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2020-12-16 正雷太極書院

陳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它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和風格譽滿武壇。在陳式太極拳發展傳習過程中,歷代拳家積累了一套系統嚴密的訓練方法。在此,我將陳正雷大師講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統訓練方法與自己多年練習及教學當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體會結合起來作以介紹,敬請各位指正。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陳式太極拳系統化訓練共分為六個階段,這就是學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過這六個階段的訓練,可使你能較系統地掌握正宗的陳氏太極拳。在練習時要弄清楚每個階段需要掌握什麼內容,需要糾正哪些問題,明白自己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程度。

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訓練,你就能較系統地掌握它的風格特點、運動規律、勁別用法等,為向更高層次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學架子(了解規律,熟練套路) 學架子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先掌握簡單的基本動作。這裡的基本動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纏絲動作和熟練後配合步法的協調練習,通過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來初步了解陳式太極拳對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確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和風格。

掌握了規律,了解了風格特點,然後再開始進行整個套路的學習就容易多了。初學套路不能求快,要一招一式弄清楚每個動作的來龍去脈,了解動作的基本要求,明白每個姿勢的方位、角度和比較明顯的重心變換。使自己初學套路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以後打下基礎。「學拳容易改拳難」如初學時形成不良的動作定型,以後再去糾正就難了。甚至會使你越練越不感興趣,越練越彆扭,最後使自己失去信心,直至放棄練拳。古人講:欲速則不達。練拳和小學生寫字一樣,要一筆一划,認認真真地去寫。初學就要將字寫規矩,字的結構寫好了,再去寫行書、草書。所以練拳也要認認真真,一招一式地去練,不可急於求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完了套路,這時就要反覆地多練使套路熟練並加強記憶。然後要求動作做到放鬆、柔和,自然大方,去掉自身的僵勁,最後達到自己能較熟練、自然地將拳架演練下來,這就完成了第一個階段。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2、正架子(掌握要求,體現特點) 第一個階段一招一式將動作學完,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將動作熟練後,就可以進入正架子階段。 正架子階段是按照陳式太極拳對各部位的要求、大體將整套架子進行糾正,使較明顯的易出現的共性毛病得到糾正。並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運動特點表現出來。 正架子階段容易出現的毛病是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彎腰蹶臀等。如何解決這些易出現的共性毛病呢?這就要從放鬆入手。放鬆的目的在於去掉僵勁,使動作協調。然後再增強腿部的支撐力。腿部的支撐力不夠會導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彎腰蹶臂氣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鬆的主要原因。在容易出現的毛病之間互相都是有聯繫的,一個部位的不正確都有可能導致另一個部位的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掌握各個部位之間的協調配合關係及其尺度。如松肩,松到什麼程度,它和含胸塌腰有什麼關係。每個要求都要掌握得適當。不能顧此失彼,太注意哪一個要求都會出現偏差。如放鬆過度就成了丟勁,含胸過度就成了弓背。 另外,要搞清楚每個動作的重心虛實,手勢變化,方向角度,上下配合等。隨著腿部支撐力的增長,結合各個部位的自然放鬆,動作姿勢的基本正確,使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前面的毛病就會自然消除。 還要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表現出來,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螺旋纏繞等。使自己在演練時能夠具備這些特點,這就完成了正架子階段。

3、捏架子(調整姿勢,準確到位) 捏架子即將整套拳的每一個定勢按照陳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拿捏到位,使身體每一個部位都符合要求,並且能按要求將動作做得準確無誤。如虛領頂勁、含胸塌腰、松肩沉肘、屈膝松胯等要求,都要對照到位,恰當適中。 這個階段要使每個定勢做到姿勢舒展大方,身法中正無偏,重心及手法準確到位。也就是將每個動作精雕細琢,如機械加工一樣,由毛胚到粗加工到精加工,不差毫釐。將拳論中講的: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貫穿在各個姿勢中。每個拳勢都按照站樁功法的形式去體會身體各個部位是否到位,用意念引導內勁貫於四梢,並通過這種靜止的勁力訓練來增強腿部力量,使下盤根基堅強有力,穩固紮實。

整個拳架經過調整後,使動作做到舒展大方,周身相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動作圓 滿,氣行周身,勁達四梢,上肢輕靈活,下肢松沉穩,這就完成了捏架子階段。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4、順架子(順隨自然,突出風格) 順架子是將整套拳架在捏架子每招每式標準定位的基礎上,把每個定勢按照「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要求貫串起來。 這個階段是將在捏架時定型的標準定勢動作按照: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通過肩肘,達於梢節的拳論要求將其連接起來,使每個姿勢在運行當中不用調整就自然松沉到位.定勢時通過松肩、沉肘、坐腕及周身放鬆下沉以達到氣貫周身,力達梢節之效果。在連接上要做到如環無端,環環相扣,節節貫串,注意不要出現斷勁,即使掌握不好,也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連。 這個時期的演練風格要求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輕而不浮,沉而不僵」;符合「上下相隨,周身一家,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之拳理,達到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精神氣力功飽滿團聚的境界。 通過順架子階段的練習,使外形與內氣相結合,做到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演練時以意念引動內氣,以內氣催動外形,使動作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

