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是否公平

2020-09-13 耍酷的牛肉麵

主要從兩塊講起。一個是人才選拔。另一個是教育資源分配。

高考公平麼?各位可以默默寫下自己的答案。

首先先講一個故事,朱元璋的「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來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朱元璋相當重視,親自圈定78歲高齡的大儒劉三吾為主考。

經會試考核,選出貢士51名,均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落榜考生鳴冤告狀,疑主考有地域歧視之嫌。隨後,朱元璋下詔徹查此事,經數日覆核,調查組得出結論:劉三吾等人閱卷公正,無任何問題。但事後朱元璋作出了一個令輿論譁然的決定,將劉三吾等人定為「反賊」,並重新開出貢士名單:51人皆來自北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科舉冤案「南北榜案」。

此後,明朝科舉不再「全國統一划線」,而是分成「南北榜」,按所處地域分別錄取。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贊成這種做法麼?

好,現在又回到中國的高考。

好的大學不僅按照高考成績擇優錄取,並給每個省分配名額。按照省名額錄取。

這是否公平,如果你是東部人口大省的考生,此時又有一個和你一樣成績的西部考生,卻上了一個好大學,而你卻落榜了,你覺得公平麼?特長加分項,更帶來了操作的空間。當然現在國家漸漸取消特長加分。

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選拔人才上,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有同樣的問題。

人人都希望受教育是平等的。出生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很多人成功的路徑是,通過寒窗苦讀,從進入小學,考上縣市的重點高中,走進好的大學,邁進了輝煌的人生。

國家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鼓勵西部支教,建希望小學等。

但你知道深圳、青島、杭州,較為發達的沿海城市卻沒有相應的教育資源。

位列一線的深圳,你能脫口而出的大學有哪些?

相比之下,美國的矽谷有史丹福大學等名校不斷輸送優秀的人才。

沒有培養人才儲備,很難維持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

這些省市領導不重視教育麼?當然非常重視,辦一所大學從無到有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一流的大學。所以這些領導想盡方法讓有實力的學校在本地區建立分校。

但是,國家不提倡,教育部明確不鼓勵高校異地辦學。既有管理的困難,又有擔心教育資源往東部傾斜。

請問,假如你是一個深漂,本地招不到優質的人才,甚至自己的小孩在本地也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你覺得資源分配公平麼?有利於經濟發展麼?

