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的三個誤區,父母要重視,別讓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2020-08-28 強勢媽咪總動員

父母對於自己寶寶的愛都是無私的,愛是一切的根本。莎士比亞就曾經說過,父母對於寶寶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只有上帝的愛才能和父母給寶寶的愛想進行媲美。每一個父母可能給自己寶寶提供的物質條件方面會有一定程度的差別,但是他們所付出的愛和辛勞卻是同樣偉大的。但是我們雖然愛自己的寶寶,卻要注意愛他們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們陷入了愛的誤區那麼對於寶寶反而容易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成為他們成長過程當中的絆腳石。

因為我愛你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有不少人總是特別擔心自己的寶寶缺乏營養導致發育出現問題,為了能夠給自己的寶寶提供更加充沛的營養有不少家長就特別注重給寶寶提供的食物,他們總是會給寶寶準備更多的食物,希望寶寶能夠快速吃完,讓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

但是這些家長卻並不明白我們所擔心的寶寶缺乏的營養並不一定是事實,如果我們給寶寶提供更多的營養不僅不能夠讓他們快速發育,同時還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脾胃,出現了這種情況之後對於他們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在給他們提供幫助的時候一定要確定是不是真正的適合她們,另外也不能夠想當然。

古語有云:「欲速則不達。」在教育我們寶寶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我們的寶寶能夠聽我們的教導,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寶寶實在是太過於疼愛了,但是這種情況對於寶寶意志力的培養並不是特別的好,這種能力就是一個人自覺的為了達到確定的目的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這對於每一個寶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家長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夠經常進行幹擾。

寶寶長大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

在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由於他們個人能力的原因所以對於父母是非常依賴的,但是隨著他們的成長對於父母的依賴會變得越來越少,可是這種情況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寶寶已經不需要我們的事實。所以有的時候並不是寶寶需要我們,而是父母離不開寶寶需要我們的心裡。

名人蘭海在育兒方面也有此見解,她認為:

現今社會都提倡給予無條件的愛,盡所能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其實讓新手父母於法把握尺寸。無法分清這份愛的界限在哪?最後導致事事憂心,無法抽手。

但是一個健康的人,未來是一定會有著非常明確的獨立性的,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來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要快速的放手,讓他們能夠更多的接觸這個世界融入到社會群體之中。

只有這樣我們的寶寶才能夠更好的和其他人相處,在將來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更加從容自若,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寶寶包裹起來那麼對於寶寶個人能力的鍛鍊就不能夠起到相應的效果,我們的寶寶也會變得非常脆弱。

如果我們在教育自己寶寶的時候總是幫助寶寶來做所有的事情那麼就會讓寶寶的能力沒有辦法得到鍛鍊,同時還很容易讓我們的寶寶失去自信,他們會不斷的懷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我們的寶寶在未來變得越來越脆弱,自卑,沒有自信,那麼我們的寶寶就會成為一個沒有魄力面對未來的人,他們未來的發展就會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

溺愛寶寶,給寶寶太多的自由

自古就有書籍記載,《增廣賢文》中節選:「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每一個家長都知道我們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不能夠太過於寵溺他們,在管教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方法堅持自己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寶寶更加快速的成長,他們在未來也能夠變得更加獨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打破規則的大部分都是父母本身並不是寶寶,因為父母總是會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不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斷的突破自己的底線,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我們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沒有權威,那麼就很難照顧好我們的寶寶了。

父母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總是自己首先打破規則來獲取寶寶暫時性的配合,但是等到第2天的時候寶寶仍然會通過同樣的方法來突破父母的底線,如果我們在第2天的堅持下來那麼換來的就是寶寶的困惑和不解,同時還有不斷的哭泣和抗議,而在寶寶的哭泣和抗議之下能夠堅持下來的父母又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底線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我們在照顧他們的時候一定要一直堅持自己的底線,千萬不要隨便的退讓,我們一味的退讓帶來的並不是他們變得更加聽話,而是他們對於規則的漠視和對於其他人感受的冷漠,如果一個人對於規則沒有足夠的尊重那麼他在未來就會不斷的挑戰規則最終導致他未來的成就,沒有辦法達到我們預期的結果,並且還很容易讓他們出發法律的底線。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對自己的寶寶提供很好的教育那麼一定要給他們足夠的愛和尊重,我們只有尊重寶寶才能夠讓他們變得自尊,而這也是一個人精神的需求,維護我們自己的尊嚴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和天性,也是他們不斷成長的動力。

