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拜託大家轉發的文章,是寫給高考考生和家長看的,希望他們讀了之後能夠對 有所幫助。
發小的兒子3天前收到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直博錄取通知,發小高興地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報喜。
此前一個半月,他和太太都十分焦慮,食不香,寢難安,做什麼事都沒心情,太太時不時還埋怨他。他憋著一肚子委屈擔心揪心虐心,經常跟我打電話商量兒子考研的事。
所以他收到錄取通知後趕緊給我報喜,忙不迭地感謝我為他出謀劃策。
在學術的道路上一把梭哈,也得問問自己是否划算?
其實,孩子考研這種事,父母是幫不上多少忙的,更別談我這個外人了。借用醫生經常拿來自嘲的話就是:從未治癒,偶爾有效,總在安慰。
朋友們看看這位父親的窘境,大概很難和他的優等生兒子聯繫起來。要知道,兒子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長期霸佔榜首,而且是那種「遠遠的第一名」,本科期間就在主流期刊發表了好幾篇經濟學論文。
我們不妨來看看他的學習履歷吧:
幼兒園:省三保
小學:水果湖一小
初中:水果湖二中(比一中好),火班
高中:省實驗,理科創新班
本科: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碩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怎麼樣?妥妥的別人家的娃吧!學備競賽的連續優勝者。
今年北大光華該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招生計劃 6 人,數千人報名申請,700多人通過資料預選,筆試後71人收到夏令營入營通知,夏令營結業後25人進入面試環節,其中16人是光華本院學生……歷時兩個多月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兒子綜合成績排名第七。
第七,第七,第七啊!
光華很榮幸地表示:你位列替補名單的第一名。
老師們狠狠地表揚兒子說,你很優秀,你很了不起!
然後,發小、太太、兒子全家人的心情都淪陷了。
格高意遠——其實說的是:眼界決定目標。
陪著孩子提心弔膽十幾年,給學神當父母可一點兒也不輕鬆。中小學12年加上幼兒園3年,一刻也不能放鬆,有的娃還有幼前教育,孩子需要刻苦,父母更需要付出。光是高中三年送飯每天跑四趟學校這事,就夠我仰望了。
還有個親戚家的女兒,去年高考以絕對優勢在上海考上了北大。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考」這個字的分量。親友圈交口稱讚,背後的代價卻是,女兒和媽媽從此成了「仇人」。
上面說的大神級學霸不是重點,重點是:不管學霸學渣,不管書讀得怎樣,總是要過好這輩子,最終總是要落實到賺多少錢的問題上。
不管白貓黑貓,抓得著耗子就是好貓。
高考結束,十年寒窗的莘莘學子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政府貼心地放開了出省旅遊,解封了電影院,讓考生和家長趁出分和填報志願之前的空窗期好好放鬆一下。
此前的5篇文章,勸大家不必太在意高考結果(總在安慰哈哈),學校和專業沒想像中那麼重要。畢竟考分擺在眼前,再怎麼高明的志願填報,產生的影響也極其細微。相反,怎麼過好大學生活,才是高考後最需要認真思考的。
時代不同了,人生能夠天天博。
今年高考後股市暴動,一大波90後的新鮮韭菜跑步進場。老股民們紛紛拋售,專家提醒:牛市是散戶虧錢的好機會。
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是沒做好「預期管理」。
散戶的特點是從眾,研究大眾心理的勒龐說他們是「烏合之眾」。牛市的坑在於聒噪的氛圍一次又一次拔高大眾的預期。
散戶在股市上的表現是「七虧二平一賺錢」。作為27年老股民,我有幸戰勝了70%的投資者。我多次嘗到了牛市虧錢的滋味,也深刻體會到了「利從跌中來」的股市哲學。
那10%賺錢的散戶據說是這麼操作的:設置止盈線(比如20%)和止損線(比如5%),賺到20%了堅決拋售,絕不猶豫惜售貪婪追高;虧損5%果斷割肉,絕不拖泥帶水等待反彈。
這道理大家都懂,這操作手法都寫濫了,但還是有70%的人虧錢。他們往往在上漲30%的時候賣出,卻在上漲50%的時候再次買回,甚至抄底抄在山峰上;他們往往在虧損5%的時候捨不得賣出,卻在虧損50%的時候拋售,多半割肉割在山腳下。
不信你看,股市波峰處每天成交萬億元,都是真金白銀在買入;陰跌期成交寥寥,淨是些捨不得割肉的人。
也許,這就是生活吧……
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是沒做好「預期管理」。
股市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生也是這樣。
股市的信息真假難辨。大學也是這樣。
高考是社會的篩選器,大學是社會的預演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差別堪比單機遊戲升級到聯機遊戲。高考基本是單一維度的競爭,大學乃至社會是多維度的競爭。
可以直博,也可以直播。
可以作家,也可以坐家。
可以大廠,也可以大廠。
可以優生,也可以優生。
國家教育制度只能按照「多、快、好、省」的思路來設計,標準化產品流水線生產才能低成本大批量地滿足消費者。
你的個性化需求,要麼靠父母開路,要麼你自己來做。市場調研、SWOT分析、目標設定、博弈策略、PDCA循環……一點都省不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目標設定」,你這輩子打算過個什麼樣的生活,準備積攢多少財富,想找個什麼樣的愛人,希望養育幾個孩子……
目標一定會是動態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就叫做「預期管理」。
何必再去苦苦強求,苦苦追問?
人有時候會得隴望蜀,有時候只想絕處逢生。大部分人不喜歡過山車式的生活,就會選擇用拼命努力來熨平不確定性。增加能力是追求幸福的主流策略。
能力大於目標,你就幸福。
目標大於能力,你就痛苦。
其實,你也可以反向操作,通過降低預期來增加確定性,同樣可以達到預設目標。
注意,降低預期不是降低目標。我不是要你聽天由命放任自流,也一點兒也不勸你安貧樂道自詡清高。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和權利,每個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賺到5000萬。
前文講過我高中同學H總的故事,他創業時的目標是每年賺50萬,一點也不妨礙他十年後成為億萬富翁。
提高能力和降低預期並不矛盾,是實現目標的不同路徑而已。
今天不早了,要去接娃。明天接著寫:怎樣通過預期管理賺到本屬於你的5000萬?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本文完)
點擊下面連結,閱讀 、 其他文章
歡迎轉發,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