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2020-12-13 搜狐青島

林館長教學

林館長與記者切磋

  齊魯網濟南12月22日訊 (記者 張軍 愛印 春曉)前不久,近日,一段"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女拳師閆芳和徒弟們展現出了讓外界感覺匪夷所思的種種"高深內功".

  在這段廣為流傳的的視頻中,"最強太極推手"閆芳輕輕發力就把幾個健壯男子"推"出幾米遠,一位穿白襯衫的男徒弟將手搭在師傅肩上,師傅稍一用力,男徒弟就被像電擊一樣摔倒在地上,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一位穿黑衣的男徒弟,當他還沒有接觸到對方時,閆芳就劈出一掌,這位徒弟向後一仰,重重摔倒在地上。

  央視記者親身體驗"最強太極推手"功力時,發現其所謂的"最強太極推手",卻只對徒弟"起作用".

  不尊重基本的物理規律,引得網友一片質疑和嘲諷,"最強太極推手"閆芳一時淪為笑柄。有網友觀看視頻後評論道:"江湖盛傳的"劈空掌"、"隔山打牛"露面了!"中國武術是如何墮落的,看完這個視頻你就明白了。"

  今年58歲的閆芳,自稱是著名太極拳家、新中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經梧的第一代傳人,自己練太極拳已有42年。然而面對外界質疑,她坦然應對稱"外行不懂"、"同行相輕".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梧後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於太極拳的"怪"現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真實的太極拳到底如何,帶著這個疑問,齊魯網記者採訪了楊氏太極拳第八代真傳弟子、盛世武極太極拳館創始人林勝利先生。

  林勝利館長告訴記者,"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不斷糅合發展的拳術。

  現在太極拳分為六大門派,分別是河北邯鄲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北京吳式太極拳、河北保定孫氏太極拳、新派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太極拳得到廣泛的普及發展,為了適應形勢需要,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對太極拳做了系統整理研究,先後推出了簡化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等拳術,新派拳術的推廣使得拳術規範的同時弱化了技能對抗的實用性。

  " 客觀地講,現在的太極拳,更像是一項全民普及的體操廣播。 "林勝利說。

  "但真實的太極拳絕沒有視頻中宣傳的那麼玄。我們感覺現在有些人,把太極拳過度娛樂化了,他們的立腳點不是傳承傳統武術文化,而是在消費太極拳,利用太極拳來達到其個人經濟目的。這樣做是對太極拳的發展沒有好處,太不負責任。"針對記者提出的閆芳視頻事件,林勝利非常氣憤的告訴記者。

  作為六大流派中的 "楊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林館長告訴記者,"楊氏太極拳"歷史由來已久,是由清朝河北邯鄲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而成。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

  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太極拳的本質主要是技擊,是自衛防身。楊氏太極拳更是如此,它強調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外柔內剛,綿裡藏針,暗含發勁,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捨己從人,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後發先制,四兩拔千斤的獨特技擊風格,威震武壇。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記者提出現場和林館長切磋了幾下,輕柔相繼之間,感覺不到用力,林館長只出了幾招,記者還沒反應過來就失去了重心,癱坐在地上。

  "有的太極拳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別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動作轉換時要徐徐地倒換重心,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快慢始終如一,而不主張"快慢相間",行功走架,速度均勻,雖然個別動作可以做到稍快一點,但從總體上說好似行雲流水。即便是"轉身擺蓮"和"轉身左蹬腳"等動作,也仍然強調速度均勻。"面對記者的疑惑,林勝利告訴記者。

  "楊氏太極拳以虛實分明為第一要義,講究動作周身圓活連貫、換位逢轉必沉,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緊密,不能有斷檔現象,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虛實轉換,猶如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所以我剛才就是利用了你重心不穩,能輕而易舉把你"打到"在地。"