寶寶最初受到別人的尊重都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的,所以尊重別人的意識也能夠讓他們在平常生活中不斷的養成,養成這種意識之後也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自尊自愛,同時對於其他人也能夠有足夠的尊重。只有我們的寶寶從小就形成了這樣的良好品質才能夠讓他們在未來有著更多的可能,同時我們只有尊重寶寶才能夠慢慢的認識到他們在成長當中迫切的需求,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給他們提供幫助。

孩子的未來,宛如農民播種施肥,走出育兒誤區,方可讓孩子茁壯成長。作為家長的您,領悟到了嗎?

相關焦點

  • 「溺愛」的鍋家長背不起,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父母照顧孩子是應該,但不是孩子的一切都需要你替他做。家長們往往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 這4種愛要不得: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怎樣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是孩子出生以後我一直研究的議題,很多父母很用力,卻找不到著力點。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我們大人自已是的愛反而抹殺孩子更好的可能。她拿著尺子養育孩子,不管做什麼,吃什麼幹什麼都有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要求和控制孩子。可是他忘記了,我們養育的是孩子,而不是沒有靈魂的機器,他的運作只靠參數的設置。故事裡,伊萬說了這麼一句話。媽媽給他的愛,就像溼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想要,卻又難以承受。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不過最近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的一些育兒理念讓我繃緊的神經稍微放鬆下來,也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書中18個誤區大部分我都有過很深的體會。誤區:父母與孩子間不存在溝通障礙現實:孩子與父母的表達內容一致,但彼此對信息的解讀卻不盡相同。當兒子三歲後,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清楚和他溝通的事情,他總是充耳不聞。
  • 繪本故事正確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愛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每個父母能夠給予的物質條件或許有差別,但付出的愛和辛勞卻同樣偉大。但也因為愛,一些父母及孩子的照顧者經常會遇到的「愛的誤區」,這些誤區,打著愛孩子的口號,實際上卻無益於孩子的發展,甚至成為了孩子成長發展中的絆腳石。
  • 「老人是教育路上的絆腳石」,我就希望有個絆腳石來
    文|糖小糖一朋友吐槽,老人簡直就是教育道路上的絆腳石,每一次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有老人衝出來「護小雞」,每一次父母給孩子訂立規矩時,老人總是第一個破壞規矩。如果是姥姥帶,媽媽尚且好說,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媽媽只能向爸爸吐槽,矛盾壓根沒解決。
  • 父母要避免對孩子說這3句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世界上既勞累又美好的事情,想必就是慢慢等著孩子長大。有不少長輩會說:孩子的命運從出生的時候早已經註定了,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這句話在某些條件下有著一定的道理,因為一個孩子將會受到不同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這些細節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 抓住缺點不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正是這樣,成長才有了意義。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中作為主角指引他們。但是有這樣一些嚴格苛刻的家長,太在乎孩子的缺點,矯正過了頭,每天將孩子的缺點放在嘴邊,抓住一個缺點無限放大,這恰恰不利於孩子培養好習慣和改正缺點,反而會因為急功近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如何養育好一個男孩?孩子成長的三個時期的培養要點,母親要了解
    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其著作《養育男孩》一書中,有一段這樣的一段話:男孩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的成長要經歷一個特定的過程,沒有捷徑。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他們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狀態和活力都會令我們吃驚。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不吼不叫,全程耐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許多父母都是暴脾氣的父母,認為衝孩子發脾氣才能夠真正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最佳的方式,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 父母必知,你正在做的10個行為,隱藏著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看了《少年說》節目,覺得終於有個節目,能讓孩子們,說出她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了解孩子們身上背負的壓力和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她們渴望被父母認可、信任和激勵。有機會聽到她們心裡的話,才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會反思做為父母,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一 位女孩,哭訴著對媽媽說:「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但你們從來沒有改過。」
