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每年申請香港幼稚園的時候。
香港幼稚園的申請把中國應試教育發揮到極致,如果你沒有體驗過一次香港幼稚園的申請大戰,恐怕人生都不算完整。
(我們將陸續推出香港各大名校幼稚園介紹和面試提示,不容錯過,請按標題下方「教養女王」關注。)
你如果問過來的媽媽,也許不少都會說,當拿到孩子幼稚園的錄取通知書(offer),比自己當年拿到美國大學的offer還要興奮。
對於一般的媽媽,申請5-6間幼稚園是家常便飯,而申請10間左右則是平均水平。香港幼稚園競爭的激烈程度從幼稚園的「前身」遊戲班(Playgroup)就可窺見一斑,一些比較出名的遊戲班譬如維多利亞,要排上一年半,有些媽媽更是剛出生就來排隊。
我有幸認識一位香港菁英媽咪,她的故事多少具有代表性。先說說她背景,她有三個小朋友,老大和老二目前就讀於香港很好的國際學校—HKIS(香港國際學校),老三則就讀香港傳統本地名校聖士提反女校。
她的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因為這也是關於子女教育最首要且最重要的路徑問題。這位菁英媽咪說,你一定要仔細想清楚,你未來想給子女規劃怎樣的路,也就是走國際學校抑或本地學校,這也決定著你該如何作準備。
她是個傳統的香港人,經過三個子女的教育,她覺得她會傾向後者,即傳統的本地教育。她建議一個比較好的路徑是,小朋友在本地讀完幼兒園小學,等高中的時候到英國或美國讀寄宿學校。她認為,這是綜合了本地路徑與國際路徑一個不錯的方法。
由於她的老大和老二都在HKIS就讀,她認為,作為家長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的小朋友選擇了國際學校,那麼他們的中文就會很差,平常要花很多時間補習,中文相較英文很難學,這個也是先前幾個媽咪經常跟我提到的問題。
同時,也要有所心理準備,除非家裡有嚴格的要求,就是在家裡必須要講中文,否則他們不會講中文,由於家傭一般都是外籍,因此在你不在家的時候,小朋友更加不會講中文。她說,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你能否接受這樣的情形,這個要想清楚。
我還認識一個臺灣爸爸,他們的孩子在香港最好的國際學校漢基讀書,他的幼子早期在家裡只講英文,他的爸爸幾次將孩子逼到死角,厲聲地說「你必須給我講中文!」。他試圖糾正過幾次,才迫使孩子開始講中文。在他看來,雙母語不太可能,必須有一個取捨。
此外,在性格塑造上,由於是國際學校,那位菁英媽媽的老大和老二,都比較開放,而且很aggressive,面臨比較難管的情形,他們會質疑你為什麼管那麼多,我為什麼要按你的要求作。
一些更細節的東西也存在差異,譬如在生活習慣上,她的二女兒就不愛吃中餐,愛吃一些意粉之類的,這些都是一些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國際學校也有諸多好處,譬如功課少,在10歲前都沒有什麼功課,很輕鬆很自由。對小朋友的創造力和性格很少抑制。而且同學背景更加的國際化,這個就不用贅述了。
還有就是從父母角度而言,上國際學校不用怎麼操心,因為不用花很多時間輔導功課。由於這位菁英媽媽工作很忙,因此這個也是她當初考慮選擇上國際學校的一個原因。
我的一位朋友的兒子現在在上一家不錯的本地小學,但她說也許再讓她選一次,他或許會選擇國際學校或者好的私立學校,她的觀點也很值得聽一聽。
她說,香港公立學校的教育比內地的「填鴨式」教育更嚴重,強調學業考試,考試不僅班級排名,還要全年級排名。此外,公立學校極其強調紀律,對在開放式家庭教育成長的孩子來說,需要重新適應。一句話來說,香港公立教育並不適合培養小孩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至於本地傳統名校,那位菁英媽媽說到,因為她的小女兒非常幸運被派位到知名的聖士提反女校,學雜費很少,所以就沒有考慮讓她去上國際學校。她說本地學校的教育功課很多,需要家長費心。她的小女兒之前是上的維多利亞幼兒園,因為功課不多,結果上到小學後,就很辛苦,補課會比較多。
不過,本地傳統名校的校風蠻淳樸,教出來的小朋友也比較內斂,好管教。但英文方面,香港的學校一直也蠻重視,課外再補習補習就好。
她覺得對於女孩而言,港島區比較傳統的本地名校,她推薦了三間,一個是她女兒所上的聖士提反女校,一個是位於銅鑼灣的,St. Paul's Convent,另一個則是位於跑馬地的Marymound。
上述都是對女孩而言不錯的小學,在幼兒園和幼稚園方面,她則推薦St. Paul's Nursery,St Stephen girls 的幼稚園,維多利亞也不錯,不過她覺得她的女兒在裡面沒學到什麼,但也很難進。她說蘇浙也很好,又是普通話,但競爭很激烈。此外,她還說了一家Braemar Hill(寶山)幼兒園,這家幼兒園的課程都是為入香港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和拔萃女書院而設計。
要考慮到未來孩子的發展路徑,國際和本地路徑各有利弊,關鍵要看是否符合你和孩子的預期,以及與你家庭文化的契合程度。
請點擊文章標題下方「教養女王」關注我們。如果對文章有任何反饋或欲與作者互動,請直接回復公眾號,或電郵hongkongparenting@gmail.com