  "當然,現在太極拳更重要的作用是強身健體。"林館長告訴記者。

  資深太極拳愛好者,濟南大學物理學院的金衛東教授告訴記者: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尤其是其醫療保健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意守丹",可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可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太極拳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也比較明顯,長期堅持鍛鍊能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對老年人來說,尤其適用。 "功效雖好,尤需兢慎,市場上林林總總的太極拳教學班,真正有真功夫的有多少家,不敢說,也無從調查,這個行業沒有行業準入標準,好的老師都是靠口碑相傳,有些人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教學質量不高不說,甚至可能引起身體機能損害。"金衛東教授提醒說。

  "現在教學市場是混亂無序,有些人上過幾堂課甚至是在電視上看過幾段視頻,在廣場上放個錄音機播放器,他就敢收徒,師傅都不合格,教出來的徒弟可想而知。"林勝利對記者說。

  讓林勝利擔心的遠不及此,隨著太極拳國際化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沒有真功夫,只為了經濟利益開館收徒,對祖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及其不利。

  "長此以往,老派的傳統技藝得不到真正的傳承,會的人越來越少,照貓畫虎,真正損害的是太極拳的名聲,過不了多少年,真正的太極拳,可能真要失傳了。" 林勝利說。

  作者:張軍 愛印 春曉

相關焦點

  • 傳統楊式太極拳傳人來虞授拳教學
    2019-04-28 23: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金偉4月27日上午,2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集聚城區愛心廣場,與國家傳統楊式太極拳高級教練李海水共同晨練。一招一式間,所有人將楊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舒展大方等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陳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它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和風格譽滿武壇。在陳式太極拳發展傳習過程中,歷代拳家積累了一套系統嚴密的訓練方法。在此,我將陳正雷大師講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統訓練方法與自己多年練習及教學當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體會結合起來作以介紹,敬請各位指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太極拳)揭牌
    (太極拳)基地揭牌。學院太極拳文化傳承基地主持人趙為民介紹了學院《太極拳》課程的有關情況。汽車工程系部分學生代表進行了精彩的楊氏24式太極拳表演。在聽取匯報並觀看完學生太極拳表演後,曹體和就學院基礎教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工作作了重要講話。
  • 播撒太極種子,打造太極之城!太極拳「六進」讓焦作「接地氣」「有...
    記者從市體育局獲悉,全市已培訓各級太極拳指導員1萬餘名,考取段位者8000餘人,全市1895個行政村和社區都有太極拳指導員,太極拳晨練、晚練點達900個。有規模的武館武校和俱樂部31個,眾多的家庭武館和個授拳點散布城鄉。
  • 接下來太極拳文化的傳播方向是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太極拳申遺是我們期盼已久的,申遺成功感到很激動,很興奮!」75歲高齡的朱天才先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12月17日晚,當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他激動地對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說。
  • 鄭州80後姑娘為何要做太極拳App?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愛太極供圖)提到太極拳,你的腦海首先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或許除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恢弘的太極拳表演、央視春晚的唯美太極節目之外,不少人會聯想到公園裡身著寬鬆大褂打太極的白髮老人。打太極拳是老年人養生專屬嗎?太極拳的「慢」是否能適應當下生活節奏的「快」?
  • 太極拳如何吸引年輕人?陳氏太極傳承人這麼說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陳斌回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和大家一起盯著大屏幕,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陳斌是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系傳人。
  • 傳統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之練習方法
