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15135755585@163.com
加入《天下太極》微信群請添加zhq599110
如何正確學習楊式太極劍
楊式太極劍和太極拳一樣,是體用兼備,健身效果與技擊功能相結合的。然而,楊式太極劍的演練,已經遠遠超出了健身和技擊的功能,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效應,是其它任何武術器械無法比擬的。
一般來說,應該先學太極拳,再學楊式太極劍。從套路角度看,楊式太極劍的動作要領,包括一些動作,都和太極拳是一致的。從技擊角度看,楊式太極劍是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展。劍是手臂的補充和延伸,楊式太極劍術是太極拳術的發展。練習太極拳要柔和緩慢,圓活連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在技擊上講究以柔克剛,以迂為直,捨己從人,後發先至。
楊式太極劍依然。《莊子·說劍》有一段很有趣的記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這正是太極拳、劍技法的生動描述。雖然不能說莊子講的就是楊式太極劍,但可證明,中華武術隨著道家哲學的產生,早就蘊涵著太極拳、劍的原理和風格。它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了太極拳、劍源遠流長。所以,打好太極拳的基礎,是練好楊式太極劍的重要條件。早期練武,不學好太極拳,師傅是不教劍的,也不可能練好。當然,如果純粹為了健身,也可以先學楊式太極劍,但要對各項要領嚴格要求,仔細琢磨,循序漸進,防止舞蹈化或體操化。
學習楊式太極劍,也和學拳一樣,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欲達「形似」,除了「模仿」之外,一是要追求要領,二是要了解用法。要領是用法的保障,用法是要領的根據。要明白「為什麼」,才能融會貫通。為此,必須穩紮穩打,不能急於求成。學拳容易改拳難,切不可失之過急。過去教拳,師父帶徒弟,一個動作要練好長時間才能繼續,現在多用辦班形式傳授,難免夾生,學完後要不斷鑽研改正。能在一年內把動作逐漸改正確,就算快速了。若不繼續請教追究,必然越練越走樣,甚至無法挽救了。
所謂「神似」,即在動作正確的基礎上,進而追求楊式太極劍的意境、神韻、氣勢、風格,並追求其文化和精神內涵。不但要注意每個動作的身法步法劍法,還要注意某些整體要求。全身放鬆柔順,呼吸自然深長。太極拳演練要速度均勻,楊式太極劍則可以在劈、點、挑、刺的瞬間,適當加快速度,顯得更有氣勢(並非必須如此)。如果用長劍穗,還要考慮劍穗運轉的靈活性與美觀性,既要運劍又要運穗。神似的重點是意念鍛鍊,不但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還要「以身運劍,劍神合一」,進而身心兩忘,純以神行。凡此種種,已經進入「功夫無息法自修」的階段了。
楊澄甫先師有個楊式太極劍的題詞:「劍氣如虹,劍行似龍,劍神合一,玄妙無窮。」此即神似的要求。這個題詞,我們首見於《武林》雜誌1983年第11期,不知何時為誰題寫。顯然,它是別人代先師所題,楊澄甫先師的文化不高,沒有這樣的書法水平(有人說先師不識字,不是事實)。從筆跡分析,可能是陳微明先生代筆。不管怎樣,我們把它看作「楊澄甫先師論劍術」還是可以的。
縱觀中華劍術的發展及其文化蘊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劍是流動的詩歌,劍是傳神的書畫;劍是逸士高道的伴侶,劍是閒雲野鶴的象徵。實際上,劍也被古人作為一種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斬妖驅邪的珍寶。《新唐書》本傳稱,「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吳道子觀看了裴旻舞劍後,「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壯觀。道子平生年畫,得意無出於此者」。裴旻舞劍能與「詩仙」李白和「草聖」張旭並列,使「畫聖」吳道子得意而落筆生風,創作出平生最好的作品,其藝術魅力,可想而知。楊式太極劍術,必將伴隨著中華民族新的騰飛,在全民健身運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大放異彩。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編委:方 虹 張海雲 楊江紅 王雲生 陳新琳 許鳳蓮
編輯:李 勇 柴秀英 呂超學 李萬恆 許文芳
技術:羅海萍 馬雪花 許 蓉 史瑞琦
推廣:李萬恆 許文芳 李 勇 喬衛平 巫 鵬
李俊文 付常青 武海飈 李元芝 王顯揚
策劃:方 虹 張建平
主編:張漢橋
監製:楊 軍 羅海萍
聯繫方式:關注《天下太極》後在留言筐內留言。
聯 系 人:李勇 15135755585 李萬恆1310007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