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根據報告預估,今年島內出生數為16.4萬人,死亡數為18.6萬人,「少子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籍人士遷至臺灣數量也轉為負增長。
一直以來,少子化和老齡化都是臺灣社會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而這兩大現象,也促使臺灣人口「負增長」趨勢加速快進。
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有多嚴峻?有分析指出,維持出生人口穩定的前提是生育率達到2.1左右的更替水平,但臺灣近年的生育率卻只有更替水平一半。比如,2018年臺灣生育率僅為1.06。
事實上,臺灣人口並非一直在做「減法」,過去幾十年裡,臺灣人口形勢歷經多次變化。1940到1950年代,由於大量外省人口遷入,臺灣人口年均增長率超過5%;到了1950年代,伴隨嬰兒潮出現和死亡率下降,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率一度超過3%。
1960年代,由於人口過快增長,臺灣當局成立了「人口研究中心」,並於1964年起,全面推行節育政策。臺灣生育率也因此從1960年代接近6的高位,下降到1970年的4.0,到1984年降到更替水平之下後,繼續快速下降。
至1990年代,臺灣當局迫於少子化壓力,開始放棄節育政策轉而開始鼓勵生育,並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口號;但社會的關注和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並未阻止臺灣生育率的下滑趨勢。
臺灣生育率先是從1990年的1.81略降到1997年的1.77;到2004年降到1.18後,臺灣生育率一直在1.2以下的超低水平徘徊,甚至一度被評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區。
有觀點指出,臺灣年輕人「不敢生育」是人口增長由正轉負的主要原因,而再進一步,不敢生、不想生的原因,則指向經濟問題。
人口問題與經濟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臺灣經濟在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走下坡路,時至今日一直維持「悶經濟」狀態。尤其近十年來,臺灣地區經濟萎靡不振,從2012年至2017年,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2.3%。
至於勞動力實質薪資,則超過20年沒有變化,若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臺灣民眾實際所得處於縮水狀態。這使得不少新婚家庭,疲於應付日常支出,再加上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等問題,很多家庭放棄或推遲生育計劃。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2016年第一任期的就職演說中,曾提到臺灣面臨的前五大挑戰,其中「年金制度」、「人口老化」、「出生率低落」都與人口直接相關。
不過民進黨方面雖然認識到問題所在,卻未將心思和力氣花在如此重大的民生問題以及經濟問題上;反而通過炒作意識形態話題,阻礙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讓臺海局勢劍拔弩張,並不斷將臺灣民眾的納稅錢以軍購形式輸送到美國。
「經濟發展你不行,政治操作第一名。」這樣的民進黨當局,早已背離臺灣2300萬民眾利益福祉。試問臺灣生育率哪還會有回升的希望?(大力)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