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世界衛生日關注的是抑鬱症,國家衛計委將中國區主題確定為「共同面對抑鬱,共促心理健康」。
據悉,設立世界衛生日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引起世界各國人民對衛生健康的關注,提高人民在衛生領域的素質和對其的認識,強調健康對於勞動創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表示,近年,以抑鬱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的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
「精神障礙並不等同於大家常規想到的精神病。」王斌強調,「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分類標準,精神障礙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而精神病的概念相對來說比較窄。」
「抑鬱障礙裡又包含了抑鬱症、未特定的抑鬱障礙、心境惡劣等。」王斌說,「最近的調查發現,心境障礙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鬱障礙患病率是3.59%),焦慮障礙患病率是4.98%。焦慮障礙在這次調查裡包括了8到9種疾病,包括特殊恐懼症、強迫障礙、社交恐懼等。」王斌說:「這次調查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的結果,應該說高於我國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部分調查的結果。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和工作的節奏顯著加快,在公眾心理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導致了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也相應增加。與近年來國際權威雜誌發布的部分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比,我國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的患病率低於美國、法國、烏克蘭,在金磚國家中,我國低於巴西、南非,也低於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調查結果顯示,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5.56%,高於我國1987年以來部分地區調查結果。與人均期望壽命較高的其他國家比較,我國低於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水平。「1987年的調查結果,是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張明園教授在上海地區所做的一個調查,當時他的這個局部調查結果老年期痴呆患病率是4.6%。」王斌說。
王斌表示,男性酒精使用障礙需引起關注:「受各地飲酒習俗、居民飲酒習慣等方面影響,國內各地既往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地區酒精使用障礙的患病率差異較大。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為1.84%,男性患病率明顯高於女性。與近年來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的部分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比較,我國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處於中等水平。」
抑鬱症發病機制 首先是遺傳因素
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表示:「從抑鬱症發病的一些機制來看,首要是遺傳因素。抑鬱症是一種遺傳相關性疾病,遺傳在其中的貢獻度大概是40%~50%。所以我們關注的第一類人群就是有抑鬱症家族史的人群。追蹤自己的父系、母系三代之內,如果有抑鬱症患者,你就應該關注是不是有抑鬱症的患病風險。」
王剛說:「抑鬱症第二方面風險因素是外界因素。抑鬱症是一種應激相關性疾病,我們可以簡單地把應激理解為壓力。壓力的特點是慢性和不可預測性,壓力可能在你身邊持續存在,而且難以預測、無法掌控,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還有一類因素影響比較大,比如負面生活事件——生活裡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這類事件往往都是以喪失為特徵的。比如喪失了感情、家庭、婚姻,喪失了財富、職業,喪失了親人,等等。」
「大多數心理疾病的男女發病比例是相當的,但是抑鬱症的發病比例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王剛說:「抑鬱症首次發作的人群年齡一般集中在30歲上下。另外,從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來看,世界各國結論大體一致,即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可能患抑鬱症的比例更高一些。」
抑鬱症該不該吃藥?王剛認為值得進一步研究。「按照各國抑鬱症指南的說法,輕度的抑鬱症未必需要吃藥,可以通過心理疏導、壓力管理、運動調節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我想說,這些方法的總體有效性,特別是在長期治療中的有效性,恐怕還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短期的療效、長期的有效性如何?是不是採用了這些方式之後,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復發?或者能避免患者從輕度發展為中度、重度症狀?我覺得還需要有更多的證據支持它。」王剛說。總的來講,各國指南對輕度的抑鬱是推薦了一些不用藥物控制的方法。但對中度的抑鬱建議藥物治療應當成為一個基礎性治療。抑鬱症治療需要綜合性手段,對於中、重度抑鬱症,藥物治療應該作為基礎。
抑鬱症是否能治癒?對於這個問題王剛表示:醫學上理解的治癒,可能跟公眾理解的概念不同。「我們一般說臨床治癒,指的是這個症狀完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也有的說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社會功能的整體恢復。臨床治癒就是這一次發作終止了,治好了。但公眾理解的治癒是去根」。
「抑鬱症患者經過綜合性治療,獲得臨床治癒並不難。大部分能恢復到發病前的社會功能水平。但臨床治癒後可能復發,復發就得再治。我們要告訴患者的是,在可能復發的時候,你了解這個病是怎麼回事了,就不要等到病情很重、對工作生活影響很大了才來就醫。你看到復發的早期表現、輕度的症狀,就應該及時找醫生,及時開始一次新的治療。所以復發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早規範治療。」王剛說。
如何區分急性焦慮障礙與心梗
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祝卓宏說:「我原來在301醫院工作,門診上經常會診的病人中,焦慮障礙佔了一大部分,特別是經常要到心血管病的病房會診。為什麼呢?因為不少焦慮障礙患者會被誤診為心血管疾病,特別是被當作心梗送到了心內科。」
祝卓宏說:「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焦慮,聊抑鬱症的時候,一般都會想到焦慮,因為焦慮和抑鬱往往被混在一起,抑鬱是從過去的事情中走不出來,焦慮是對未來的擔憂。焦慮障礙是以焦慮情緒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精神障礙,同時會伴有一些身體的表現,特別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就不是平常像記者交稿有壓力產生的焦慮情緒了。比如有的人會出現嚴重的心慌、出汗、手抖,甚至出現尿頻、尿急、腹瀉等身體的表現。另外是肌肉的緊張及運動型不安,有的人緊張得不得了,到門診的時候肌肉都在發抖。」
祝卓宏表示,焦慮障礙從分類上來講,主要分為慢性和急性。「慢性焦慮障礙我們稱為廣泛性焦慮障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擔憂的是什麼,但是總是不停地擔憂,他可能一會兒擔憂孩子學習,一會兒擔憂老公在外面出差會不會有什麼問題,有時候擔憂父母的身體、擔憂自己的身體、擔憂未來的工作,等等,同時坐臥不安、睡眠困難等,這種廣泛性焦慮障礙往往持續時間比較長」。
「急性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驚恐發作,而這個驚恐發作的症狀非常像心梗。患者會有瀕死感,這種瀕死感會讓患者產生強烈的恐懼,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心悸、暈厥。所以他往往會打120,家人會把他送到急診,急診一般就會請心內科專家來檢查。但是往往到了醫院,輸上液、輸上氧之後,病人很快就恢復正常了。這些人回家以後,第二天又發病,又來了,這個時候一般就不敢回家要住院了,往往住在心內科,做全面的全身檢查,排除各種軀體疾病。但是醫生無法明確診斷,除非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醫生去會診。心理科或者精神科醫生一般幾分鐘內就能明確診斷,因為患者發病簡直就像複製的一樣,主要表現為瀕死感、恐懼,有的會出現嚴重的高血壓、心慌等症狀。」
「這樣的患者要讓他直接去心理科他不去,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是心理問題,是心臟、血壓的問題。急性焦慮障礙往往在發病之前會有一些誘因,這些誘因可能是一些生活事件,所以發病的時間比較短,通常是幾分鐘、十幾分鐘、半小時,也有持續一兩個小時的。」祝卓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