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太極拳功夫重要的訓練手段,主要表現為二人徒手訓練形式,相互在推手中聽勁、懂勁、找勁,靈活多變。
因為推手具有一定的對抗性,所以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推手成了當今有些太極愛好者 「炫技」乃至「斂財」的一種手段。
推手不是比手,這是歷代太極前輩的共識。太極宗師楊露禪之所以被稱為「楊無敵」,是靠其過硬的實戰武技把對方折服了的,而不是推手推贏了的。
其實,不單是太極拳,形意、八卦、乃至詠春拳、戚家拳等中華傳統武術中都有推手的訓練,只不過不同拳術的訓練形勢與具體稱謂有所不同罷了,比如詠春拳叫「黐手」,戚家拳叫「裹手」。
在詠春拳中,雙黐手是訓練手臂的聽勁,這與太極拳的推手作用是一樣的。雙黐手講究手離手無處走,脫手直衝等;內門拍手,攤手進馬等都是在雙黐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是有效的徒手訓練方式;而戚家拳的裹手講究逢裹必圓,逢圓必轉,逢轉必出,裹手輕靈,探勁拍空;所有這些都與太極拳在推手中講究「粘連綿隨,不丟不頂」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無論何門拳術,其推手的本質都是訓練聽勁與靈敏反應的功夫。
聽勁,是聽什麼呢!
聽勁不是用耳朵去聽,也不是單純的用肢體去感知對方的神經變化。
道家太極名家劉培中先生說:「聽勁有二,一稱外聽,一稱內聽。前者系推手時以手去聽對方之勁炁而應答隨化;後者系盤架時以靈去聽自己之勁炁而合關竅玄機」。
所以,太極拳之所以要慢要松,就是旨在內聽自己之炁機;練拳、推手都是訓練「聽」的功夫,這就是內功的核心所在。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應該知道推手不是拿來「較技」的了。
那些慣用蠻力,拙力,生拉硬扯,甚者還使出擒拿、勾腿等伎倆的人,可以說無太極拳的輕靈圓活之趣,其根本上已經與傳統太極功夫的真正推手大相逕庭,背道而馳。
如果你真是想練出太極功夫的人,就不要把推手當把戲,或當成斂財的手段,這樣你只會被稱為跳梁小丑,讓推手毀了你的太極情操。
推手與實戰是兩碼事,七歲小孩也有這個起碼的認知。據說李小龍回港發展時,有香港傳統武術人士搞聚會特邀請他參加,有一掌門人當眾表演推不動,很多人試了一下確實不容易推動,於是有人慫恿小龍試一下。李小龍毫不客氣上去輕輕一下那人就出去了,於是大家好奇問他怎麼推動的,李小龍說我是用手擊打出去的,功夫是用來打的不是推的。後來還有人說李小龍不講規矩。
其實李小龍早就對傳統武術的很多不良風氣提出了強烈的批判,認為那些不適用特別是用來忽悠人的東西早該淘汰。
當然,推手不是用來忽悠人的,它是訓練功夫的有效手段,只不過在商業利益社會的今天,被不少的假大師當作自己忽悠學生的伎倆罷了。
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推手,那就是內觀外聽,粘連綿隨,不丟不頂,不講輸贏;相互通過彼此的接觸去感知勁炁的變化,久而久之你身上自然會多些些虛無的氣勢與靈敏的變化。這才是太極推手之根本,也才能與實戰技術構成體用關係。
所以,不要讓推手毀了你的太極情操,走上推手的正路你才能練出真正的太極功夫出來。
(本文作者:太極弟子戚海軍作者原創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