5、拆架子(用法明確,變化自如) 通過以上學、正、理、順四個階段拳架上的練習,整套拳已達到一定水平,即練起拳來能夠做到一動則周身全動,一靜則全體皆靜,意念一到,身、手、步皆到。內氣貫注,力達梢節,每招每式掌握得恰到好處。 這時就可以進入拆架子階段,拆架子是在拳架工整大方,姿勢標準規範,功底紮實穩健的基礎上將每個姿勢動作拆開來進行剖析,也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道所以然。即要了解每個動作的意圖,知道每個拳勢的攻防含義和它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還要知道每個用法的***。實際上就是從技擊角度去分析太極拳的實用價值,使自己對太極拳有一個更深一層的了解,包括要進行太極推手和太極散手的訓練。 這個時期在對每個動作的用法有所了解後,就要開始進行對抗性的訓練,先進行太極推手的訓練,在推手中互相餵勁,互相拆招,使自己能真正掌握在拆拳時所學的東西。而後要將一些主要用法抽出來進行單式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實戰技擊水平。最後能因勢利導,避實擊虛,隨機應變地制服對方。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6、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練自成) 通過以上一步步地訓練,已較為系統、規範地掌握了太極拳架,最後進入將拳架定型的定架子階段。 這個時期是將各個階段訓練所掌握的東西進行規範,每個姿勢的標準動作在腦海中形成概念,使整套拳架在演練中能夠按照陳式太極拳的要求,不加思索地完成。將意念、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基本上掌握了陳式太極拳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將拳架基本定型。這時就有了自我糾正動作的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有不順之處,就可根據拳論: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的提導方針,將腰腿做以調整,使之順隨自然。定架後要下大功夫苦練來增長自己的功力,並且要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如抖大杆子、單式發勁,及一些器械練習,還要多進行對抗性推手練習,來檢驗拳架、內勁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