  • 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父母的養育是關鍵的三個字,很多家長沒注意
    這個階段很短,短到只有3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石。不要做的是: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由長輩撫養。可以的話,父母儘量陪伴。沒有誰給你保證多久就能培養好,但你要知道,付出總是會有回報。這個時間,3歲開始,12歲結束,幼兒園和小學,將會是我們的「主戰場」。這時候最不應該做的,是以愛之名,行恨之實。
  •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三個誤區
    作為沒有經驗的父母來說,養育孩子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候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明明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卻不領情;有時候以為自己向別人習得了寶貴的經驗,卻不曾想對自己的孩子並不管用……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網上有許多的育兒專家,分享著不同的育兒觀點,看得父母容易陷入誤區,而且,很多父母喜歡分享自己孩子優秀的一面,看到那些用心培養孩子的父母,很多人又怕自己耽誤了孩子,陷入了迷茫和焦慮。
  • 隔輩親把孩子當小皇帝寵?別讓這樣的愛,成為孩子獨立的絆腳石
    如今八零九零後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成為生育的主力軍,成為一個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下,他們也不得不告別父母離開幼兒,到大城市中打工,為了以後的生活更加美好。在這個時候,家中養育孩子的重擔則落在了奶奶爺爺們的肩頭,這種現象遍布農村各地,甚至成為社會上比較關注的一類人群,那就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 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父母的養育是關鍵的三個字,看看你做對了嗎
    這個階段很短,短到只有3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石。不要做的是: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由長輩撫養。可以的話,父母儘量陪伴。沒有誰給你保證多久就能培養好,但你要知道,付出總是會有回報。這個時間,3歲開始,12歲結束,幼兒園和小學,將會是我們的「主戰場」。這時候最不應該做的,是以愛之名,行恨之實。
  • 《媽媽的悔過書》:養育路上,父母要過的三關
    對於我們大多數孩子,可能更多的父母是數學教授,只看得見自己的才能,而看不見自己,但是威爾更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懂他,陪伴他的心理治療師,當內在的傷痛和脆弱被看見、被理解,並且被允許之後,威爾才是個存在。孩子也一樣,需要父母反饋給自己的是,他們本身就很有價值,很值得被愛,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才值得父母愛。
  • 《媽媽的悔過書》:養育路上,父母要過的三關
    ,需要父母反饋給自己的是,他們本身就很有價值,很值得被愛,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才值得父母愛。成為這樣的父母我認為要過這三關:第一關:自己的成長關 你也許有這樣的體會,為啥我給孩子安排的好好的,他就不領情呢?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70斤的3歲「吃播女孩」:養育路上,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鏡
    如此完成一段視頻需要30個小時,而這已經成為了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靠一系列獵奇的標題來賺流量:「3歲60斤胖妹吃飯幾秒吃完,根本不用大人喂,是要突破100斤嗎」;「70斤三歲小胖妞爸爸帶他吃飯,狂飲一瓶飲料半隻雞一碗粉,好厲害」;「70斤三歲小胖妞今天就吃了6個包子,
  • 如何借著養育孩子,讓父母重新得到養育自己的機會?
    」,反過來說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於是,再養育這個話題就應該是所有父母,都應該特別重視的事情。 我們首先要從罪、傷害和無知3個方面診斷自己,然後去解決處理。 就會看到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傷害中的不饒恕,以及所要的耿耿於懷。 因為當我們關注在傷害當中,就會成為自我中心的人,驕傲的人。
  • 養育女孩,父母培養孩子做到「三個保持」,會讓孩子更出色
    雖說女孩乖巧、聽話,但父母養育女孩,也面臨著很多考驗,怎樣才能更好地養育好女孩呢?《養育女孩》一書中有一句話:在養育女孩的路上,溫和而堅定地教給女孩一些規矩和紀律,讓他們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是父母要掌握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