    楊式太極拳有多種套路,既有傳統的,又有簡化的,有新架老架,高中低架,其中傳統的八十五式太極拳練習者很多,現就傳統八十五式楊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作如下介紹。一,明拳理,初習者務必明拳理,在以上幾篇裡反覆強調過,因為練習太極拳不象練習外家拳那樣簡單粗暴,太極拳是以意為主的,以心理作用調節改變生理的過程,是練習人體內氣的過程,若拳理不明,不知用意,不懂入靜,不明白松沉,只是練習拳架打型,根本無法練出太極拳的韻味,想練出太極拳之功夫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拳理是指導練習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航標燈,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天山網訊(記者劉萌萌 黃興報導)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間,太極拳愛好者們激動不已。  在新疆,小區、公園的健身場地,時常能看到熱愛太極拳的居民相約練習、切磋。  記者採訪了幾位數十年從事太極拳推廣的業內人士,了解太極拳在新疆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的故事。
  • 南家拳太極拳:閒庭信步靜制動 強身健體廣流傳
    他將原來陳王廷所創的五路太極拳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形成現在流傳的老架太極拳一、二路,並將個人學武心得編輯《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陳長興太極拳歌訣》等,發展了太極拳理論。清道光年間,河北廣平府永年城西大街「泰和堂」東主陳德瑚是陳家溝人,他僱請陳長興擔任護院,同時教授家族子弟練拳。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眼中,焦作溫縣陳家溝,這個豫北普通鄉村充滿了魅力。作為黃河文化符號之一,太極拳將其對中國傳統哲學樸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蘊含了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表達,成為中國武術亮眼獨特的存在。
  • 福建將太極拳列為高中會考內容引熱議 傳統武術進校園之路如何越走...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吳劍鋒 陳弘毅)近日,福建省教育廳公布高中會考考試說明,首次將「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列為體育科目的必考內容,佔10%權重,會考成績將決定學生能否拿到畢業證書。此事引發熱議,在福建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楊少雄看來,作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太極拳可以幫助青少年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而部分家長認為太極拳更注重養生,未必適合好動的青少年練習,在課業繁重的高中階段將太極拳列為必考科目並不合理。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我認為無論是從健身角度還是技擊角度,都應選練傳統太極拳。 簡化拳的不足主要有兩點:一是達不到健身所需的運動量。二是破壞了傳統套路的體系結構。簡化套路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其技擊功能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是太極拳裡的偷工減料,我覺得偷工減料的東西總是不好的吧。所以,為了達到真正的健身養生目的,應選擇學練傳統太極拳。
  • 趙幼斌老師85式太極講習班拳友見面會及培訓的通告
    應世太網太學堂廣大拳友期望得到趙幼斌、趙亮老師現場指導、近距離點撥的要求,趙幼斌、趙亮老師決定在「趙幼斌傳統85式太極講習班」課程結束前舉辦趙幼斌傳統
  • (珍貴資料)二十四式太極拳動態教學附太極拳秘傳內功練習步驟!
    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鐘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鐘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
  • 《東武太極研修院》全球優質院校甄選——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梁志威先生為太極名家張東武老師親傳弟子,由2011年起,學院每年11月都會在香港舉辦陳式太極拳訓練營,並邀請院長張東武老師及副院長 徐勤蘭老師出席主導教學。目前學院在香港多個地方提供定期陳式太極拳課程,並有一對一/小組私人教學。
  • 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全世界
    學生習練太極拳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王苗苗/文影像產品採輯部/圖此後,因多年戰事,不少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太極拳幾乎走到滅絕的邊    【國際化】    眾多習練者中,有人為了學太極拳背井離鄉多年,有人已把教授太極拳作為職業,也有人將太極拳作為「貴族文化」來學習並會自豪地向別人講「:我會打中國太極拳」……法國骨科醫生Matthieu就是其中一位。
  • 太極拳單鞭動作教學與分解技法
    @yeah.net太極拳單鞭動作教學與分解技法   單鞭是太極拳掌法的一招,太極拳單鞭實戰用法是單掌前推成弓步姿勢,它的動作是左腳向左邁出,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右吊手鬆肩右伸,左掌經面前一市尺左右左移
  • [每周一課]大衛老師教學85式太極拳(6)白鶴亮翅 (傳統精研提高群課堂)
    [每周一課]大衛老師教學8
  • 李慎明: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
    太極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裡及外的形體表達,是東方傳統智慧的動態符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哲拳」,是我國老少皆宜的優秀傳統健身項目,它所表達的太極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並與中國優秀傳統中華醫藥學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是全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