由以前練習只注意外三合深入到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最後做到周身處處相合。逐漸使自己形成: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間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的鞏固運動體系。通過持之以恆地刻苦練習,久之則自會成功。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基本功紮實的人,無論練習什麼拳術都會進步很快,比如你讓一個武術冠軍來學習太極拳,他們的學拳速度以及練習起來動作的瀟灑程度,可以趕上一個練習兩三年拳術的人。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的基本功非常的紮實。馬步,弓步是一切武術的基礎,太極拳的弓馬步雖然有所不同,但一樣是組成太極拳套路的關鍵。
  • 《東武太極研修院》全球優質院校甄選——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由當代太極名家張東武老師 親傳弟子梁志威 於 2010年 8月23日成立。梁志威先生為太極名家張東武老師親傳弟子,由2011年起,學院每年11月都會在香港舉辦陳式太極拳訓練營,並邀請院長張東武老師及副院長 徐勤蘭老師出席主導教學。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初學者應該怎樣習練陳式太極拳,收藏版!
    一、要深刻理解拳式的內涵陳式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強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攻防格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對身體素質好、能練武術基本功、年齡一般在四十歲以下、時間較充裕的人,可從基本功、基本套路、內功、外功,拳理、基礎理論,器械、對練等諸方面循序漸進,全面學習、逐步提高,集演、打、養全面發展於一身。
  •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崔法強開山收徒
    9月28日,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林州市太極搏擊養生堂總教練崔法強收徒儀式在林州紅旗渠假日酒店舉行,靳國榮、呂飛傑、吳佳興等三名太極拳愛好者拜在崔法強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
  • 如何練陳式太極拳才能獲得真功夫?
    練太極拳的人應先練架子,練架子練到身上產生一定的內氣後才宜練推手。有人認為練推手功夫長得快,練架子沒有用,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只練推手,不練架子,開始可能比練架子未練推手的人多掌握一些打手的技巧,但難以達到太極拳的高深境界,推手時,碰到外來的幹擾往往躲不過,走不了,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
  •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面面觀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又叫「纏絲功」,是陳式太極拳運動內纏外繞相結合的總稱,也是陳式太極拳的靈魂所在。
  • 李恩久來煙講授陳式太極拳-煙臺教衛-煙臺教衛-水母網
    李恩久來煙講授陳式太極拳 2015-04-13 14:19:32 來源:水母網
  • 陳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傳統武術一級教練、裁判;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廈門分會會長;福建省武術協會理事,廈門市武術協會常務理事,入編《中國太極拳優秀人才名錄》。自小跟隨陳小旺、陳小興等大師習拳,習練不輟。曾多次在全國乃至國際武術比賽中獲太極拳、散打冠軍、亞軍等佳績。傳授學生超過6000人,為陳式太極拳在福建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 陳式太極拳名師趙力於孟州開山收徒 五名弟子拜師
    10月7日,陳式太極拳名家趙力收徒儀式在河南孟州市舉行。姚靈珍、馮豔芹、陳桂芬、胡素霞、鄭春菊等五名太極拳愛好者經過重重考驗拜在趙力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
  • 對於初學者來說,太極拳基本功做好了,拳架自然水到渠成了!
    徐建民老師陳氏太極拳套路展示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我們的第一責任,也是對家人最好的守護和承諾,而打太極則是一種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 如今,太極拳在社會上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熱愛。
  • 陳式太極拳八字循環法
    陳式太極拳八字循環法 核心提示:陳氏太極拳具有剛柔相濟、快慢相兼、輕沉兼備、蓄髮突變、松活彈抖的特點。
  • 陳式太極拳74式與83式的來龍去脈
    陳式大架一、二路自陳長興以來歷經陳耕雲,陳延熙,至其曾孫陳發科已經歷時百餘年,陳公發科初來北京時教的就是74式。其早期弟子:侄陳照丕,子陳照旭,楊易晨,洪均生等皆習此,洪均生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中就有記載。  陳公發科在長時間教學中逐步增加三個式子即:三換掌,退步壓肘,中盤。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又重複一次就成了6式。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他是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1949年 6月出生於太極拳世家,他是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從八歲起,就跟隨伯父、著名太極拳家陳照丕習練家傳太極拳術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太極推手。後又承堂叔、著名太極拳家陳照奎深造。
  • 陳式太極傳人王平先生2018年新春收徒儀式
    今天是淮安勵學教育校長郭文衝先生拜陳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王平先生的拜師儀式。我僅代表他們師徒對大家在百忙之中拔冗出席這場拜師儀式表示衷心感謝!王平先生師承陳式太極第十代傳人陳伯祥先生。陳伯祥先生1944年3月出生,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伯祥先生受家族歷代尚武練拳之風薰陶,自幼就隨陳鑫之入門弟子陳克忠系統學習陳氏小圈(亦稱小架)太極拳,深得前輩真傳,為小架流派代表人物,擔任過當選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總會副會長,1982年,他曾應邀在全國武術交流賽大會上擔任裁判。2009年9月4日,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主席團會議決定增補陳伯祥為副主席。
  •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太極纏絲勁)
    太極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重要勁法。其他流派的太極拳雖沒有特別強調螺旋運動中的纏絲勁,但在技擊中同樣含有螺旋勁法。只是陳氏太極拳特別強調螺旋運動中的纏絲勁。可以說,不懂纏絲勁就不是陳氏太極拳。如陳鑫云:「太極拳,纏法也。渾身具是纏勁,其勁皆發於心,內入骨縫,外達於膚。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捋擠
    本著弘揚楊氏太極拳的初心,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學習太極拳,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此平臺一起成長。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單鞭
    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孫承強(字雲玄),九零後,安徽金寨人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門生2019年豫見太極形象大使2007年接受專業田徑訓練 2010年習練跆拳道,於2012-2013
  • 太極拳大師李經梧之子李樹峻口述領悟太極
    於是,從一九五五年初至一九五七年陳發科師爺仙逝,我晨昏不綴跟隨陳發科師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學習了陳式拳一路、陳式拳二路、陳式拳推手以及陳式拳初、中階段的單式拆招練法。(二)承領紀事1、從師家父李經梧,始練太極我8歲時即跟隨家父李經梧從抻筋拔骨、拳架等基本功練起。父親言傳身教,要求嚴格,近於苛刻。
  • 陳式太極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演練陳氏太極拳一二路
    一次偶然間聽說一位患病的戲劇武生因練習太極拳法獲得痊癒,便決定拜師學拳,強身健體。1930年,他投入陳式太極第十八代傳人陳發科門下,每日練拳,身體愈見強壯。其間師徒二人相互扶持。初入京城時陳發科居無定所,就在洪府寄住,後來滿清覆滅,洪氏家族沒落,洪先生便常到陳發科家中行走,尋求接濟。師徒二人日日相伴,情同父子。  洪均生先後習拳十五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