所謂的"最強太極推手",卻只對徒弟"起作用".
不尊重基本的物理規律,引得網友一片質疑和嘲諷,"最強太極推手"閆芳一時淪為笑柄。有網友觀看視頻後評論道:"江湖盛傳的"劈空掌"、"隔山打牛"露面了!"中國武術是如何墮落的,看完這個視頻你就明白了。"
今年58歲的閆芳,自稱是著名太極拳家、新中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經梧的第一代傳人,自己練太極拳已有42年。然而面對外界質疑,她坦然應對稱"外行不懂"、"同行相輕".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梧後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於太極拳的"怪"現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真實的太極拳到底如何,帶著這個疑問,齊魯網記者採訪了楊氏太極拳第八代真傳弟子、盛世武極太極拳館創始人林勝利先生。
林勝利館長告訴記者,"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不斷糅合發展的拳術。
現在太極拳分為六大門派,分別是河北邯鄲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北京吳式太極拳、河北保定孫氏太極拳、新派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太極拳得到廣泛的普及發展,為了適應形勢需要,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對太極拳做了系統整理研究,先後推出了簡化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等拳術,新派拳術的推廣使得拳術規範的同時弱化了技能對抗的實用性。
" 客觀地講,現在的太極拳,更像是一項全民普及的體操廣播。 "林勝利說。
"但真實的太極拳絕沒有視頻中宣傳的那麼玄。我們感覺現在有些人,把太極拳過度娛樂化了,他們的立腳點不是傳承傳統武術文化,而是在消費太極拳,利用太極拳來達到其個人經濟目的。這樣做是對太極拳的發展沒有好處,太不負責任。"針對記者提出的閆芳視頻事件,林勝利非常氣憤的告訴記者。
作為六大流派中的 "楊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林館長告訴記者,"楊氏太極拳"歷史由來已久,是由清朝河北邯鄲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而成。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
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太極拳的本質主要是技擊,是自衛防身。楊氏太極拳更是如此,它強調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外柔內剛,綿裡藏針,暗含發勁,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捨己從人,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後發先制,四兩拔千斤的獨特技擊風格,威震武壇。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記者提出現場和林館長切磋了幾下,輕柔相繼之間,感覺不到用力,林館長只出了幾招,記者還沒反應過來就失去了重心,癱坐在地上。
"有的太極拳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別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動作轉換時要徐徐地倒換重心,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快慢始終如一,而不主張"快慢相間",行功走架,速度均勻,雖然個別動作可以做到稍快一點,但從總體上說好似行雲流水。即便是"轉身擺蓮"和"轉身左蹬腳"等動作,也仍然強調速度均勻。"面對記者的疑惑,林勝利告訴記者。
"楊氏太極拳以虛實分明為第一要義,講究動作周身圓活連貫、換位逢轉必沉,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緊密,不能有斷檔現象,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虛實轉換,猶如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所以我剛才就是利用了你重心不穩,能輕而易舉把你"打到"在地。"
"當然,現在太極拳更重要的作用是強身健體。"林館長告訴記者。
資深太極拳愛好者,濟南大學物理學院的金衛東教授告訴記者: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尤其是其醫療保健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意守丹",可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可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太極拳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也比較明顯,長期堅持鍛鍊能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對老年人來說,尤其適用。 "功效雖好,尤需兢慎,市場上林林總總的太極拳教學班,真正有真功夫的有多少家,不敢說,也無從調查,這個行業沒有行業準入標準,好的老師都是靠口碑相傳,有些人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教學質量不高不說,甚至可能引起身體機能損害。"金衛東教授提醒說。
"現在教學市場是混亂無序,有些人上過幾堂課甚至是在電視上看過幾段視頻,在廣場上放個錄音機播放器,他就敢收徒,師傅都不合格,教出來的徒弟可想而知。"林勝利對記者說。
讓林勝利擔心的遠不及此,隨著太極拳國際化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沒有真功夫,只為了經濟利益開館收徒,對祖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及其不利。
"長此以往,老派的傳統技藝得不到真正的傳承,會的人越來越少,照貓畫虎,真正損害的是太極拳的名聲,過不了多少年,真正的太極拳,可能真要失傳了。" 林勝利說。
作者:張軍 愛印 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