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11點18分,不少四川觀眾開始「秒殺」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成都站第二輪預售的門票。此前聚橙網放出千餘張音樂劇《貓》首演門票,不到半個小時便宣告售罄,多價位門票不到兩分鐘被搶光。
《貓》受熱捧,是否意味成都的音樂劇市場一片繁榮?記者調查發現,在經典音樂劇受追捧的同時,也有一些音樂劇叫好不叫座。
□本報記者李婷
【調查】
音樂劇市場冰火兩重天
本次來成都巡演的經典音樂劇《貓》,由倫敦西區的駐場團隊演繹。它與《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並稱世界四大音樂劇,也是不少中國觀眾的音樂劇啟蒙。這次,強大的演出班底和音樂劇的世界知名度引得不少四川觀眾搶票。除了《貓》以外,觀眾還青睞《歌劇魅影》。四川省演出展覽公司演出市場部副部長吳庚之介紹,最近四川大劇院在向社會票選「開場首演項目」時,音樂劇《歌劇魅影》得票最多。
然而,另一些音樂劇在四川的境遇卻有些尷尬。《媽媽咪呀》《我,堂吉訶德》《吉屋出租》等,在四川票房就不理想。不少演出公司負責人表示,比起話劇、傳統舞劇、演唱會和音樂會,真正願意為音樂劇「買單」的四川觀眾並不多。觀眾「只認大IP」的現象尤其明顯,音樂劇在四川的銷售甚至不如某些話劇舞劇。「其實,《媽媽咪呀》《吉屋出租》等都是在世界上非常優秀的音樂劇,只是知名度不如《貓》。」
2018年底,北京天橋演藝聯盟、中國音樂劇協會和道略演藝研究院共同發布了《2018中國音樂劇指南》,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音樂劇市場演出票房2.55億元,是近5年最高。但同時,近五年國內音樂劇市場票房的增減幅度並不穩定,存在5%的上下波動,忽高忽低。有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波動主要是受海外經典音樂劇影響,個別劇目的引進和演出,甚至就能決定當年市場的繁榮與否。四川的音樂劇市場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探因】
高票價與審美習慣成攔路虎
為何大量音樂劇叫好不叫座?成都城市音樂廳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義平告訴記者,根據音樂劇的表演慣例,外國原版音樂劇在國內演出,往往整個項目在單個城市就要連演8場到10場,並且需要高質量的場館硬體投入,這使得平均票價可達800元左右,不菲的價格讓不少熱愛音樂劇的觀眾「望而卻步」。聚橙網音樂劇製作經理周吉說,引進《貓》僅僅是商務洽談就花費了2年時間。從確定演出團隊到硬體設施考量,從確定巡演地點到宣發,演出商前期投入已經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貓》一票難求,但盈利並沒有外界想像那麼多,其他一些音樂劇更是連回本都成問題。
此外,不少演出商還表示,四川觀眾其實最偏愛話劇,還沒有完全養成對音樂劇的審美習慣。聽故事看演員好好講話,一言不合就「尬歌」是什麼情況?這或許是不少不習慣看音樂劇觀眾的內心寫照。「音樂劇市場在四川是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的。」吳庚之認為。
【未來】
繁榮還需增強音樂劇原創力
對大多數演出商來說,音樂劇回本難,巡演虧損幾百萬也不是新鮮事。為何演出商仍然鍥而不捨地引進海外經典音樂劇?「還是希望通過這些努力來培養四川的音樂劇觀眾,積累劇場口碑和影響力,同時搶佔未來音樂劇市場的銷售渠道。」吳庚之說。
如何讓音樂劇市場將來能「全面繁榮」?除了培育觀眾,加強國內音樂劇各方面的原創力成為不少演出商的共識。「外國經典音樂劇之所以常演常新,是因為有經典的原創作品,耳熟能詳的著名歌曲,一代又一代演員的努力。」周吉說。國內原創劇中,周杰倫操刀的《不能說的秘密》、韓雪主演的《白夜行》,也有較好票房,但大多是源自於主演的「明星光環」,而像《貓》一樣無論主演是否知名都具備持久影響力的作品是非常罕見的。
基於此,中國的演出商也開始從更多方向發力。在製作上,改編自法國作家司湯達小說《紅與黑》的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就開始由國內團隊直接擔任出品方。在表現形式上,也有演出商嘗試打造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比如《長腿叔叔》中文版、《獅子王》中文版,目前在市場上已經有較好反響。
原標題:音樂劇《貓》一票難求的背後—— 用「原創力」為音樂劇市場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