帶著種種深思,各位在體會這句話。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

相關焦點

  • 北大拒絕狀元白湘菱,卻錄取外籍女孩鄭楒婷,是否影響高考公平?
    北大拒絕狀元白湘菱,卻錄取外籍女孩鄭楒婷,是否影響高考公平?說到中國最好的大學,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清華和北大,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我國大學的頂尖水平,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也是知名重點大學,這兩所大學歷史悠久,綜合實力強,師資力量優秀,校園建築美輪美奐,成為無數學子追求的目標。
  • 高考選科賦分制是否公平
    將來報考志願時文科理科分別報考,理科生之間競爭,文科生之間競爭,學校錄取也是按文理科分別錄取,非常公平,因為考試科目都是一樣的,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 吉林省新高考模要實行3+1+2模式。3為語數外3科,1為物理、歷史2選1,2為剩下4科選擇2科作為選考科目。每一科目高考試題難易程度、學科性質是不同的,直接比較分數欠妥,因此出現了賦分制這一方法。
  • 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競爭
    現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們的孩子學習壓力大,痛斥高考制度的殘忍,殊不知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競爭,它不管你貧窮富貴,只要通過自己努力,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有可能實現一次魚躍龍門的飛躍。 很多人崇尚西方的教育制度,西方的教育本質是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承受的,素質教育是開闊你視野,提高你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你的興趣愛好,這都需要經濟的支持,這種教育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是無法逾越的障礙,而我們中國高考,讓莘莘學子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讓萬千寒門學子有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在我們的高考制度下,只要你能拼搏考個好成績,你就能進到好的大學,
  • 如何看待高考公平的問題
    目前,高考是我國統一進行的保密級別最高、監督監管最嚴、考試範圍最廣的一項選拔性考試,它是關係到我們千家萬戶的大事。那麼,高考是否公平這個問題,就成為大家普遍關注和熱議的問題。下面就此問題,我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一、同一個省市之內的高考是公平的,因為每一名考生從報名開始一直到高考錄取,這些待遇是一樣的,這體現出高考的絕對公平。
  • 江蘇的高考制度是否公平合理?
    各省的高考狀元,歷年都是本省市媒體的頭版頭條,狀元的學校和家裡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迎來送往的呼啦啦是一茬又一茬。但今年江蘇省的高考卻大爆一個冷門,各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爆的不是她的成績和學習方法,而是以「史上最慘狀元」冠之。
  • 「高考是最公平的」前需要加一個限定詞,因為
    當我還小的時候,總會聽大人們說,「你要好好讀書,參加高考考上一個好大學,因為高考是最公平的」。於是,我懵懵懂懂的知道了高考,也知道了「高考是最公平的」。當我長大了一點的時候,我知道了高考其實也是一場考試。但是,難道高考就一定是公平的嗎?
  • 別摧毀了對高考公平的信任
    又到高考季,考爸考媽們,那滿眼都是盼兒成龍,盼女成鳳的神採。高考,那真真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你的發展方向、你的人際圈子、你的施展平臺,等等都會因為考分的高下而有所不同。長久以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語,在當下,唯有高考才有點公平。
  • 高考,絕對公平,卻未必公正
    高考,已然拉開序幕。但總一個問題,擲地有聲:憑藉一場考試的分數,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公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平」公平,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簡而言之,一視同仁,就是公平。
  • 高考外語都是150分,日語卻比英語簡單,是否影響高考公平?
    儘管高考經歷了多輪改革,出現了新高考的選科,不再分文理。也出現了等級賦分制,原始成績不一定就是高考成績。但是語數外作為高考三巨頭,地位始終無法撼動。無論在哪裡,都必須要考,原始分數直接計入高考成績。
  • 北京卻擁有92所高校,高考考生卻只有5萬多名,是否有失公平?
    每當人們提到高考,我想大家最先聊到的一定是每年哪裡參加高考的人數最多。據統計,每年參加高考人數最多的地區非河南省莫屬,光是2020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就要有超過110多萬人。除了高考人數之外,我國各地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市,這裡一共有92所高等院校。
  • 今年多所985高校出現斷檔,500分就能報,是否影響高考公平?
    今年多所985高校出現斷檔,500分就能報,是否影響高考公平?現在正是2020年的高考錄取階段,僅是提前批次的錄取,就發生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相信近期各省相繼公布的提前批次投檔線情況,大家都有所耳聞了,總體上來說,今年985高校在提前批次的招生情況並不順利。
  • 「陳建新被查」回應高考公平期待
    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文披露,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力排眾議,認為該文「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並表示「把此文打滿分,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輿論的關注,最初在於該作文是否值得滿分。但隨後,焦點逐漸轉移到了陳新建身上。
  • 捍衛高考公平是一條底線
    2020年高考前夕,山東曝出聊城冠縣「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事件,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輿論場海嘯。如何捍衛公平的底線,成為熱點話題。高考,不僅是中國人才選拔的一項重要制度,還是事關教育公平的一項國本。事實上,國家對維護高考的公平,也是順應民心,出臺了諸多配套措施。大到堪稱嚴格的法紀,小到各種周密的程序。
  • 別恨中國高考制度了!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
    大家好,昨天下午全國性高考已經結束了,相信很多考生和家長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安安靜靜的聽完這一切,並沒有附和一句話,因為我知道,在高考中做不出來題有多痛苦,多年後的噩夢有多難受!可是,我沒有辦法附和,因為比起其他國家,我們的高考制度,是最完善的。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缺是大多數人唯一打破資本壁壘,爬向上一個階級的方法了。
  • 仝卓事件說明一個道理——在中國,別拿公平高考開玩笑
    仝卓高考改身份事件愈演愈烈,很多人不知道,因為高考失利其實他並沒有實質性的得利;既然如此,為何人們仍然不依不饒、要求徹查到底?其招黑的原因有很多:小鮮肉的身份、不以為恥甚至帶有優越感的態度、父親官場背景、令人聯想的背後交易等等,然而我認為,最刺痛大眾敏感神經的,是其對教育公平特別是高考公平的破壞。我要告訴仝卓們,在中國,這個問題是開不得一絲玩笑的。
  • 高考中增加英語口語,是否會導致教育不公平
    該來的還是要來了,規劃已久的北京市英語高考改革終於要到了,2021年北京高考將增加英語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將增加到50分。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據有關媒體報導,「北京新高考方案」作為全國卷命題和備考的重要風向標,對其他大多數改革省份具有極強的示範和標杆意義!
  • 實現高考改革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統一
    形式公平是第一維度的公平 過去對高考「公平」的理解,更多的是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等角度出發的。所謂「權利公平」與「機會公平」,就是人人有權參加高考,打破了人才「唯成分論」的禁錮。特別是「文革」後恢復高考之舉,在當時無疑是極大的思想解放,為諸多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
  • 中國學生拼高考,美國學生玩精英教育,到底哪一個更公平?
    也有人說今年的高考是最不公平的一年,為什麼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們給出的理由。 暫且不談以上三個原因是否成立,我們沒辦法否認的是,高考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必經的一條路,很多人的命運真的是因為高考而改變的他的舉措「惹怒」了權貴們,並不是因為這個辛格破壞了教育公平,嚴格來說這些學校都是「私塾」,不是國家公器。這些頂層家庭和權貴家庭的歷史,甚至比美國的歷史還要久遠。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中國的高等教育是提升階層、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而美國的高等教育是為了劃階層用的。
  • 高考改革:美國大學的多元錄取方式是否適合中國
    原標題:美國大學錄取方式在中國可行嗎?  最近北京、江蘇各地陸續推出高考改革措施,掀起軒然大波。一些所謂專家在批判同時也紛紛支招:重要的是錄取,學習美國給學校放權,自主招生,多元錄取等等,不一而足。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評卷、出書、培訓……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問題?如何區分正當的「傳道授業解惑」與「違反評卷紀律」的行為?爭議和疑惑背後,是公眾對高考評價更加公平合理的訴求。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直面公眾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